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花轿可否坐两位新娘?答案是可能的。当娥皇女英乘坐同一花轿进入舜的洞房,人类婚俗史便掀开了新的一页,这个婚礼随即具有了承前启后的伟大意义:我们因无法考证两位新娘的主次,如果同为主妻,那么,它依然有着古老群婚制的痕迹;同样,因为有了嫁娶的性质,也标志着对偶婚时代的结束与个体婚时代的开始。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我找不到其他更具有象征意义的实例,是因为这个例子本身已经蕴含了中国古代婚俗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两大步,是因为这个例子让我们的婚俗史变得连贯而不断裂。
对偶婚,婚俗文明的发端
众所周知,原始社会的婚姻没有特定形式和固定性伴侣,因此又叫群婚或伙婚,人们不受血缘、辈分的制约,不拘于道德伦理,当然那个时候也不会有这个条条框框,他们完全服从于本能欲望和延续子嗣的需要,儿女只知其母,不知乃父,以至于父女、母子、兄妹、姐弟之间的乱性甚是寻常。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就是尧舜时代之前的某个时期,男性的彪悍与力量开始凸显,父系氏族初步形成,具有了与母系氏族抗衡的实力,对偶婚形式亦应运而生。何谓对偶婚?男女双方在群婚的基础上,各自在族群外寻找一个相对固定的伴侣,组建一个不怎么牢固的家庭,夫妻之间没有需要特别履行的权利义务,就好比丈夫在外有无限的性伴侣,而妻子在外同样也可以随便找男人,其性质跟同居无异。
应该说,对偶婚已经有了某些个体婚的特点,但它消亡于何时?个体婚家庭又形成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当尧把两个女儿一起嫁给舜的时候(请注意这个嫁字),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一时期,正是对偶婚向个体婚转变的过渡时期,其族外性、个体性等婚俗文明标签,已经格外的鲜明。
媵婚,文明强力作用下对男人的法外开恩
何谓媵婚?媵,是最早的一妻与众妾共事一夫的婚姻方式。所谓媵,就是出嫁者的妹妹、侄女同时随嫁做妾,古代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侄,兄之子(女);娣,女弟也。
显然,娥皇女英同嫁舜的例子,还不具有媵婚的性质。到了夏代,其第五个君主少康,即位前做过有虞氏的庖正(厨师头儿),同时娶了虞思的两个女儿。此时个体婚制早已形成,两女同嫁便有了媵的性质,至于另外有无侄女媵陪,则无从查考。
媵婚的出现,说白了就是文明的脚步固然不可阻挡,但男性利用自己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特权,以沿袭旧俗(群婚之乱、对偶婚之宽松)为幌子,与文明之强力所作的抵死抗衡而已,娶一个妻子,同时把妻子的妹妹、侄女占为己有。它的标志性意义在于,蒙昧时代宣告终结,人类进入野蛮时代,婚俗文明在这儿拐了个弯,强力作用下的法外开恩,使得男人又嚣张了两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