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会逃跑的皇帝 靠逃跑成为开国之君

2020年07月18日00:48:26

现代人都知道,三十六计中有一计那就是“走”。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也是古今最广为人知的一计,更是被经常被国人用来嘲讽逃跑,误读最深的一计。

走为上计,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走为上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南齐书·王敬则传》中出现。这其中记录了一句话“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在北宋小说、话本盛行的时期,也被大量引用。小说《冷斋夜话》中有了如今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一句话: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网络配图

所谓“走”,说白了就是跑。其实,当战场形势对己方极为不利时,离开阵地就是最正确的选择。当“敌势全胜”是,己方绝不应该继续恋战。有三条路可以走:必降、必和、必走。

当地人处于上风,这三条路才是明智选择,一是投降,二是求和,三是撤退。所谓“走”,指的就是这个撤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都已经被人家打到要撤退的地步了,为什么还能把这种选择称为上计呢?

投降,是彻底的失败;求和,是一半的失败;而只有撤退算不上失败。撤退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与敌方主力的正面对抗,保存力量,甚至很多时候主动撤退还可以称为诱敌之计,为己方创造有利的战机。

网络配图

这一招以退为进,是在失败后最好的选择,因此确实能称其为上计。

宋高宗赵构在当皇帝之前,是一个没有地位的皇子,可以说是相当不得宠。于是他心里一直想要自强,苦练兵法武艺。建康元年,金兵围住北宋都城,要带走一个亲王当做人质。

都是皇子贵体,谁愿意去受这个风险和耻辱。宋徽宗的其他儿子都胆怯懦弱不敢出头,只有赵构主动提出前往。

他到了金国后,表现非常神勇,这让金人怀疑他是否真是懦弱宋朝的皇子,觉得他是个假货,于是就把他给放了。

当金兵再次进攻北宋时,赵构又一次前往议和,这让北宋的大臣们对这个勇敢的皇子刮目相看。后来北宋皇帝都被金兵俘虏,他得以逃出。大臣们也拥戴仅剩的皇室血脉赵构,建立了南宋。

网络配图

面对金军的不断南侵,作为一国之君,看着兵马疲弱的国家,赵构没有了神勇,他选择了逃跑,甚至还跑到了海上。

金兵长期生活在内陆,因为没有海上作战的力量,于是只能撤兵。赵构也得以从海上抽身,回到了绍兴,保住了赵氏王朝最后的根基。

赵构做了皇帝后,有人说他懦弱起来。不过深究一下其中原因,若他真向金国强硬,且不说对于做了俘虏的亲人不孝不义。

打输了,国破家亡,自己皇位不保;打赢了,就算救回来了亲人,自己皇位还是很有可能不保,处境会相当尴尬。所以他此时综合考量,不打才是明智选择。

1132年,赵构迁都杭州,让南宋朝廷初步站稳了根基。1204年,南宋在和金朝周旋了109年之后,宋理宗联合蒙古,双方联军吧金国皇帝金末宗杀死于乱军之中。

走为上计似乎是一个无计可施的无奈结果,其实是给了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