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杀董卓后为何会走投无路 原因只有这一个

2020年07月23日04:08:22

在网友们的印象里吕布似乎有很强悍的战斗力,很有点所向无敌的样子。但事实上,吕布只会骑马耍戟;至多能带上几百人或几千人,作一个偏裨之将。自然他个人的武艺相当高强,然而战术的知识有限,战略的学问更是一点都没有。至于政治,还是一个门外汉了。我们再说得浅一些,他有勇无谋;而他的勇,也不过是比起匹夫之勇略微高些而已。

他连李傕、郭汜之流都打不过,还谈什么到关东(函谷关以东)来逐鹿中原?他慌慌忙忙离开长安,把董卓的臭腐了的头颅挂在他的赤菟马的颈子上,带了几百名骑兵溜出武关,直奔南阳,投奔了袁术。

网络配图

袁术起初对他相当礼遇,因为他毕竟是杀了董卓、替袁家几十口报了血海深仇的人。他这人似乎是不识抬举,在南阳住了不久,便放任自己的部下胡闹,抢劫老百姓的财物。他之如此,也可能是对袁术的一种抗议,袁术生平不甚慷慨,大概是“日久厌生”,不热心供应吕布及其几百名骑兵的粮饷。然而,话说回来,吕布论什么也不该在南阳有骚扰,当强盗也得选个地方。合则留,不合则去,既然宾主之间弄得不甚愉快,那就另找出路好了,以客人的身份兼为小偷,总有点儿那个!

他终于不得不向袁术告辞,一口气由南而北,渡过黄河,到并州(山西)河内郡投奔同乡张杨。张杨这人对皇帝忠,对朋友义,待吕布比袁术待他好得多了。吕布却又无法在河内郡久留。原因是,张杨自己虽然十分厚道,张杨的部下之中倒颇有人存心想把吕布杀了,送他的头去长安,向李傕、郭汜领赏。吕布见到情形不对,连张杨本人也怀疑起来,他向张杨说:“长安的朝廷悬赏捉拿我,捉到活的我,赏金大于捉到死的我,你与其杀了我,送我的头去;不如把我捆起来,送活的我去。”

张杨很幽默,不说“我没有意思出卖你”,却向吕布冷冷的说:“你的话很对。”

吕布被张杨这一句话,弄得坐立不安,想来想去,想出了“以走为妙”。于是,他带了部下若干人向东走,投奔袁绍。袁绍这时候已经逼走了冀州牧韩馥,取而代之,作了冀州牧,住在冀州的邺县(河南临漳西南),正在为了“黑山贼”大伤脑筋。

网络配图

所谓“黑山喊”,他们的领袖是常山人,姓张名燕,原名张飞燕;最初在河南朝歌县的黑山起事,因此部众被称为“黑山贼”(常山是汉朝的一个郡,州治在元氏县)。

袁绍费了很久时间,很大力气,平不了张燕及其部众。吕布一到,立刻就把逆势变成优势。吕布带了几十名猛将与勇士,骑着马,冲入敌阵,横冲直撞,每次都杀了一些敌人才回来。而且,每天一次,甚至三次四次。

结果.他这种攻势战法和主动作风,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瓦解了“黑山贼”的士气,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迫使张燕接受招安。

吕布的功劳确是不小。他的威名,也建立了起来。人们看见他一马当先,能奔上敌人的小城城墙,冲进敌人的堡垒,越过敌人的水壕土堑,由不得不佩服、不欣赏。他座下的那匹赤菟马,也十分可爱。因此,大家流行了八个字的赞美之语:“马中赤菟,人中吕布”(赤菟的菟字有草头,不是小白兔的兔)。

吕布和袁绍也好不了多久。原因,仍旧是他自己与部下没有纪律。

他被袁绍送走。送走的方式,是“承制”以吕布为“领司隶校尉”,派三千壮士陪伴他去洛阳上任(所谓“承制”,在字面上是“奉了皇帝的制书,皇帝的圣旨;但在事实上袁绍从来不曾收到过献帝的这种制书。献帝这个小孩子,当时处于李傕、郭汜的掌握之中,哪里能够颁发如此的制书给袁绍或任何其他军阀,授权他们代为任命中央或地方的大官)。

吕布只得带了他的几十名部下,跟着囊绍所派遣的三千壮士。离开邺县。他在董卓死后,败于李傕、郭汜,奔向南阳,依附袁术之时,尚有几百名军官与兵士。其后,转往河內投张杨,又由河内转往常山投袁绍,走了许多地方,部下的官与兵越走越少。现在又离开邺县往洛阳走,部下就只剩了几十人而已。

网络配图

这几十人,显然与袁绍的三千人不成比例。袁绍的三千人,与其称为护送吕布的壮士,不如称为押解吕布的狱卒。袁绍早已吩咐了这些壮士,在走出邺县不远便将吕布杀害,吕布倒也相当警觉,看出了这些壮士来意不善。于是,他在某一天的夜晚,坐在帐篷里弹筝,弹了一阵,把筝交给了一位亲信继续弹。他自己却在箏声之中,悄悄地由帐篷之后溜走。

袁绍的三千壮士之中的情报人员,躲藏在帐篷前门之外不远的地方,偷听吕布弹筝,一直听到了筝声停止,似乎吕布已经就寝,酣睡。这位情报人员,去向上峰报告;上峰率领了一大批人将帐篷包围,一声吆喝,刀斧齐下,把帐篷砍碎,把帐篷里面的东西也砍碎,却不曾砍到吕布,也不曾砍到那位代替吕布弹筝的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