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电子政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2020年07月12日23:42:52
发布部门: 青岛市政府
发布文号: 青办发[2011]12号
各区、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中央、省驻青各单位,青岛警备区:

《青岛市电子政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厅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5月6日

青岛市电子政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工作部署,全面落实《青岛市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坚持突出应用、注重实效,集中统一、集约发展,加强整合、优化服务,建管并举、确保安全的方针,切实完善电子政务基础条件,有效整合电子政务资源,积极创新电子政务模式,电子政务各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优化政务环境、创新政务模式的重要动力,有力推动了高效、廉洁、服务型机关建设。“青岛市电子政务工程”获全国信息化建设成就奖,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青岛政务网在全国330多个副省级和地市政府网站的五次绩效评估中,取得了两次第一、两次第二、一次第五的成绩,并获突出贡献奖。我市电子政务总体上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并具备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

(一)电子政务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宽带互联网和3g无线网覆盖全市,市级机关局域网建成率达到100%,公众服务网站建成率达到99%,电子政务内网通达区(市)、专网通达街道(镇)、外网通达社区(村)。由八个平台、五个中心、一套目录构成的“851”电子政务核心技术体系,成为全市机关共享的基础设施。

(二)统筹整合取得成效。坚持“四统一分”管理体制,制定了《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加大了电子政务统筹整合力度。提供基础设施共享服务(iss)、平台共享服务(pss)和应用共享服务(ass),实现低投入建设、大规模应用,低成本运行、高水平服务。截至2010年底,已有28个部门实现主机集中托管;统一构建了99个部门的内部办公系统、47个部门190项审批业务系统、44个部门5800多项行政处罚业务系统和20多个领域的电子监察系统;为52个部门虚拟了70多个公众服务网站,为20个部门建设了内部信息共享系统,为100多个部门和单位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为100多个部门和单位提供网络版防病毒和补丁推送等网络安全服务;30多项部门应用系统依托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

(三)电子政务与政务模式创新深度融合。在市、区(市)、街道(镇)三级机关形成了大一统的一网式办公环境,行政效率显著提高;将市、区(市)两级3000多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统一网上审批平台办理,业务协同和联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将5800多项行政处罚事项细化量化自由裁量基准后逐步纳入统一网上执法平台管理和运行,有效规范了行政行为;对审批、执法、公共资源交易、重要资金管理使用等20多个领域实行电子监察,有效强化了行政监督;在全市机关统一建设了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库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统一发布,推动了阳光政府建设;定期组织网络在线问政,建立了各部门统一的网上政府信箱、新闻发布、意见征集、调查、听证、信访等系统,畅通了公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渠道;整合各部门1万多项服务事项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一些部门和区(市)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术引进轻政务创新、重建设轻应用、重监管信息化轻服务信息化、重机关信息化轻基层信息化的“四重四轻”倾向,影响电子政务均衡健康发展。

二是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滞后。一些部门和区市的电子政务仍处于单项业务孤立发展状态,跨部门跨系统的整合式、一体化应用较少。受观念和建设模式制约,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业务协同困难,使电子政务难以继续大幅度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效率。

三是分散建设问题依然存在。个别部门对电子政务缺乏全局观念,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不仅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而且继续形成“信息孤岛”和业务分割,影响了一体化政府和一站式服务目标的实现。
二、背景和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发展必须积极适应以下六个方面的趋势和需求,明确发展方向,提高发展水平。

(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电子政务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过程,适应社会信息化迅速广泛普及的趋势,坚持不懈地探索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公众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网上论坛、博客、微博等互联网应用形式,形成了信息发布和传播大众化渠道,改变了舆论形成机制,激发了公众参与意识,强化了社会监督机制。电子政务作为网络时代政府转型的产物,必须不断适应公众参与需求和互联网应用新形势,自觉拓展公众网上参与渠道,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三)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的要求更加迫切。法治政府建设和政务公开的不断深化,党务公开的逐步推行,以及社会监督机制的不断增强,对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电子政务应当在促进权利规范透明运行上发挥更大作用。

(四)后台集中化、前端移动化成为信息化发展新趋势。信息化系统越来越复杂、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和虚拟化等技术的成熟而催生的云计算模式,使信息化后台系统的集中化成为迫切需求和可行选择。同时,无线网络和手机等手持设备智能化的发展,将使网络应用迅速由桌面终端向手持终端转移。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建设必须积极适应这两种趋势。

(五)三网融合将使家庭上网加快普及。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将使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变成智能网络终端,加快互联网和信息化应用在家庭的普及。这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六)物联网技术将开辟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新领域。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将加快网络及其服务的泛在化进程,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增强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和控制能力。电子政务应当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提高城市管理、交通管理、能源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医疗服务、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和决策、执行、监督各个环节,遵循统筹整合、均衡发展、协同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和集约化发展模式的优势,推动我市电子政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高端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发展要坚持下列工作原则:

--统筹整合。坚持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和分级推进的“四统一分”管理体制,集中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共享平台,通过基础设施共享、平台共享、应用共享,加大技术系统整合力度,巩固集约化模式。没有特殊需要,部门不再建设机房、不再建设平台级信息系统、不再设立新的信息中心,逐步把部门的信息化后台系统整合到统一平台。各区市电子政务发展要服从全市统一规划和部署,凡全市有统一要求的,均应使用统一的系统,实现两级互联互通。

--均衡发展。破除重技术引进轻政务创新、重建设轻应用、重监管信息化轻服务信息化、重机关信息化轻基层信息化的“四重四轻”倾向,坚持以政务目标为导向、以应用为中心、以服务为重点,推动电子政务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均衡发展,提升整体绩效。

--协同共享。通过制度建设、模式创新、技术约束等配套措施,不断破除“信息孤岛”和业务分割,促进跨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协作,努力建设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电子政务向高端发展。

--安全可靠。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安全,不断加强安全保密技术体系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安全防御能力和系统管理水平。
四、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跟踪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建成并不断完善适应全市机关电子政务应用需要的共享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统筹整合,基本解决部门分散建设信息化系统问题;推进跨部门信息交换共享,基本建成政府监管和服务所需基础信息共享数据库;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加快网络环境下一体化政府建设进程;大力拓展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政务模式创新,进一步畅通民意渠道、深化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政务流程、提升政府服务,推动电子政务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要实现六个转变:

--由技术驱动向政务驱动转变。根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求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将技术创新融入政务创新,用政务创新引领技术创新。

--由以政府为中心向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转变。贯彻以民为本理念,根据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改变从政府需要和自身管理方便出发规划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做法,更加关注社会服务需求,围绕方便企业和市民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

--由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转变。以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为目标,发挥电子政务流程互通、信息共享的优势,推行跨部门、跨层级联合服务,推动网络环境下一体化政府建设。

--由以信息服务为主向以办事服务为主转变。实施“政府二次上网”工程,全面推进政府审批办事服务上网,真正实现企业、市民随时随地与政府连线办事的目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由信息分散独享向信息集中共享转变。打破信息资源部门所有观念,通过制度、技术、服务等各种手段,改变“信息孤岛”状态,推动信息资源集中共享,提高整体开发利用水平。

--由单一集约化模式向复合集约化模式转变。在继续提高现有共性应用系统集中共享水平的同时,不断扩大机房、主机、存储、网络、安全、基础软件、基础数据、应用组件等各层次的集中共享,形成复合集约化发展模式。

五、主要任务

(一)建设完善核心技术体系,推进技术资源整合共享

1.建设云计算与灾备一体化服务平台。采用虚拟化等新技术,通过整合、扩展、完善,建设云计算与灾备一体化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广泛推行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应用共享服务,实现技术资源整合共享。

2.建设政务物联网数据中心。依托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根据各部门物联网应用扩展需求,建设全市机关统一的政务物联网数据中心,为部门基于物联网的应用系统集中提供网络通信、数据存储、信息处理及系统运行服务,避免各部门分散建设物联网数据中心。

3.整合完善政务网络平台。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统一部署,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并整合各部门涉密网络,形成全市统一的涉密信息传输管理平台。大力发展内网决策指挥、办公管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各类应用。严格按照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要求,落实安全保密措施,完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责任认定体系,确保内网应用安全。

以现有电子政务专网、外网为基础,构建全市机关共享使用的高速骨干网络平台,整合各部门延伸到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纵向网络,实现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统建统管。

4.整合完善政务网站平台。完善青岛政务网内容管理平台、政民互动平台和办事服务平台,整合部门网站服务资源,形成一体化的政府公共服务网站群,并逐步向统一网站过渡。

5.整合完善安全支撑平台。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完善以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防护体系;完善以安全审计、系统监控、接入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发放“e证通”企业数字证书和“一卡通”市民数字证书,建立基于数字证书的统一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服务体系,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一次认证、一网通行的网上政务服务。

6.建设移动电子政务平台。根据机关移动办公、移动执法需求,适应手持设备智能化和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规划建设移动政务安全接入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形成有线无线互为补充、安全可靠、统建统管、充分共享的移动电子政务平台。
(二)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立健全重要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加工、管理、交换、共享、利用等相关制度和规范标准,建成八大基础信息数据库,促进部门间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标准化,为决策提供准确、规范、综合的数据和业务服务,为政务管理和服务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基础信息支撑。

1.自然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依托市民卡工程,整合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教育、民政、公积金、残联、老龄等各部门相关的人口信息资源,按照部门分工,建立权责分明的更新维护机制,形成完善的自然人基础信息数据库。

2.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以企业“e证通”和财源建设工程为依托,整合工商、税务、质监、公安、财政、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所有涉及企业和组织机构的信息资源,形成完善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和社团组织等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

3.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依托国土、测绘数据,建设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图层数据加载、调用等方式,统一为各部门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服务,形成全市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共享数据库。

4.统计信息数据库。完善统计信息系统,整合部门统计数据,建设完整、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数据库和统计信息查询、分析、展现服务平台。

5.执法信息数据库。依托网上审批、网上执法业务系统,建设包含行政执法事项、法规依据、裁量权、批文和证照信息、处罚结果信息、执法人员资格、执法文书等内容的行政执法基础信息数据库。同时,与自然人、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相关联,形成统一的自然人与法人基础信息、资质信息和监管信息,为部门业务系统和信用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服务。

6.档案信息数据库。依托电子政务共享平台,继续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加快历史档案数字化进程,完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形成完善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7.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库。依托自然人和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网上执法、纳税、年检等部门业务系统,整合涉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建设全市信用信息数据库。

8.决策支持和办公信息数据库。根据党委、政府决策需要,整合各类基础信息和管理信息,建立政务主题数据库。同时,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内部信息共享网站和数据库为样板,推动各部门普遍建立内部信息共享网站和数据库,提高全市机关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整体水平。

(三)深化共性基础应用,推进管理服务整合协作

1.推进市民一卡通、企业一证通应用。发放社会保障(市民)卡,实现市民办理就业、就医、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等社会公共事务一卡通。发放“e证通”企业数字证书,深化细化税务、工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国土房产、统计、科技、国有资产管理、建筑工程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农林水利管理、海洋渔业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并使用数字证书进行电子签名认证,实行网上直接受理、办理和反馈。

2.整合资源拓展网上公共服务。以市民一卡通、企业一证通、政府邮箱、网上审批、网上执法、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等政府服务为基础,全面梳理各政务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事项并上网提供在线办理,同时吸引、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打造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网上“市民服务e站通”和“企业服务e站通”,形成网上综合为民服务体系。

3.深化网上审批。发挥统一网上审批平台的优势,全面实现市、区(市)两级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事项网上流转。按照以流程为中心的原则,打破部门、层级界限,不断推进纵横联动审批,实现统一受理、一表填报、联合办理、一站式服务。

4.推行网上执法。建成市、区(市)两级统一的网上执法平台,编制行政执法权力目录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建立规范的执法流程并实现90%以上的行政执法事项网上登记、管理、运行、发布和监督,促进行政执法规范透明运行。

5.深化网上信息公开。依托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和网上办公系统,完成存量信息梳理,严格新增信息补充更新机制,形成内容完整、分类准确、更新及时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目录及数据库。完善网上查阅和依申请公开信息受理功能。同时依托网上审批、网上执法等应用,推动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公开。
6.完善网络问政综合服务。整合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网站的政府信箱、访谈、调查、听证、意见征集、新闻发布等渠道,建设统一的网络问政综合服务体系,形成功能完善、形式多样、方便畅通的公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渠道,密切政民联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7.深化网上办公,推行网络会议。按照功能更完善、可靠性更高、整合能力更强、用户体验更好、政务流程更优的要求,改造升级金宏电子政务集群系统,开发金宏移动办公系统。推动网上办公拓展新的应用领域、覆盖更广的用户范围,市、区(市)两级90%以上的部门实现内部网上办公。扩大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使用范围,一般性工作部署类会议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召开。

8.推进电子政务进社区(村)。加大社区和村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全面推进宽带网络进社区(村)工程,争取100%的社区、90%以上的村实现电子政务宽带网络接入。整合部门面向社区(村)的业务系统,完善社区和村级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信息传递、事务管理、信息整合、村务公开和公共服务网络化,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与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推行社区(村)为民服务代理制,让政府的网上服务通过代理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9.推行网上学习培训。利用全市统一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网上实时培训;利用视频点播系统,为机关工作人员提供机动灵活的音视频培训服务;利用决策资源网平台,建立知识积累、管理、交流、利用机制;利用在线培训考试系统,开展网上学习、培训和考核,促进学习型机关和知识型公务员队伍建设。

(四)推进各领域电子政务,提高部门信息化水平

1.民生保障服务领域。围绕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就业管理服务能力。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居民健康档案、基层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以及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集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围绕提升社会救助、救灾捐款、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管理水平,加快建设民政信息化系统。完善住房信息系统,提升住房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建设人口计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提高人口信息服务水平。完善残疾人管理服务信息化系统。建设以监管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实现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有效监管。

2.社会管理领域。加快推进政法、公安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能力。深化应急技术平台与电子政务平台的整合,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完善的应急监测监控、指挥调度和基础信息系统。完善人民来信来访三级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信访管理服务水平。推进人口、户籍、计划生育、社保、医疗、民政、房产、车辆等领域跨部门信息交换共享,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加强文化市场综合管理。

3.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领域。建设和完善城市规划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地下管网基础数据库、地下综合管网系统和地下空间的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完善扩展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全面实现隐患排查、安全监管、安全教育、行政执法网络化和科学化。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促进道路畅通工程。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功能,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扩大覆盖面,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提高旅游应急调度、预警管理、突发事件协同、市场营销和旅游服务能力。推进“金土工程”,实现市、区(市)、镇三级土地一体化管理。建设空间地理共享信息平台,推动城市规划建设、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设施管理、位置服务、应急指挥等信息化应用一体化。

4.综合管理和行政监督领域。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整合财政信息化应用,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一体化。深化财源信息共享,加强财源监控,促进财政增收。以现有电子监察系统为基础,扩展电子监察领域,深化、细化监察内容和环节,真正实现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全程跟踪、实时监控、预警纠错和绩效评估。推进“金审工程”,形成以联网审计、动态审计监测、公共管理审计监管、经济安全审计评价、审计管理质量控制、审计决策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审计信息化支撑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电子政务工程是一项关系机关办公管理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工作,涉及面广,组织协调难度大,资金投入多,技术复杂,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市的电子政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电子政务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重大问题和涉及全局的重大工程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市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要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做好日常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和技术支持工作。各区市要参照市的做法,按照全市统一规划要求,确定本地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和任务,理顺体制机制,抓好贯彻实施,确保市、区(市)两级电子政务统一、协调发展。市直各部门要明确分管负责同志,确定一个综合主管处室、一名信息技术主管和一名信息资源主管,形成电子政务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完善投资保障和约束机制。将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执行《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加强项目前期规划、审核把关、建设管理、竣工验收和绩效评估。重点保障全市统一共享平台、统一应用系统和整合共享项目投资。鼓励部门利用共享平台规划建设应用系统。严格控制部门自建平台级信息系统。

(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定期评估部门、区(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推动全市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四)加强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根据电子政务发展需要,适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规范,逐步建立既符合国家要求、又符合我市实际的电子政务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

(五)加强培训,提高应用水平。将电子政务纳入领导干部和各层次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建立普及性培训和针对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增强全市机关工作人员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政务创新的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信息化专题会议,保持与国内外政府机构、知名it厂商联系,跟踪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积极引进服务外包,多领域扩大交流与合作,创新思路、技术、管理和方法,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推动我市电子政务不断向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