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非常推崇蜀国,把君主刘备塑造成了一个心向大汉,德才兼备的刘皇叔的形象,极力美化刘备,就算刘备在一些事情上犯错误,也随便的把它忽略去,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看到刘备带着全城百姓撤退,还觉得刘备的形象更加高大了,现在想想,刘备到哪儿都带着百姓到底对不对呢?
战争对于百姓意味着什么
网络配图
首先,众所周知,战争对于百姓的伤害是巨大的,而带着百姓行军,很有可能在遇到敌人时造成手无寸铁的百姓伤亡。三国演义第41回,曹操带兵攻入樊城,刘备听从诸葛亮的计谋,准备撤退,而全城百姓成了他心头的难题,于是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
我想诸葛亮在听了这句屁话时应该是满脑子的MMP把,大战在即,大规模的厮杀不可避免,一个真正爱民的统军者,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避免或减少战火波及百姓,而不是说出“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的屁话!明白人都知道,让百姓随军,将导致大量百姓死于乱兵之中,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决定,当初八路军很老百姓血浓于水,军民鱼水情,国民党围剿,他们撤退的时候也没有敢做带着百姓撤退这样的事。刘备会不知道?
刘备的用心
网络配图
刘备是一个聪明人,单靠一个刘姓和八竿子打不到的血缘关系,,从一个白手起家的篾匠能够成为一个割据一方的君王,他的手段绝对非同一般,刘备这么做的原因,从他三顾茅庐,诸葛亮的一席话就能看出一二, 诸葛亮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刘备和曹操孙权相比,什么也没有,人家一个是富二代 一个是暴发户,你一个穷屌丝,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你靠什么?不就是靠为人,靠百姓么,只有收买人心,这是他唯一能够立竿见影的行动和发展地盘的办法。这和当初毛主席的“不动百姓一针一线。”思想上是一致的。
百姓的想法是什么?
刘备做出这个事情后,罗贯中为了继续包装刘备,便又抬出了“民意”,“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 表示出了百姓很愿意跟着刘备走的样子,乱世之中,百姓要的是安定的生活,而不是颠沛流离的跟着部队。他们跟着不是因为刘备的仁德,而是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而刘备说的话又没有瑕疵,他表现的就是不舍得百姓,想要百姓跟着自己,而百姓碍于君王面子,也只好顺应他的意思。
百姓出现死伤后
网络配图
当百姓出现死伤后,刘备大呼“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此话前半句倒是实话,后半句却是装样子博同情。
从这点来说,刘备不如曹操,因为曹操宁可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也做不到刘备的虚伪。刘备明知百姓会出现这种伤亡,却假仁假义的说出这样的话, 这件事把他的假仁假义表达的淋漓尽致,也让诸葛亮看明白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