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背后隐藏的真相是什么

2020年08月01日01:21:50

  贞观元年,魏征被告培植党羽,提拔亲信,后经调查属于诬告。唐太宗有点不好意思,便辗转表达了对魏征的歉意。魏征遂乘机抛出了他的高见。他说,请皇上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而让我做一个良臣。唐太宗没听明白,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说,此二者有区别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征说,使自己获得美名,使君王成为明君,天下大治,国富民安,这是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王暴戾恣睢,家国皆亡,徒有虚名,这是忠臣。听听,这话多深刻,就是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所以当时、后世很多人都称赞魏征有见识有才干有能力。但有一次,有见识有才干有能力的魏征偏偏做了一件让人觉得不怎么有见识有才干有能力的事。

  那次是唐太宗得了一只鸟,很喜欢,不时拿出来赏玩。某天,唐太宗正在宫中逗鸟,魏征来了,唐太宗很紧张,赶紧把鸟藏进怀里。魏征于是一反往常的严谨,玩了一把活泼,故意把要奏的事弄得十分冗长,最后等他走的时候,唐太宗把鸟拿出来,已经闷死多时了(司马光《资治通鉴》)。

  以铜为镜

  这样的事,发生在一个小孩身上叫恶作剧,发生在一个帝国的贤臣身上,叫什么,不太好说。而且唐太宗对于魏征有时也如此,他们很多时候并不像外界看上去和历史老师讲授的那样铁板一块,毫无嫌隙。  

  图片来源于网络

  跟魏征一样,唐太宗也有个名论,一般人都知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后世人多把此解读为,一个君王把底下的谏臣当作镜子,他就能从他们那里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对还是不对。当然,这样理解并不错,只是笔者觉得还不完全。因为镜子除了从他处看清自己之外,还有一个反衬或者间接展示的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道理跟现在成天拿个手机自拍然后再美图再发朋友圈差不多,他们是在正衣冠吗?非也,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欣赏自以为超凡脱俗的美,就像孔雀和山鸡都会选择在清澈的水边开屏,有本事,你学人家昙花啊,在半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和寂灭,做不到吧。所以说,以人为镜,有时也难免如此。

  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

  《新唐书》说,某次太宗下朝回来,很生气,喋喋不休地发着牢骚,说要教训教训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当时在旁边,问,皇上这么大的火是要教训哪个乡巴佬啊!唐太宗说,还不是魏征,他忒放肆了,今天又在朝廷上让我下不来台。长孙皇后说,这是大好事啊!皇上不应该生气,应该高兴才对。唐太宗有点糊涂,长孙皇后不紧不慢解释道,皇上您听说过贤明的君主才会有正直的大臣的古训吗?魏征如此刚直不阿不正好说明皇上您贤明仁德吗?唐太宗一听,觉得很对,于时天气预报说那天多云转晴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了这样的前车,你能说唐太宗以人为镜的话里没这个意思吗?要不然,你很难解释为什么魏征死后才半年,唐太宗就因为一点小事悔掉公主婚,怒砸魏征墓。当然,如果就此认定唐太宗的镜子论仅此一家别无分店也有失偏颇,因为毕竟贞观十八年,远征高丽失败后,唐太宗还是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感慨,这个时候,你也不能说他是在作秀!

  历史看多了就会发现其远比我们从学校学到和了解的更多元。那种把别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并依此行事的,在现世社会,叫先入为主。在历史着述,叫以论代史。学者们说,两者都是不可取的。这一点放在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的看待上,尤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