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在曹魏担任职务变化的情况去分析。
234年,诸葛亮去世,司马懿此时任曹魏大将军,相当于武装部队总司令,坐镇长安,全面负责对蜀汉的战事。诸葛亮去世时司马懿正在五丈原前线,此时蜀汉发生内讧,魏延、杨仪争斗,司马懿其实是想趁势发起进攻的,《晋书》记载,司马懿“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网络配图
也就是说,不是司马懿不想伐蜀或者不敢伐蜀,而是魏明帝不想。魏明帝是站在全盘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因为除了蜀汉那边还有一个敌人孙吴,与蜀汉对峙日久,曹魏损耗也很大,需要修整一段时间,并不具备马上伐蜀的条件。伐不伐蜀不是司马懿说了算的,司马懿当然得听命令。
235年,司马懿转任太尉,仍负责军事并坐镇长安,他在这里一边备战一边发展经济,《晋书》记载:“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237年,辽东的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燕王,要搞分裂活动,魏明帝派别人去打了一下,结果失利,只得让司马懿这位老将出马。司马懿次年以太尉的身份征辽东,离开了与蜀军作战的主战场,历时约一年将辽东平定。
239年,正月里曹睿驾崩,司马懿还在从辽东回师的路上,他接到数道急诏,坐追锋车赶到洛阳,总算见到曹睿一面,曹睿向他托孤,让他与新任大将军曹爽一起共同辅佐年仅8年的少帝曹芳。
网络配图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仍任太尉,同时兼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从此他没有再回西线战场,是否伐蜀也不由他一人决定。不久,曹爽一伙以少帝的名义升司马懿为太傅,其实是将其架空,司马懿虽位高、名高、功高,但其实逐渐淡出了曹魏核心层,后来司马懿索性称病不上朝了。
244年,曹爽策划过一场伐蜀之战,目的是立下军功彻底压住司马懿,对于此战司马懿表示反对,他认为魏军准备不足,伐蜀只能无功而返。司马懿的这个态度可以理解为他作为经验丰富的将领,且长期在西线与蜀军作战,了解实际情况,故尔认为伐蜀不妥。也可以理解为,他看出曹爽的私心,不想让曹爽一伙更为得势。这一仗果如司马懿所料,魏军出征后遭到蜀军周密且顽强的抵抗,陷入进退两难之地,只得灰溜溜撤回。
249年,忍无可忍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将曹爽一伙诛除,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时才真正“说了算”,但他首先面临的急迫问题是那些忠于曹魏的人发起了叛乱,根本无瑕去想伐蜀的事。
250年,王凌在淮南叛乱,司马懿亲自征伐,消灭了王凌。
网络配图
这时他能不能考虑一下伐蜀之事呢?不能了,因为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终年73年。
通过以上史实回溯,可以看到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确实没有再伐过蜀,不过不是他不敢,而是另有其它原因:前一阶段是因为他说了不算,想伐也伐不了;中间则是朝廷斗争逐渐白热化,伐蜀成为斗争的一项内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司马懿不希望别人去伐蜀;后期司马懿总算独揽了大权,但留给他的时间太有限,伐蜀已无从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