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究竟做错了什么孙坚为什么力劝张温杀掉他

2020年07月14日17:40:22

对汉末的一些风云人物,后人褒贬不一、存有争议。而对董卓,却众口一词认为是恶贯满盈,必欲杀之而后快的。看三国不骂几句董卓,似乎无足以表达出内心的义愤填膺。

公允的讲,董卓也并非一无是处。

董卓,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出生在这里的人,因为地近戎狄的原因,都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这里的人民不只是扛着锄头种地,他们得苦练杀敌本领,不敢说为国家守护边疆,至少要保护好生活的家园。

桓帝末年,董卓因为是六郡良家子(所谓良家子,即非医、非巫、非商贾、非百工),又加上他膂力超人,武功高强(可以左右开弓,是个双枪将)成了羽林郎(秩比三百石,皇帝身边的人肉盾牌)。两汉时期,除去规定的义务兵役之外,民间还有自愿从军的志愿军战士。国家有事,他们踊跃报名从军,这叫良家子从军。有着历史悠久的光荣传统,其中最著名者无过于“飞将军”李广了。

 

网络配图

    是金子就会发光,“少好侠”的董卓很快就加入了军界,做了中郎将张奂的军司马。因他作战勇猛、不避矢石,战罢归来得到九千匹缣的赏赐。他没有将赏赐收入私囊,而是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分与了与他一同浴血沙场的同袍。董卓自幼生长在边境,熟知边事,更加勇武绝伦,很快成长为汉帝国西北边陲一日不可或缺的人物。

灵帝末年,董卓的强势已经是众人周知的事情,以至于有人称其为帝国的“安危定倾者”。

为国家“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的董卓捞足了政治本钱。只是人怕出名猪怕壮,董卓迅速在军界窜红,引来了无数人的羡慕嫉妒恨。

中平年间,张温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率军征讨边章、韩遂的叛乱。此时,董卓因讨黄巾作战不利被闲置。国家有难,董卓这柄“快刀”岂能长久束之高阁?很快他被起复,任命为中郎将协同张温作战。

张温此人,史载“虽有功勋名誉,然皆先输货财而后登公位”。张温的官,是花了大价钱买来的。设身处地的想,这样的人,如何让一刀一枪拼搏上位董卓心服口服?加上张温是文臣不懂兵事,董卓对之阴奉阳违也是情理之事。

 

网络配图

   史载,张温召董卓来见,董卓拖延了许久这才来见他。“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逊)”。

这时候,张温部下孙坚上前,建议张温:“卓不怖罪而鸱(嚣)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

张温听了大吃一惊,连连摇头。

孙坚极力劝说张温杀董卓,似乎他是一个无限忠于汉室的大忠臣。但他又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呢?据史料记载,在关东义兵讨董卓的时候,孙坚先杀荆州刺史王叡,再杀南阳太守张咨,完全是一个冷血屠夫的模样。要知道这二人,都是朝廷命官,孙坚凭什么大开杀戒的?

是哪个人赋予他这种随便杀人的权力了?又何曾有人对此表示过异议呢?

  

网络配图

   幸好张温明白董卓“素著威名于陇蜀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杀了董卓,难道要他亲自上战场冲锋陷阵不成?张温虽然不懂军事,但也知道临敌斩将是行军打仗的大忌。这样做等于是自毁长城,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

历史证明,张温不杀董卓是正确的。此次西征,东汉帝国共派遣六路大军,其中“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此役之后,董卓因功拜前将军,封斄(音TAI,今陕西武功县)乡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