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蔡廷锴:宁可弹尽卒尽,也不与日本共存

2020年07月06日12:59:14

  1月28日夜,日本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

  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蔡廷锴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全军约3万人,再加上2月中旬来援的张治中第五军,总共也只有4万多人。而日方不断增兵最后达七八万人,并且还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但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抱着誓死报国的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蕰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并四度更换指挥官。

  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日军经过十九路军严重打击,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经过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

  淞沪大战异常激烈,远远超过了日军的预料。他们遇到了中国军队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日军虽然占领了中国军队的第一道防线,却已是强弩之末了。一个仅有3万人的十九路军就让他们难于对付,如果再扩大战端,确实没有取胜把握。于是,5月5日,日本就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一·二八”事变结束。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这次战役意义重大,既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精神,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热情,同时,还对以后的全面抗战产生深刻的影响。蔡廷锴也因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著,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