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朝名相、贤相辈出,其中曾在则天朝担任过三年内史、文昌右相职务的王及善,便是很有名望的一位。不过王及善在任期间却得了个“驱驴宰相”的称号,很多野史、笔记小说也把他描述成不学无术的官僚,整天跟府衙中的驴过不去,真相的确是这样吗?
王及善是功臣王君愕的儿子,以父荫袭爵邢国公,并被授予朝散大夫,有爵位、品级,但没有任何职权,实际上属于被朝廷俸禄养起来的高干子弟,白吃饭不干活。大凡功臣子弟的才智都很一般,性格却骄横跋扈,但王及善却是个“异类”,这在正史关于他的三则记载中可见一斑。
王及善劝谏太子李弘,受到高宗的奖赏
王及善在唐高宗时担任左奉裕率,侍奉太子李弘。某日李弘与属官宴饮,畅快之余竟然让大家歌舞助兴,结果轮到王及善时却吃了个“闭门羹”。王及善板着脸对太子说跳舞不是属臣的任务,如果自己奉命跳了,有亏辅佐之道。太子听后倍感惭愧,赶忙向王及善道歉。事后,唐高宗特赐王及善百匹绢,不久又授予他右千牛卫将军的职务,在身边服侍自己。
孝敬之居春宫,因宴集命宫官掷倒,次至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乐官,臣止当守职,此非臣任也。臣将奉令,恐非殿下羽翼之备。"太子谢而遣之。高宗闻而特加赏慰,赐绢百匹。寻除右千牛卫将军...见《旧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四十》。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契丹进犯中原,朝廷准备任用王及善为滑州刺史。在送别仪式上,武则天告诉有病在身的王及善,路上可以缓行慢走,到滑州后务必阻断黄河通路,防止敌军深入。接着又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情况,王及善详细陈述了治乱之策十余条,让武则天大为惊叹,遂改变主意让王及善留在身边,让他担任内史(由中书令改名为来,属于宰相职务)。
武则天欣赏王及善的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后契丹作乱,山东不安,起授滑州刺史。则天谓曰:"边贼反叛,卿虽疾病,可将妻子日行三十里,缓步至彼,与朕卧理此州,以断河路也。"因问朝廷得失,及善备陈理乱之宜十馀道,则天曰:"彼末事也,此为本也,卿不可行。"乃留拜内史。引文同上。
武则天晚年宠幸张易之兄弟,二人恃宠而骄,每次参加内宴时都肆意欺凌大臣,毫无体统。王及善此时已身居宰相之职,面对此情此景曾屡次上书女皇,请求制止二张的不轨行为。武则天对王及善的上奏不厌其烦,竟然警告他不许多管闲事。王及善很气愤,上书称病一个多月,武则天也不闻不问。王及善心灰意冷之余,便向女皇乞骸骨还乡,但依然遭到驳回。
王及善劝谏武则天约束张氏兄弟,反遭忽视
时张易之兄弟恃宠,每内宴,皆无人臣之礼。及善数奏抑之,则天不悦,谓及善曰:“卿既高年,不宜更侍游宴,但检校阁中可也。”及善因病请假月余,则天都不问之,及善叹曰:“岂有中书令而天子得一日不见乎?事可知矣。”乃上疏乞骸骨,三上不许。引文同上。
从以上三则记载来看,王及善是一位正直清高、敢于谏言的贤臣,而且对于朝政的得失很有独到的见解,并非庸庸碌碌、尸位素餐的“混子”宰相。所以正史也说,王及善虽然学术素养比较浅,但在职时清高正直、临事坚定,有大臣之节(“及善虽无学术,在官每以清正见知,临事难夺,有大臣之节。”引文同上)。
王及善颇有作为,绝非庸碌宰相
王及善在相位上坐了3个年头,任内最大的贡献,便是力劝武则天诛杀酷吏来俊臣,以及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不过在政敌抹黑和野史、笔记小说的歪曲下,王及善被塑造成一位不学无术的宰相,在任期间毫无作为,唯一施行的政策,便是禁止属官将驴牵进官署,并且每天忙着赶驴,所以时人戏称他为“驱驴宰相”。不过从史实来看,属于赤裸裸的丑化、抹黑。
王及善才行庸鄙,为内,时谓“鸠集凤池”。俄迁右相,无他施设,惟不许令史辈将驴入台,终日驱逐。时号“驱驴宰相”。见《古今笑史·迂腐部》。
王及善被抹黑成“驱驴宰相”,实属不该
圣历二年(699年),王及善转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但就职不到十天就去世,虚龄82岁。王及善去世后,武则天废朝三天以示哀悼,并追赠他为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