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本来想威胁中国,结果,却因一场天灾全军覆没灭国了

2020年07月25日04:27:28

士气、谋略、兵力一直都是决定古代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粮草的补给更是战场后勤的重中之重。然而,这些因素都属于“人为”的范畴,尚有天时地利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战争局势,有时候,自然环境变化带给军队的影响就可能是毁灭性的,比如:在北方地区一场大雪足以改变整个战局。

现代社会对于资产的衡量是由不动产、股权存款等指数鉴别,我们很难看到某家以牛羊数量来计算财富,毕竟,在各种天灾的侵蚀下这些所谓的财产可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古代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公元7世纪初,突厥人就遭受了一场大难。

因为暴雪连连,以畜牧业为第一生产力的突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大雪在地面上积了数尺厚,牧民连出行都变得极其困难,更别说放牧了。因为,缺少草料供应,无数牲畜死在这场暴雪中。由于支柱产业的崩塌,国内发生了饥荒,向来没有农耕经验的突厥人不知所措。

此时中原唐朝正值强盛期,突厥人走投无路,起兵进犯唐朝国境,妄图从中原大地上劫掠财富休养生息。然而,此时唐朝国力之盛,毫不夸张的说,可称得上是万朝来贺。

听闻突厥进犯后,许多唐朝将军都来到殿前主动请缨,要率领兵马一举平定突厥,让边疆百姓早日脱离突厥军队的骚扰之苦。但是,李世民却没有马上答应众将士的请求,他认为:唐朝毕竟和突厥曾经结拜为“兄弟”,此事不能操之过急,盛唐的国力也远远不用担心区区的突厥,而突厥现在还遭暴雪灾害,更不必担心。

大臣们一致认为,突厥人背信弃义理应讨伐,但是,古代是凡帝王哪个不是一言九鼎,大臣们的上书等往往都是建议,仅供参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不同意,发兵突厥也只能是暂时搁浅了。

但是,在这之后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事情。

次年春,唐朝就收到了突厥的小可汗突利的求援信。求援的起因还是去年的那场暴雪,暴雪之后突厥国力明显不如从前,原来对突厥毕恭毕敬的回纥、薛延陀、拔野古等部落都趁着这场暴雪对大加突厥的打击,趁机起兵造反。

小可汗被他的叔父派去镇压叛乱,将士们由于这场暴雪的影响,身体都十分虚弱,再加上小可汗缺少战斗经验,最终不仅战败,所带去的兵卒皆战死沙场,只有小可汗自己一人逃回了突厥。逃回突厥之后,小可汗的叔父非但没有安慰小可汗还对其大发雷霆,当一众将是面前训斥小可汗,并将他关押起来。

被关押期间,小可汗差其亲信弄来纸笔,偷偷的书信给他的拜把子兄弟李世民。书信大概意思是说:我叔父因为我打了败仗,把我关押起来,我现在走投无路,唯有大哥你可以救我一命,大哥你快派兵救救你可怜的弟弟吧。

李世民收到了来信后,甚是重视。不久后,就将曾镇守在外的大将军调到了太原,开始了对突厥的战前准备。备战突厥期间,很多大臣都想修建长城,把边境用高高的城墙围起来,调离边界百姓,让边界防守更上一层楼。但是大唐盛世,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是他的臣子们所无法企及的。

李世民认为:突厥自然环境恶劣,与大唐环境相差甚远,并且,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突厥的人还自相残杀,做一些伤天害理之事,这样的国家永远不会强大。大唐盛世,百姓安居乐业,臣子兢兢业业,如此国力,突厥又算得了什么。这位胸襟大略的统治者最终创造出了盛唐不就是一寸长城而盛天下的传奇。

公元629年末,由于突厥连年的暴雪灾害,突厥境内民不聊生。最终,突厥不得不来兵侵犯,但是,盛唐军队的强大让突厥和往常一样的无功而返。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处理好了国内的诸多事物,腾出手来要对突厥发兵。但是,发兵总要有个缘由,而此前突厥侵犯河西正好给了唐朝机会,这就让唐朝军队师出有名。

由于连年以来的暴雪侵蚀,原本就不是盛唐对手的颉利可汗部队很快就四散而逃,溃不成军。在逃跑途中,颉利可汗派出使者试图修复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并表明甘愿臣服。李世民同意了突厥的请求,并且,派使者命令李靖接受敌军投降。此时,李靖心中一直有种不安的声音,告诉自己不能被突厥表面的臣服所迷惑。

公元630年初,李靖与李继会师,二人互相道出心中所想,原来二人对匈奴的想法如出一辙。随后,二人一拍即合,挑选精兵一万,携带二十日粮草,夜袭了阴山,大获全胜。颉利败走后,投奔位于灵州西北的苏尼失,计划投奔吐谷浑。唐朝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引兵前来,要求苏尼失交出颉利。颉利趁夜逃走,躲藏在荒谷中,苏尼失害怕唐军的军力,将颉利捕获。

自此,颉利可汗及其部下彻底归降唐朝,阴山至戈壁沙漠一带的局势也彻底得到了平定。太上皇李渊听说颉利被擒获,感叹道:“当年汉高祖被匈奴困在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之后没有能够报仇成功。而今天我的儿子能灭突厥,我没有选错人,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于是,在凌烟阁设宴庆贺,并亲自弹奏琵琶,唐太宗则亲自舞蹈。

现如今,我们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许多被天灾左右的战争,正如文章开始所说一场大雪毁灭一个政权绝非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