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摘译——
原文:
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馀斛,而邻里饥餧,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陈书·吴明彻传》
译文:
到侯景侵犯京城时,天下大乱,吴明彻有粟麦三千多斛,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就对各位兄长说:“现在草寇盗贼横行,人人难以考虑长久,为什么有这么多粟麦却不和乡邻共同分吃?”于是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有很多。
1
他人生的巅峰是因为北伐的胜利,同样因为北伐,他无奈束手就擒,成了被活捉的名将。
他战功还算不错,但似乎到不了名将的程度,总觉得有开后门的嫌疑。
不过,想想也就明白了。在当时,汉人政权里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汉人将领了。
武庙七十二将是汉人选的,即使都是矮子,也要拔个将军出来,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
今天就来说说南北朝汉人政权的最后一个汉人名将,略有些名不副实的名将吴明彻。
2
作为一个名将,并不是不能打败仗,但吴明彻的败仗貌似有些多。
——公元554年,吴明彻率军攻打北齐,包围了海西(今江苏灌南),敌军固守,敌军物资匮乏到“削木为箭,剪纸为羽”的程度,但吴明彻打了一百多天还是无功而返。
——公元557年,吴明彻和侯安都、周文育三位陈国大将联手出战,征讨军阀王琳,大败,周文育、侯安都统统被俘,吴明彻率军撤退。
——公元559年,吴明彻一败于王琳部将曹庆,二败于王琳部将任忠,吴明彻仅以身免,孤身逃脱。
——公元562年,吴明彻攻打反叛的江州刺史周迪,未获战果,被临阵换将。
…………
3
吴明彻真正打出自己的名气,还是公元567年的沌口之战。
当时,吴明彻对阵的是一支由西梁、北周、叛臣华皎组成的联军,战斗在水上进行,两军实力相当。
在南北朝时代,水战的大杀器是拍杆,利用重物从高处落下时得到的动能,拍碎敌方船只。
吴明彻采用了后发制人的战术,先组织了一批小船去“找死”,在敌军拍杆用尽之后,主力齐出,暴揍失去还击能力的敌军。
敌军眼看不妙,采用火攻,没想到风向突变,反而祸及自身,大败。
吴明彻再接再厉,又在第二年乘胜追击,用掘堤引水灌城的方法攻占江陵。
吴明彻是个水属性的将领。
4
公元573年,吴明彻迎来军旅生涯最高光的一年。
当时,北齐自毁长城,先后自己干掉了名将斛律光和高长恭,西面又被北周步步紧逼,左支右绌。
这一年,陈国决定趁你病要你命,发动北伐,史称“太建北伐”(这个名字貌似不太吉利)。
吴明彻的家乡在淮河北岸的“沦陷区”,有着“打回老家去”的积极意愿,因此被选为北伐军的统帅。
虽说陈国军队的战斗力其实不咋地,但北齐的境况更加糟糕。吴明彻率军势如破竹,先后攻克秦州、历阳、合肥、合州、仁州。
在寿阳(今安徽寿县)城下,吴明彻再施故伎,决堤引水灌城,就在即将破城的时候,敌军大批援兵前来救援,手下将领面对“坚城未拔,大援在近”的局势有些慌乱,吴明彻果断出击,“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
之后,吴明彻又在徐州附近取得大胜。
但是,陈朝“小富即安”的心态,以及落后的持续作战能力,使得这次很可能取得更大战果的北伐戛然而止。
为什么不继续打下去?如果继续打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局?这些都是后世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5
距离上次北伐只过了4年,公元577年,北齐灭亡,陈国又起了摘桃子的念头,再度出师北伐,争夺空虚的淮北地区。
已经六十五岁的吴明彻再度挂帅出征,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征。
陈国军队和北周军队在徐州附近对阵,吴明彻一招鲜吃遍天,引来河水淹没城池,陈军在船上向城墙发动攻击,把陆战变成了水战。
北周援军赶到,极有针对性地在水中布设障碍,“横流竖木,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
陈国军队惊慌失措,竟然想出自掘河提、顺水势退兵的超级大昏招,背上生疮还在病中的吴明彻同样无计可施,同意了这个明显没有常识的应对办法。
结果,水势根本无法维持陈国军队的撤退行程,撤退没多远,水势就变小了,陈军的船只纷纷搁浅,部队溃散。
吴明彻走投无路,被追击而来的敌军活捉。
活捉了?!
6
南北朝时期,俘虏敌方重要将领,很少有杀害的情况,要么养着,要么换将,实在不行,还可以出钱赎身,。
北周并没有加害吴明彻,但也没有释放,因为吴明彻是陈国硕果仅存的名将,北周封吴明彻为怀德郡公,官拜大将军,当然都是虚的。
一年不到,吴明彻因为忧愤加重了病情,死于长安。
又过了四年,隋朝取代北周,再过了七年,陈国被隋朝灭亡。
哪怕吴明彻还在,恐怕也不能改变什么。
7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汉人政权,先后发动了多次北伐,有的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但大多数都虎头蛇尾。
吴明彻所领导的两次北伐,也是南北朝时期最后的两次北伐。
成也北伐,败也北伐。
8
关于吴明彻,小时候曾经有过灵异事件,这个事件被记载在《陈书》上。
吴明彻的父亲死得早,因为家里穷,没能父亲置办一块像样的坟地。14岁的吴明彻很孝顺,辛勤地下田耕种,筹措丧葬费用。但这年偏偏遇上了大旱,禾苗全枯死了。
吴明彻很伤心,坐在田间放声痛哭,向老天诉说家门不幸。或许他的哭诉感动了上苍,过几天,有人从田里回来,告诉他,禾苗又都奇迹般地活了,到了秋天,大获丰收,吴明彻终于有了充足的费用给父亲选了一块好坟地。
当时有一个姓伊的人,会看墓地风水,他告诉吴明彻的哥哥,你家老父亲下葬那天,会有一个人骑着白马、赶着鹿经过坟地,这就是你家最小的孝子(幼子吴明彻)将要大富大贵的征兆。
到了下葬那天,果然有一个骑白马的人经过。
好吧,就算这是真的,但个人的富贵,在国家的兴亡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