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但是上海本地却非常重视养生的,而且百岁老人也非常的多,下面就来看看上海十大寿星长寿秘诀是什么吧?
女寿星排行榜
No.1李素清109岁1899.01.14出生■秘诀:儿女孝顺+注重养生 饮食习惯:每天早上一个蛋,一瓶牛奶,中饭晚饭是稀饭、面条,睡前酸奶。几十年不间断喝牛奶。对周遭事物始终保持好奇心。性格开朗,爱和他人交流。
No.2 王云妹107岁1901.03.01出生■秘诀:爱笑+爱掰手腕+喜欢大闸蟹 王阿婆喜欢和年轻人掰手腕,让人惊讶的是,赢的多半是她。 她特别爱笑,平时非常喜欢帮助别人。她也很会养生,冬天每天吃一小段白萝卜,夏天换成红薯和南瓜。王阿婆的胃口很好,很喜欢吃大闸蟹和鱼虾。 另外,水果也是王阿婆的最爱,107岁的她还能自己削苹果吃。
No.3 徐阿琴107岁1901.09.22出生■秘诀:从早到晚闲不住+女儿悉心照顾 徐阿婆一直是一个勤快的人。早些年身体状况较好的时候,非常勤快,经常帮女儿照料孩子,洗衣拣菜,打扫卫生。即使到了104岁,徐阿琴还自己洗衣服。 这两年,徐阿婆的身体机能有些下降,大小便失禁,意识也变得不是很清晰,听力下降得厉害。不过,女儿每天陪伴在老人身边,每隔2小时检查一下母亲的大小便情况,一天给母亲换好几套衣服,至少三次擦拭身体。
No.4 徐芬郎106岁1901.10.04出生■秘诀:勤劳+心胸宽大 这位生活在崇明的寿星的几个弟弟大都活了七八十岁,唯独她成了百岁老人。徐阿婆勤劳能干。她的孙女说,祖母80多岁还能到河边挑水。年轻时,家里家外,田间地头,没有她不拿手的。 徐芬郎心胸宽大,从不记仇,尽管自己的生活不富裕,她还时常惦记着比她更辛苦的邻居朋友。徐阿婆晚年最大的安慰之一就是家人。她常常准时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待台湾的女儿和山东的儿子的来电。
No.5 徐琼玉106岁1902.03.07出生■秘诀:每天读报+按摩脚心+与世无争+控油控盐 106岁的徐阿婆有两个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每天用放大镜阅读报纸,坚持锻炼。徐琼玉有自己的养生方法:做饭注意控油控盐、饮食清淡。 另外,她的作息很有规律。起床前或临睡前按摩约半小时的脚心,起床后再甩手踢腿半小时。当然,老寿星看报纸的时候特别注意养生栏目,还能活学活用。 徐老太性格善良隐忍,与世无争。儿子嵇先生说,母亲一辈子没跟街坊邻居红过脸。
男寿星排行榜
No.1 黄荣财104岁1903.10.18出生■秘诀:典型美食家+自己开膏方+享受生活 在家人和朋友的眼里,黄老是一个十足的老克勒,非常注重享受生活,从不为金钱所累。大厨出身的他是一个典型的美食家,既热爱西式的点心、牛奶红茶,每天必喝2杯牛奶红茶,又喜欢吃海鱼、蚕豆、枸杞和盐水鸭等中式美食,尤其爱吃牛羊肉。他还喜欢用中医的方法来调理身体,每年冬天给自己开膏方进补。
No.2 倪炳兴104岁1903.10.29出生■秘诀:劳动即锻炼+自家菜最干净 倪老认为,最好的健身就是劳动。92岁的时候,他还能挑担施肥。现在他白天在家里到处走走,起床以后揉搓太阳穴,搓搓脚心。 倪炳兴住在南汇,吃的蔬菜都是自家种植的,饮用水也是天然的井水,平常食用的是菜籽油,很少吃豆油、动物油等。倪老平常很少吃红肉,鸡肉吃得也不多,但经常吃鸭肉和鱼虾。
No.3 陈永坤103岁1904.10.13出生■秘诀:爱打麻将+经常走动 陈老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打麻将。他说,打麻将可以健脑,免得患上老年痴呆症,而且,有了牌友,也可排遣老来寂寞。 除了打麻将,陈老很喜欢到外面走动。早上他有两个习惯:一个是和保姆去菜场买菜,二是到公园散步,其他在公园锻炼的七八十岁的老兄弟对陈老的状态佩服得不得了。
No.4 赵彰成103岁1904.11.16出生■秘诀:爱玩“太空走步机”+经常吃鱼、虾、枸杞 老寿星赵彰成一直说,他最爱玩的健身器材是小区的“太空走步机”。平常没事的时候,赵彰成还喜欢去打酱油,买点老酒喝。 做了一辈子火车司机的赵老身体底子很好,饭量很大。虽然年轻的时候喜欢吃荤菜,不过现在,枸杞、鱼虾等营养丰富的食品也经常吃。
No.5 葛汉民103岁1904.12.09出生■秘诀:70年琴瑟和谐+爱聊天煲电话粥 夫妻和睦是葛老最大的幸福。葛老不仅有长寿秘诀,还有婚姻“长寿”的秘诀。夫妻俩共同生活了70多年,如今老两口年龄加起来将近200岁了。
平时,葛老是乐天派,和脾气急躁的妻子在一起,他从来都是忍让的。去年妻子因中风住院,两人每天都要互通电话,有时一天要打四五通电话。每次无非就是“老太婆,侬感觉哪能?”“我感觉老好。” 除此之外,葛老很爱聊天煲电话粥。他说,聊天也是养生的好手段。与此同时,葛老生性淡泊,从来不在乎金钱。他的理财格言是:“钞票用不掉的,用完还会来。”
通过情缘阅读网小编的介绍,上海十大寿星长寿秘诀是什么大家都清楚了吧,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老人安全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的其他栏目内容,可以保证老人有一个健康的晚年。
责任编辑:张小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