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劓刑?魏美人被楚王处以劓刑(一辈子忍受痛苦和丑陋羞辱)

2020年06月22日08:19:34

导语:夏商时期的劓刑是五刑之一,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刑罚历史最久远的了。劓刑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听说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魏美人被送到楚国后,被楚王下令施以劓刑。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劓刑吗?接下来就由小学生网小编为大家讲解什么是劓刑吧!大家赶紧一起往下看~~

魏美人被楚王处以劓刑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混战不断,强国兼并弱国,弱国依附强国。这个时期的君王和他们的谋士,都在一门心思的扩充自己的势力,有的为了不被吞并,选择联盟,而有的为了一起瓜分小国,联合出兵讨伐。为了讨好他国,不少稀世珍宝,良驹美女,都被当作礼物送给君王。当时有名的美女,很多都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她们不是被自己的君王纳进宫,就是被当作礼物送给别国的君王,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倾国倾城的魏美人就是这其中一个悲剧人物的代表,她被当作礼物从魏国送到楚国,并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魏美人怎么死的,现在可以根据史料记载得出确切的答案。

史书详细记载了魏美人怎么死的,在被送到楚国后,魏女深受楚王的宠爱,而正是这宠爱成了杀死她的利刃。楚王的王后郑袖常年在深宫中,这样的深宫生活练就了她的心狠手辣,再加上善妒成性,这样的女人眼中,是完全容不下魏美人的存在的。郑袖假意与魏美人交好,不仅让魏美人对她感激不尽,更让楚王看到了她的大度谦让,可谓一箭双雕。

之后郑袖骗魏美人说她的鼻子有缺陷,让她以物遮挡,而后又转身告诉楚王,魏美人嫌弃楚王身上有异味,所以用东西挡着鼻子。听到此话的楚王大怒,不由分说便将魏美人发落,处以劓刑。

魏美人的死让很多人觉得惋惜,咒骂郑袖的狠毒和楚王的残暴。但是关于魏美人怎么死的,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除了楚王和郑袖的原因,魏美人自己也有过错。在当时各国混战的情况下,魏美人就算再单纯,也该知道,宫中的女人不可轻易相信,而君王的宠爱也要用智慧把握,后宫的战争一点不比沙场弱,这里满是杀人不见血的人。魏美人连最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也不能不说是丧命在自己手中了。

什么是劓刑?

夏商五刑之一,即割掉鼻子的刑罚。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属五刑内肉刑的一种,被处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汉文帝时,将应受劓刑的罪改为笞刑,赢虔又因教导太子无方,而被秦商鞅处以此刑。在隋以后,刑典中即不再有劓这种刑罚。

鼻子是人呼吸和辨别香臭的器官,鼻子被割掉虽然并不会危及人的性命,但其对人形象的损害是很大的,同时对人的人格尊严也是很大的摧残。因此,劓刑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更重要的是一种羞辱之刑,伴犯罪者一生。

赢虔遭受劓刑

嬴姓,名虔,秦孝公兄长,秦惠文王嬴驷之傅。秦献公庶子,就是公子虔(生卒年不详)。《史记》中没有嬴虔的传,关于嬴虔的事情是在商君列传中提到的。小说大秦帝国的嬴虔形象是作者虚构的。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因此在太子犯法事件中,赢虔并未遭受劓刑。

於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公子虔遭受劓刑是在商鞅任大良造的第七年,是因为犯了其他的秦法。

劓刑的起源发展

劓刑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上古时,就已实施劓刑,《易经》中曾说:“其人天且劓”。劓刑在夏、商时已普遍使用。据说,夏时受过劓刑的有上千人。商代盘庚迁都到殷之后,下诏说:“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意思是,对那些不仁不义、桀骜难训、一有机会就干坏事的人,轻者割去鼻子,重者处以死刑,使他们断子绝孙,务必使新都城内不再有这一类人。

周代,受过劓刑的人常常被派去守关。因为他们被割鼻之后,面貌丑陋,不宜在稠人广众中生活,他们自己也不愿呆在人多的地方,于是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到偏僻寂静的远处了此残生。当时距京师五日里之外的三关有十二座关门,都是由那些受劓刑的人把守。

明代是各种酷刑肆虐的时代。在朝廷正式颁发的刑律之外,上至皇帝,下至吏役,使用非法酷刑简直不择手段。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后,在惩治忠于朱允炆的朝臣时用到的五花八门的刑罚,其中就有割鼻。

春秋战国时期,劓刑演变成一种很普通的刑罚,甚至还成了区分人群的标志,据说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把俘获的六国王族都处以了劓刑。

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下令废除肉刑,也将劓刑这种刑罚改为笞三百。刘启时期更是改为了笞二百。自此以后,劓刑这种刑罚便从官刑中消失。唐、宋、明、清等朝代,官方的刑罚中也未见过劓刑。

但这也不代表私刑当中不会出现,明代是各类酷刑肆意横行的朝代。除官方设定的刑罚之外,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有非法酷刑的存在。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就曾用过劓刑来惩治那些忠心于朱允炆的朝臣。

蛮邦人以无鼻为美

据史料载:古有华夏上国,流行劓刑,受罚者甚多,羞见世人,只好逃匿蛮邦之地流落谋生。久而久之,凡遭受劓刑者,都知道蛮邦有一个地方为劓刑者的汇聚生存之地,遂纷纷奔往,从而逐渐在蛮邦形成了一个"无鼻子人群体"。生疏之地,无人相识,且后来者也都是无鼻之人,大家相互看看,彼此彼此,继而就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了,倒也相安无事。

感到奇怪的是蛮邦人。因为蛮邦无劓刑,官民不知道劓刑者们为何无鼻的原因,自然要好奇打听一下。劓刑者们不便说出自己是犯罪受罚的原因,遂撒谎哄骗蛮邦人:我们之所以没有鼻子,乃是源于我华夏上邦美容之故。我堂堂文明古国,向来视无鼻为俊美,凡爱美者,无不割掉鼻子,以博取他人、美人赞赏青睐!

蛮邦人久闻华夏上邦之文明,甚为羡慕向往,再仔细看看观看无鼻者们的形象,回家后相互对视,越看越觉得自己脸上的鼻子是多余之物,十分难看。此时,蛮邦朝野舆论纷纷,纷纷上书要求国王改革蛮邦时弊,吸收华夏上国外来文明,振兴蛮邦。面对朝野上下巨大压力,国王宣旨进行改革:凡蛮邦子民,不管男女老少,即日起一律学习执行华夏上国审美标准,割掉鼻子以振兴蛮邦美容事业,违令者斩;而为了使蛮邦万民能够鉴别美丑,国王和王后、皇亲国戚一律不准割掉鼻子,保持其丑陋容貌,永生永世作为蛮邦万民美丑之鉴!

为了显示圣旨的威严,国王在旨意的最后又加上了一段话:圣旨就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谁敢违犯,杀无赦!王旨一下,疾风般席卷蛮邦。 数日后,蛮邦子民皆变成无鼻美男女,只有国王、王后和皇亲国戚们,丑陋的活着。蛮邦万民每当议论起国王之大义来,无不感动涕零。

结语:看完上述小编为大家讲解的什么是劓刑,相信大家对这一古代刑罚有了详细了解。劓刑就是将人的鼻子割掉,这种刑罚虽然不会短时间取人性命,但是会一辈子让人忍受长久痛苦以及丑陋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