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陶恭祖三让徐州的故事。
这一段故事,看起来是陶谦意欲为徐州选择一个仁德明主,才不惜埋没两个儿子的前程,独独要将徐州拱手于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刘备。而刘备,面对送上门来的大礼,不仅没有欣然接受,反而是一再推辞,始终不肯答应。
如此场景,实际完全可以作为一段千古佳话传颂的,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对禅让制情有独钟的国家。而事实却是,在这让贤的背后,却有着太多的难言之隐和无可奈何。那么,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刘皇叔为什么要一再拒绝陶谦的好意和诚心呢?个中原因,似乎也只有刘备自己能够体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危险。事情还要从曹操进攻徐州的起因说起。想当年,曹操起兵,因担心老父曹嵩在家中危险,就想将其接到军中。但就在路过徐州的时候,徐州最高行政长官陶谦因见曹操势大,就想借此机会拍拍曹操的马屁,以后也好有个照应。于是,半路之上将曹操老父接到城中,大献殷勤,一力款待。从来财帛动人心,见曹嵩行李沉重,陶谦手下见财起意,就趁着夜黑杀死曹嵩,劫了财物。曹操得知此事之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亲率大军,定要踏破徐州,为父报仇。而陶谦,本想以此拉近与曹操的关系,不成想却弄巧成拙,惹火上身。面对曹军的到来,陶谦是百口难辩,无力应对,只好求助于好友孔融的帮助。但孔融也不是豪强之辈,知道不能成事,只好又转头求助于刘备。面对曹操大军,陶谦、孔融尚且不敢抵挡,当时危险可想而知,对此刘备自然心知肚明。因此尽管刘备满口答应,但到底有多大把握却不得而知。既如此,那就走一步看一步,临机再做决断。显然,这符合刘备一贯的处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