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之死被忽略的一面 他想辅佐的竟非刘备

2020年07月23日04:14:33

公元234年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名相诸葛亮在北伐前线的五丈原含恨离世,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就在这一年的春天,一个与诸葛亮同龄的重要人物先他而去了,诸葛丞相之死和此人的意外辞世应该是有关系的,这个关系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不妨借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回顾一下诸葛亮和他的这个同龄人青少年时期的人生遭遇,为了叙述方便,就暂且称其为“同龄人”吧。

网络配图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一个官宦家庭,诸葛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官至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官任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后来担任过豫章太守。同龄人生于181年春的洛阳城,他出身于一个经济非常非常富裕,地位非常非常高贵的不凡人家。

公元184年,也就是黄巾军大起义的那一年,诸葛亮三岁时,母亲章氏不幸病逝,五年后,父亲诸葛圭也撒手人寰,把孩子们都舍给了弟弟诸葛玄。同龄人的命运比诸葛亮还要悲惨,他刚刚出世,母亲就被父亲的大老婆毒死了,他在祖母的养育下长到了八岁,然后,他的父亲也在这时候永远离他而去了。

为了躲避黄巾军掀起的战乱,也为了谋个收入更高的官职养活自己和哥哥的孩子,诸葛玄接受袁术的征聘南下豫章担任太守,于是,正值少年的诸葛亮跟着叔父从北方的琅琊郡来到了鄱阳湖畔的豫章郡。后来,豫章郡被朱皓攻占,诸葛玄就带着一大家子人逃到了刘表管理下的襄阳,此时历史已经进入了公元196年。当时的襄阳稳定繁荣,正是适合隐居的好地方,这才有了后来隆中茅庐的卧龙先生。

同龄人的人生历程也在这一年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逃难生涯,被彼时还算忠于汉室的曹操迎到了欣欣向荣的许昌,开始了一段好像有着美好未来的新路程。

行文至此,同龄人的身份已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他不是别人,正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

网络配图

诸葛亮应该知道自己与当今皇帝同龄,当然也知道汉献帝到达许昌后不久就成了曹操手里的提线木偶,所以他在长大成人后宁愿隐居隆中等待可能来更可能不来的贤德之主,也不肯到并不算远的许昌去求取功名。大家肯定还记得诸葛亮在隆中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的事情吧!试问他为什么把自己比为管仲乐毅,而不是功勋更著的萧何邓禹呢?是诸葛亮不够自信吗?当然不是。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打出的是深入人心的“尊王攘夷”之口号,而乐毅则是帮助燕昭王实现国家复兴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之所以自比于此二人,乃是因为他有着除残去秽,复兴汉室的伟大理想。那个时候诸葛亮根本不认识刘备,甚至连刘备是谁都不知道,他想复兴的汉室不可能是后来的蜀汉,而只能是他的同龄人汉献帝代表的东汉王朝。

诸葛亮心系汉献帝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名震古今的隆中对。

咱们先来看一看鲁肃版隆中对的结尾部分:“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而周瑜当初劝说鲁肃选择孙权时则说:“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很明显,他们都是想辅助孙权成就“帝业”。诸葛亮提出的正版隆中对却颇不相同,他的表述是这样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位看到没有,诸葛亮跟刘备谈的可不是以“建号帝王”、“终构帝基”为目标的帝业,而是意在“汉室可兴”的霸业,说得更准确点,乃是要效仿管仲辅佐刘备成就“尊王攘夷”的霸业。诸葛亮希望刘备尊的王当然不会是刘备自己,只能是当时的天子汉献帝。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民间盛传汉献帝已被曹丕杀害,诸葛亮椎心泣血之余,只得退而求其次,与西蜀群臣一起尊奉刘备为帝以继汉统。

网络配图

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魏国,虽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始终未能挥师东进,直捣长安。第六次出兵祁山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诸葛亮深感汉室复兴之艰辛,岁月流逝之无情,继之而来的战事不顺和疾病缠身使得他韶华易去,英雄迟暮的心绪越来越浓,愈来愈重。就在此年春天,诸葛亮的同龄人,东汉王朝的象征汉献帝不幸辞世了,在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三国时代,消息传到北伐前线时,应该已经是夏末秋初时节。这个令诸葛亮痛彻心肺却又无处诉说的噩耗最终成了压倒一代名相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安排好了两代接班人之后,东望着当年的大汉都城洛阳含泪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