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他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两次在位)。他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后来,张氏驾崩,三杨去位,他开始宠信太监王振,王振因此专权得势。
网络配图
洪武后期,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剌及兀良哈三部,三部互争雄长,征战不休,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到了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也先继位后,也先早已掌握蒙古实权,严重威胁大明边境。史书上记载,“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不得不岁有所增。”意思是说,也先每年都要以马匹入贡的形式来大明进行朝贡贸易,开始的时候,瓦刺贡使不过是五十人,但是他们贪图朝廷赏赐,每年增至两千多人,而且很不友好,还开口索要贵重难得的一些物品。稍有不满足,便会挑衅滋事,朝廷赏赐给他们的财务也一年比一年多。渐渐的,明朝不堪重负,明英宗不得不下令限制贡使人数。
为何明英宗不顾群臣劝阻,执意要亲征漠北呢?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当时王振在朝中势力极大,专权独断,他不懂军事,以为行军打仗就是普通打架一般,人多欺负人少便可,率领五十大军必定是有胜无败,想立下这不朽之功,故而怂恿明英宗亲征。而英宗年少无知,被其蒙蔽,故而不顾朝中众臣的阻挠,执意亲征,最后酿成土木堡大败。
关于这个说法,我赞成前面一半的说法,却不赞成后面一半的说法。因为王振只是个宦官,是个不懂军事之人,以为打仗也如普通打架一半,人多便可获胜,故而极力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建立功勋,关于这一点我也是赞成的,但是我不赞成明英宗朱祁镇年少无知,完全是被其所蒙蔽,误信此人才决定亲征的。因为当时明英宗朱祁镇已经二十二岁了,难道没有一点判断能力吗?
因此,关于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刺的事情,我个人认为,明英宗朱祁镇绝对不是完全被其所蒙蔽,才决定御驾亲征的。其实,明英宗朱祁镇内心深处自己便想御驾亲征,理由有以下两点。
网络配图
第一,他想大展拳脚,有所作为。朱祁镇九岁继位称帝,虽然人小,但是志气却不小。史书上记载,有一次,他命兵部尚书马冀、侍郎邝埜议处边事,五日还没有得到答复,怒气冲冲地斥责他们,“你们小瞧我是小孩吗?”说罢竟然将二人打入监狱,明人评论此事时说,"这时英宗已经有鞭挞四夷的气魄了。"史书上还记载,正统六年十一月,乾清、坤宁二宫,奉天、华盖、谨慎三大殿落成,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再称行在。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明英宗决心效法祖宗,加强北京边境控制的决心。朱祁镇刚登基时,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后来,随着身边最为亲近的祖母和一干辅佐自己的老臣相继离世,终于可以展开拳脚、建功立业了,故而我相信其内心深处也想亲征。
第二,想效仿明宣宗亲征,名垂青史。当年朱高煦的叛乱,他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在当时朝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了汉王,成为佳话。有道是“虎父无犬子”,朱祁镇也想要效仿父亲亲征,打败瓦刺,名垂青史。
第三,他不满朝臣无所作为的态度和朝廷因循守旧的政治气氛。文宣二帝以来,辅政五臣一直执行无所作为的政治态度,他们的做法在永乐年间的一系列南征北战之后,确实具有休养生息的作用,但是长期下去,弊端开始显现,造成了萎缩、僵化和一蹶不振。
网络配图
史书上记载,广西麓州地区也发生叛乱,一些大臣主张退兵,杨士奇也仅仅主张绥靖,但是王靖远坚持主张讨伐。接过官军威震西南,不仅保护了国土,而且稳定了边疆,这个王靖背后的支持者却是王振。所以明人评论说,面对叛乱,朝廷一味退兵,麓州很可能会和当年丢安南一样丢掉。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帮王振称功劳,我是想说当时朝廷的辅臣一味因循守旧,保守退缩绝非上策,也就是明英宗最不满意的地方。因此,他想通过自己对瓦刺的亲征,来激发朝廷众臣的振作进去,大明才会有更好的出路。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明英宗亲征瓦刺,决不是被宦官王振蒙蔽,而是其内心深处不满朝廷众臣无所作为的工作作风,他想通过亲征来激发他们重新振作进取,有所作为,因此,才不顾众臣的劝阻,执意亲征瓦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