自明中叶开始,郑和为元代名臣赛典赤·赡思丁后代的纪录就已经出现在文字资料中。进入20世纪,这种说法开始为学界关注,并得到了大量牒谱、金石资料甚至分子人类学研究的支持,成为普遍认识。但是,从瞻思丁的到郑和之间几代人的世系却多方矛盾、疑云重重。成为名门望族“咸阳世家”中的一桩公案。
“咸阳世家,名臣后裔”
“三宝太监”郑和的早年生活于史无载。据明史大家吴晗推测,郑和应是被进攻云南的明军俘虏为奴,才惨遭“宫刑”。我们能够确定的郑和最近祖先,也只能精确到元初。从数量上看,有关郑和家世的资料极其丰富,且指向十分统一——统统指向了元咸阳王,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 赡思丁(1211~1279) 是元朝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出身于中亚布哈拉的王族。元太祖西征以“ 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前来归附,太祖“ 命入宿卫,从征伐,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 。他的名字今译为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 (al-Sayyid Shams al-Din‘Umar) 。 赡思丁生为能臣,至元十一年被元世祖建云南行省,命其为守臣,他在任云南平章的六年里 “兴滇之心,事滇之子” ,兴复云南民生,弘扬孔孟之道。对云南回归中国中央政府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元十六年去世于任上于任上,年六十九。自庶民至天子,无不改容:
百姓巷哭,葬鄯阐北门。交趾王遣使者十二人,齐绖为文致祭,其辞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之语,使者号泣震野。帝思赛典赤之功,诏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大德元年,赠守仁佐运安远济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咸阳王,谥忠惠。(《卷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十二》)
因为赛典赤·赡思丁被追封咸阳王,其后代便以“咸阳世家”或“咸阳王世家”自称。例如赛典赤家族诸支中所有现存族谱中最古老的《咸阳族谱》,属于济南赛氏,原名《忠惠咸阳王塞氏家传》。该谱已知的最早部分书写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其封面有“大德三年六月某日”字并加盖八思巴文敕宝印章),最后部分写于清代,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郑和一支的家谱,同样以“咸阳世家”冠名,明万历年间,史仲彬在小说《致身录》中就曾提到郑和家谱名为《咸阳王家乘》,可见郑和是赛典赤后裔这一事实在明代已是通行知识:
“《咸阳王家乘》载:和为咸阳王之裔,夷种也,永乐中受诏书行游西洋。”
20世纪60年代,北京民族文化宫从南京郑氏本家后人(郑和养子郑义的后人,现属回族)手中收集了其牒谱——《 咸阳世家宗谱 》一册,遗憾的是,这册郑和本家的牒谱之后便下落不明,未再找到。南京郑氏手中目前遗存的只有该谱木板封面,作为郑氏为赛典赤家族成员的直接证据。2005年郑和本家后人曾以《咸阳世家宗谱: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 为名出版了一部相关族谱资料汇编。
2014年,南京南郊发现了一位郑和后人妻子的墓碑,撰文者为其外孙,碑文有缺字。 碑额大号篆字阴刻“咸阳世家”四字,即所谓《 光绪十年郑陈太君墓碑铭》,其文曰:
“安人讳大姑,德星陈公之长女,外祖锡萱郑公之元配室人也。麟按:公家本姓马,其先祖瞻思丁公佐有元德封爵为咸阳王,墓在云南大理府南郊......监出使西洋印度诸国者凡赐姓郑守备南京马府街即赐第处也,殁,敕奠于牛首山西偏......建广源寺以祀之礼也。国朝来,寺宇即非土田亦失犹有存者例有.....而其地历五百年皆称为......以天文地理术数百家之学见赏于明太祖......即其地......公深于清真......懿哉大母,贤淑温良,仪修苹藻,节励永霜,圭璋金石,松筠桂姜,其人已往,而德弥彰,咸阳之第,家林之罔,凭此片石为亘。”上元县邑庠生外孙丁赵林未首拜撰并书光绪甲申九月吉日奉祀子积仁孙厚陶敬立。
赛典赤·瞻思丁自称为“圣裔”,即伊斯兰教先知穆罕穆德的后裔。故其后代郑和之后裔,也常以“圣裔”自称。1931年,雍正年间去世的郑和十二世孙妇“郑刘太君”之墓碑铭在云南昆阳月山《故马公墓志铭》碑附近出土。 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卷9·明时期文物》记录道:
“又公元1931年,在昆阳月山掘土,得一《郑姓墓碑》为郑和之裔。1964年,李德和往访之,为瑜言此碑高四尺二寸,广一尺六寸,当中刻‘皇清敕授孺人登仕郎昆阳州督捕厅郑刘太君之墓’,右刻‘雍正甲辰年三月十七日始’,左刻‘乾隆乙亥年九月初四日终’。碑阴大书‘圣裔’二字,下二行曰‘元咸阳王第十八世孙,明三保太监第十二世孙”。
见过此碑的人数很多,彭嘉霖在《马哈只郑和族姓里居考》中说:“郑和为咸阳王六世孙,见于其十二世孙妇墓碑,金石左证,綦可信从。”彭嘉霖所见墓碑,应也是这方郑刘太君墓碑。
文字、金石资料之外。郑和与赛典赤· 赡思丁的血缘关系也得到了现代遗传学研究的证实。2014年,王传超在论文《Y染色体揭示赛典赤·赡思丁和郑和的波斯祖源》(发表于《现代人类学通讯》)中发布了对云南昆明马氏(郑和兄长马文铭后人)与云南大通纳氏(另一支咸阳后人)家族男性成员Y单倍型的比对研究结果,二者均在单倍型L1a-M76之下,存在极近共祖先。这是一个主要分布于伊朗东部、巴基斯坦南部与印度的单倍型,在中国境内几乎不存在。
根据海量的、各方面证据,我们已能够确定郑和是赛典赤· 赡思丁一名后裔的说法,是可信的。但是, 种类繁多的赛典赤-马哈只家族牒谱资料在赡思丁至郑和中间几代人这一部分,产生了极大分歧。
从瞻思丁到郑和的家系,至今仍是迷雾重重。现存的“咸阳世家”谱系资料,在马哈只、马文铭、郑和父子究竟出自赡思丁长子纳速剌丁一系还是四子苫速丁兀默里一系这一问题上,集中爆发了矛盾。
根据《元史·卷一百二十五》,云南平章赛典赤·赡思丁有五个儿子。纳速拉丁是瞻思丁的长子,继承了“赛典赤”的名号,也是五兄弟中事业最显赫的,历任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 、云南、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至元二十九年病死。赠推诚佐理协德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中书左丞相,延安王。赛典赤·瞻思丁孙辈中较有成就的均是纳速拉丁的儿子:伯颜(中书平章政事,大德年间与梁德珪二人秉政),乌马儿(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沙的(云南行省左丞);伯颜察儿(中书平章政事,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中书左丞相、奉元王,谥忠宪)等。
功业仅次于纳速剌丁的是三子忽辛,至元初年忽辛以“世臣子备宿卫”,成为元世祖“怯薛”的成员。出官后历任兵部郎中、南京总管、陕西行台御史中丞、云南行省右丞、四川行省左丞等职。至大元年,拜荣禄大夫、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去世后赠守德宣惠敏政功臣、上柱国、雍国公,谥忠简。
次子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行省建昌路总管。五子马速忽,官至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目前,自赛典赤·赡思丁至郑和之间世系的唯一可信部分,来自1911年在云南昆阳月山发现的郑和父亲墓志铭《故马公墓志铭》,此铭由云南大学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亲自寻访发现,为郑和发迹后请礼部尚书李至刚补写,其文为: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根据郑和父亲的墓志铭,郑和的父亲、祖父均被称作“马哈只”,但“哈只”并不是一个名字,而是对曾赴麦加朝圣的穆斯林的称呼,意为“巡礼人”。换言之,《墓志铭》并没有提供郑和父祖的伊斯兰教名字或蒙古名字。郑和曾祖父名为,疑为蒙古化的名字“伯颜”,但使用蒙古名字的曾祖“拜颜”一定也是有伊斯兰教名的。例如据波斯史家拉失德的《史集》,赛典赤长孙伯颜的伊斯兰教名为“阿卜伯克尔”,从不见于中国史籍。
《墓志铭》并没有提供任何足以判断郑和出自赛典赤哪一子之后的信息,1983年,李士厚先生与郑和后裔郑自海先生在北京工人文化宫“大海捞针”,发现了一份南京郑氏《家谱首序》抄本。《抄郑氏家谱首序》如此描述郑和家世:
“马哈木长子赛典(赤)瞻思丁,帝特命驻镇咸阳,为都招讨大元帅,授上柱国、左丞相,封咸阳王,仍管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生纳(速拉丁)......纳生伯颜,封淮王。王伯颜生察儿米的纳,封滇阳侯,米的纳生马三宝......
本序为太平天国起义平息后郑氏旧谱毁坏老人凭记忆补写,序文中称:
“迨经癸丑发逆之变,室家荡然无存,宗族闲散.......削平,得知根源着,仅有一二......我族宗谱累代相传源源可考,发逆之变毁于兵,族长犹能忆及,早修补之,免致代远年湮.......”
令人惊讶的是,这份后人补写牒谱的内容却与远在云南的《赛典赤家谱》, 《马氏家乘》《塞氏总族牒》世系大差不差,这几本牒谱是瞻思丁之六世代孙赛严的两支后代,明咸宁侯(或威宁侯)赛哈智(其后姓马氏)与其弟弟赛英(后姓塞氏)的后人编修的。 《赛典赤家谱》云纳速剌丁一系的世系为:
三十二世祖纳速剌丁......三十三世界祖伯颜......三十四世祖米的纳,授滇阳侯。三十五世祖米里金,授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袭封滇阳侯,即在昆阳驻家。
这便是李士厚判断郑和应该出自“纳速剌丁-伯颜一系”的依据。老人认为,《故马公墓志铭》中郑和的曾祖“拜颜”便是纳速剌丁的长子,大德年间“塞梁秉政”的主角之一中书平章政事伯颜,即《史集》中的“长子阿布伯克尔”。
但是,李士厚老人对郑和世系推断却极为草率,论文《郑氏家谱首序及赛典赤家谱新证》给出的郑和前六代世系推理为:瞻思丁- 纳速剌丁- 伯颜(拜颜)- 米的纳(马哈只)- 米里金(马哈只)- 郑和。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 《赛典赤家谱》 中米的纳之子米里金与郑和有关的情况下,李老却判断米里金即是郑和的父亲“马哈只”。另外。《抄郑氏家谱首序》中的“察儿米的纳”是不是《赛典赤家谱》中的伯颜长子“米的纳”也是一个未知数,因为 “察儿米的纳”的意思实际上是“小米的纳” ,察儿米的纳极有可能其实是米的纳的一名弟弟!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伯颜与他的弟弟伯颜察儿身上。
南京牛首山郑和墓,郑和以佛教为主要信仰,但郑和的养子及后人均为穆斯林,故重修时建为回教风格。
对这一世系推断打击更大的是,其实云南《赛典赤家谱》、《马氏家乘》《塞氏总族牒》等书对郑和一系的先世,是有说明的。史载,郑和过继兄长马文铭的儿子马义为养子,继承门庭。朝廷以郑和功大,授马(郑)义锦衣卫世袭指挥千户,郑氏从此生活在南京的“马府”。
“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宣德中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之处也。阴兄之子义,世袭锦衣千户,后遂袝焉。” (康熙《江宁县志 墓园》)
也许是因为郑和的太监身份,这几册资料略去了郑和的名字,却集中记载马哈只-马文铭-郑义一系在南直隶为锦衣卫的情况。并记录“马哈只”出自赛典赤·瞻思丁的四子云南建昌路总管苫剌丁兀墨里:
“盖论世之牒谱,则姓同而宗异。余家则姓异而宗同。姓同而宗异者,则谱不入,姓异而宗同者,不能不入。顾自起世祖以上,嫡则正书,余则横列,仿欧阳氏之列。下则纵书所出系联,以效苏氏之列,总为一谱,使众族共知。姓异而宗同者,勿读勿乱,致亡其本也。七氏以下,则另列一册,专谱赛氏。若纳、若哈、若忽、若郑、若米、若苏、若沙、若闪、若撒之裔,阙而不书。非外也,烦而难稽,杂而莫考,人各异其姓,姓各异其处也......”( 《塞氏总族牒》序 )
“有居于南直隶而锦衣者,是为马哈只之后。”(清,马注《重修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公茔碑总序》 )
“苫剌丁兀墨星,八子......长子马哈只,南直隶锦衣卫。”(《赛典赤家谱》,应为“苫剌丁兀墨里”,下同)
“苫剌丁兀墨星,生八子,长子马哈只,授南直隶而锦衣卫。”(《马氏家乘一册》)
将这些资料与《故马公墓志铭》结合分析,我们能够整理出的郑和先世世系是这样的:瞻思丁- 苫剌丁兀墨里(四子,蒙古名伯颜?) - 马哈只 - 马哈只 - 郑和(次子)。
牒谱资料之外,另一位郑和问题的专家中科院海洋所郑一钧教授(郑一钧教授不是郑和的后裔)则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从郑和父祖使用“马”作为汉姓上判断郑和并非出自瞻思丁长子纳速剌丁,也非出自四子,而是出自五子马速忽。并给出了自己的推测世系:赡思丁- 马速忽(五子)- 拜颜 - 察儿米的纳(有哈只称号)- 马哈只(本名不详) - 郑和(次子)。元回回人起汉姓时,往往以先祖名字首音为姓。今日回民马姓众多盖与此有关,可以当作一种参考。
郑和(1371年 - 1433年 ),明朝太监 ,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正史仅载郑和为云南人,并无其他生平事迹传世。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佚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 ,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吴晗据此推测,郑和或于洪武十三年(1381年)为明军进攻云南时所掳,遭受“宫刑” ;(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384年)14岁的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其一生笃信佛法,广造佛经传世 。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