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名将“下场悲惨”

2021年05月22日17:47:53

  古之名将,大多没有好下场。不是兔死狗烹,就是身败名裂,像春秋时期的文种、西汉时期的韩信、南宋时期的岳飞等,这些都是一等一的人物,谋略超群,武功盖世,得之即安天下。
  
  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将军们的功成名就,杀身大祸却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到他们的头上。对此,老百姓既不理解,也不情愿。于是,民间艺人总是变着花样地为他们歌功颂德,鸣冤叫屈,不是将他们的冤债记到奸臣贼子的账上,就是大骂昏君无道,残害忠良。因此千百年来,忠臣良将从来都是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不二话题。
  
  抛开情感的因素不讲,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忠臣良将始终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不变命运呢?
  
  究其原因,实际上还是离不开猜忌二字。这是一个让所有领导者永远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最终导致了结局上的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看,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自古以来,将军们尤其是开国的将军们,最忌讳的就是居功自傲,拥兵自重。而兵权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要打仗就要授予兵权,但长时间将兵权置于别人手中,对皇帝老儿来讲,永远都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战争年代没办法,军队总要有人指挥。如果将兵权轻易交到一个庸才手里肯定是不怎么放心。能不能打胜仗,关乎生死存亡,国家命运。而要将兵权交到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手里,同样也会有难以名状的痛楚。仗是打赢了,但这些将军们会不会靠着兵权慢慢做大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