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神奇
刘健,生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卒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字希贤,号脢菴(méi ān),洛阳人。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考中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开始其46年的仕宦生涯。之后,刘健历侍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十一月入内阁参预机务,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七月继任内阁首辅,直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月致仕,在阁共19年,为首辅8年,为“弘治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武帝曾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而刘健正是“非常之人”。据翟爱玲博士论文内容显示,刘健之出生、死亡及生平经历有许多奇异表现,早在明清时期的史书中就有记载。
在刘龙所撰的刘健行状中,记述刘健出生时,刘健之母张氏梦见天帝的使者捧着紫衣玉带来到中堂,张氏被惊醒,不久,刘健出生,其头骨隆起,刘健的父亲刘亮觉得儿子很不寻常。
这种说法得到了后人认可并广泛流传,如贾咏撰刘健墓志铭,雷礼《国朝列卿纪》、李贽《续藏书》等都有此类记载。
七死不死
不仅如此,在刘健一生的经历中,还有一些奇异的现象。如明人郎瑛编撰的《七修类稿》中有一条专门记述刘健事迹的内容——
洛阳刘太师健初生月余,有僧过其门,指视太师(刘健)曰:“此儿七死不死。过了四十,官至一品,寿过一百。”
刘健在一所古庙内求学,一天晚上,风雨大作,房倒屋塌,刘健被墙压住,第二天早上才被救出,此为一死不死;
乡试之后,刘健进京,半途被盗贼捆绑,在雪地里几乎冻饿而死,此为二死不死;
刘健参加会试时,考场失火,此为三死不死;
刘健在朋友家喝酒,主人怕有人提前离席,就锁了大门,结果发生火灾,有客人被烧死,刘健幸免于难,此为四死不死;
刘健患伤寒,昏死三日后康复,此为五死不死;
刘健出海封王,半道船坏,此为六死不死;
一天午休时,一只猫从刘健身旁跑过,忽被响雷劈死,刘健也吓得晕死过去,好长时间后才缓缓醒来,此为七死不死。
颇为神奇的是,以上这些都是在刘健40岁之前发生的。40岁后,刘健开始加官进爵,最终位极人臣。
长寿之谜
刘健寿达93周岁,这的确令人羡慕不已。七死不死的故事也说明了刘健平时身体强健。
刘健是如何强身健体的?
古代的大臣不仅要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还得关心上级尤其是皇帝的身体。在阁期间,刘健就多次将自己的养生心得告诉皇帝,这里摘录如下——
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八月二十九日,太监传谕孝宗皇帝身体不适,刘健上奏请皇帝以降心火为主,善加调摄(调养身体)。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正月,孝宗皇帝因身体欠安一个月未能上朝,刘健等上奏请皇帝于饮食起居及处置政事庶务时,须当善加调养。皇帝采纳了进言。
同年八月,刘健奉旨选派两名翰林会同太医院官员删繁补缺,纂辑《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一书。不久,太医院官生刘文泰因有丘浚原先所纂《本草》修订例则,欲以此邀功,便让太医院官员奏请由刘文泰等辑订成书后,再送内阁校正、撰序。刘健一眼就看穿了刘文泰的如意算盘,他请求对太医院官生进行考核筛选,再由已选派的两名翰林帮助督导以完成该书。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月,74岁的刘健被批准光荣退休。自从归居洛阳,刘健就闭门不出,住在一栋小楼上,日常以督导子弟读书为事。
以上这些,说明刘健的日常生活较为规律,而且非常注意调养身体。此外,刘健在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书籍纂修过程中提出中肯意见,也说明他对中医有着深刻的认识。
每天坚持打拳,懂得医学药理,日常生活有规律,调养身体有方法,心态平和,拿得起放得下,退休后甘于平淡,像刘健这样的人,想不长寿都难。
星陨于洛
对刘健之死,也有一些奇异景象的记述。刘龙在刘健行状中写道:刘健善调摄,晚年很少生病。有一天他忽然觉得不舒服,竟因此无法进食,以致于病重。此前几天,有大星陨落于洛阳城,冒出红色烟气,远近之人都感到惊愕,私下都认为这是刘健将故之预兆。
贾咏撰刘健墓志铭,也写道刘健去世前有星陨落于洛,红色烟气数天不散,不久就传出消息,说刘健去世了。
河南地方官员将刘健去世的消息上奏皇帝,明世宗(嘉靖帝)对刘健之死沉痛哀悼,为之辍朝一日,并赐祭九坛。嘉靖帝命有关部门为刘健主持祭葬事宜,并赠刘健太师,谥文靖。
刘健去世后,被列入洛阳乡贤祠。据明代俞汝楫编著《礼部志稿》记载:“仕于其地而有政绩惠泽及于民者,谓之名宦;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传于世者,谓之乡贤。”
明代有在地方崇祀名宦和乡贤的制度。其目的是“轨范后人”,“风动一郡”,借以扶世导民,在维护和改善社会教化的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清代洛阳县东关有三贤祠,祀明代洛阳名儒阎禹锡、白良辅和刘健三人。县西有刘文靖公祠堂,专祀刘健。
此外,在明清时期,洛阳还有为刘健修建的牌坊,较知名的为四十二进士坊,为洛阳历届登进士者所命名,其中包括刘健。另外还有学士坊、少傅坊、太保坊、柱国太师坊等,都是为纪念刘健而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