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何将政权归还儿子?因狄仁杰贪天之功?

2020年07月31日20:30:12

随着影视剧的热播,狄仁杰成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许多人误以为狄仁杰断案如神,是护国良相,甚至真的以为武则天还政儿子,是听从了狄仁杰劝谏的缘故。

历史上,狄仁杰确实在武周时担任过宰相之职,也的确劝说过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据史料记载,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年迈的武则天:“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

网络配图

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派人迎回庐陵王李显,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

其实,事情哪里会有如此简单,狄仁杰劝武则天时,武则天已经是个老太太不假,但武则天更是杰出的政治家,她考虑问题必须高屋建瓴,而不会象跳广场舞的老太太那样只顾着自己开心。

武则天称帝后,为了巩固政权提拔重用了许多娘家人,一时间“诸武用事 ”、“专权骄纵”。然而,武氏子弟除了武承嗣、武三思表现可圈可点之外,多是些不堪大用的纨绔子弟。史书记载, 武攸宜讨营州契丹 “师无功还”,武懿宗更是不成器,“闻贼且至,惧不知所出,欲弃军走”。有能力、低调的武攸绪则弃官隐入嵩山“以琴书药饵为务”,武攸暨“于时无忤,专自奉养”。

李显、李旦被废黜之后,武承嗣、武三思觊觎皇储之位,“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是还政给儿子,还是立侄儿为皇太子?武则天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深处却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身后之事。

两个儿子,一个被远贬房陵,另一个虽身在朝廷,但自从武则天初临朝称制后大开杀戒,宗室大臣杀戮殆尽,李显和李旦不得不“恭俭退让”夹紧尾巴小心翼翼作人。虽然是李唐嫡系子孙, 武则天的亲生儿子, 即使是有心承继大统,如履薄冰都有人会从鸡蛋中挑骨头,哪里敢当面向母亲提立储之事?与武承嗣、武三思相比,李显、李旦兄弟两个没有优势可言,更不用说如武氏子弟那样积极主动谋求了。

网络配图

万幸的是, 部分朝廷重臣或明或暗的予以维护。天授二年(691),武承嗣指使王庆之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宰相岑长倩、格辅元“固称不可”坚决反对;武承嗣位尊权重,李昭德适时提醒武则天“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

武则天从谏如流,于长寿元年(692)罢武承嗣知政事,擢升李昭德为相。延载元年(694),武承嗣又故伎重施,这一次李昭德干脆杖杀了王庆之。并直言无忌“岂有侄为天子而姑立庙乎?”劝谏武则天“传之子孙,为万代计”。

李昭德敢讲这番话, 为什么敢讲?武则天心中明镜一样,清楚自己称帝虽然反对者众,但有高宗遗制“承天皇之顾托”这块遮羞布, 许多朝臣就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身仕武周却心系李唐,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罢了。

圣历元年 (698),契丹孙万荣反叛,传檄中外称“何不归我庐陵王?”;突厥默啜可汗请和亲,武则天遣武承嗣子延秀纳亲,默啜立即表示强烈不满——“我女拟嫁李家天子,你今将武家儿来,此是天子儿否? 我突厥积代以来,降附李家,今闻李家天资种末总尽,唯有两儿在,我今将兵助立。”

网络配图

虽然孙万荣、默啜这样讲有为侵扰寻找借口之嫌,但至少说明武周在境外的声誉远不及李唐。如果公然立武承嗣为皇太子,不但朝中大臣不会答应,就连与唐世代结亲的藩邦也会趁机兴风作浪。武则天不敢弄险,有着数十年的从政经验,作为杰出政治家不会不明白国家政治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 琢磨了十多年,权衡再三,武则天这才下定决心传子,怎么能是狄仁杰一句话的原因呢?狄仁杰可谓贪天之功为己有,无耻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