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但他的悲剧在于,他本来可以不用死,而历史和他的责任心,逼迫他选择了一条死路。
他非常勤政,也想要恢复大明的辉煌,至少不让大明摇摇欲坠的烛火熄灭在他的手中,他用尽全力,然而还是失败了。
在李自成兵锋直抵北京的时候,翰林学士李明睿说:“如果圣上要保全性命、又要保存实力,只有迁都南京。”
崇祯很惊讶,因为他也是这么想的,他嘱咐李明睿千万不要把这个想法透露出去。
崇祯回去后苦思冥想,觉得如果要南下还必须要征兵,大明的兵力不够了,一大部分都用来镇压起义军了,京城只留一小部分队伍。
可征兵需要用钱,崇祯要户部拨款,李明睿说户部早没钱了,让崇祯动用自己的小金库,而崇祯又小气……
崇祯帝一看没退路了,就让大臣献计献策,有些大臣早就想好要迁都,说将太子留在北京,崇祯帝和朝廷班子去南京,建立第二道防御屏障,大不了学南宋也能守住半壁江山。
北方大臣思恋家乡,不同意迁都,结果朝廷变成口水战。直到最后崇祯也没走成,造成崇祯没走成的原因,是因为大臣们的私心。
朝廷换一个天子,大臣罪不至死,顶多重新排排坐,大家利益还是有保障的,该死的只有皇帝。
崇祯帝在这一刻才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因为此时他真的是一个孤家寡人,他为国家社稷想,为全天下百姓想,可是谁又为他想过?
崇祯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只要李自成放过朕的百姓,朕的尸体任凭他处置”,崇祯帝死得像个爷们,慷慨就义。
然而李自成并未如他所说,将他鞭尸或者毁尸灭迹,而是以“天子之礼”安葬了他。
据说当时明朝官员没人靠近崇祯的尸体,也没人提议厚葬他,太监将崇祯帝的尸体和周皇后的尸体放在草棚子下,也离得远远的,意思是划清界限。
很多明朝官员冷漠地看着,拂袖而去,李自成大为愤怒。
唯有李国祯伏在崇祯帝尸体面前痛哭不已,李自成双手扶他起来,对他十分敬重,并按照他的建议将崇祯帝以天子之仪安葬。
“葬以帝礼,祭以王礼”,这是李自成答应那些痛哭的忠臣的。
李自成还亲自到祭坛去凭吊崇祯帝,在梓宫四拜,泪流满面。
有人说李自成这种做法是收买人心,说明他是衣冠之人,并非流寇。
其实李自成之所以这么做,也在情理之中,那些官员看见崇祯帝失势,就做出不屑一顾的神情,这种人李自成又怎么敢用?如果他日李自成失势,他们的嘴脸只能更丑恶,所以他更要以身作则,告诉他们什么叫“忠君”,也是为他日后登基做铺垫。
李自成的失败,并非因为处理崇祯帝遗体的方式导致失败,这是两件全无干系的事情,之所以有人会这么认为也很简单,原因是崇祯帝临终前说的话。
他说,让李自成放过百姓,所有罪责都加在他一人身上,自己任凭李自成处置。然而李自成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以天子之礼葬崇祯帝,而以杀戮之道对百姓,所以失去了民心,导致了失败。
但李自成失败并非是杀戮过重而造成的,而是“时运”。
李自成的大顺军并不是历史真正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后金,在大顺军迅猛发展势力的最后几年里,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决定性会战已经在松锦大战打响了。
李自成像敲锣打鼓的草堂班子,当了会戏台上的皇帝,早晚还得下来让真正有精锐之师的皇帝做上龙椅。
更可怕的是,李自成的追赃做法,让汉臣跟满臣勾结起来,是压垮他龙椅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