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卫生部
发布文号: 卫办应急函[2011]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促进各地规范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工作,依据《2011-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卫办应急发〔2011〕114号),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年)》(可在卫生部网站上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年)
总则
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范全国卫生应急培训工作,提高卫生应急培训质量和效率,促进卫生应急培训体系的系统化、标准化建设,依据《2011-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制定本大纲。
一、培训目的
(一)增强卫生应急意识,使卫生应急人员建立依法、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观念。
(二)充实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使卫生应急人员掌握卫生应急处置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将卫生应急方法和技能应用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培训人员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中应急管理、处置和医疗救援相关人员。
三、培训内容
根据卫生应急人员的组成特点和岗位职责要求,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别制定《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大纲》、《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培训大纲》、《紧急医学救援培训大纲》、《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核和辐射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培训大纲》等6类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包括卫生应急工作概述与相关理论、卫生应急工作中的方法与技能、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等,强调卫生应急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四、组织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根据《2011-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规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参照本大纲有关教学内容和要求,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培训措施落到实处。
五、培训方式与考核要求
(一)集中培训的考核分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种形式。进修培训考核采取理论考试与专项调查报告相结合的方式。
(二)操作考试可采用桌面推演、案例讨论、分析总结等方式。
(三)专项调查报告根据进修专业选择题目,由带教导师评分。
(四)可根据每次培训班的特点确定培训和考核方式。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各类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增强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意识,掌握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卫生应急常态管理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能力,达到卫生应急管理岗位的要求。
二、培训对象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分管领导和从事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机构等单位分管卫生应急工作的负责人和从事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也可根据需要采取国内考察、出国(境)考察、培训和交流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可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等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6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卫生应急概述与相关理论。
1.突发事件的概念与特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特征;卫生应急的概念、工作内容、特点与原则;卫生应急管理的概念、特点、原则与内容;卫生应急管理的参与主体及职责;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构成、作用和意义。
2.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的意义、作用与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卫生应急适用条款。
3.卫生应急体制的概念、组织结构、功能和建设原则;卫生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日常管理和工作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及专业技术机构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4.卫生应急机制的概念、意义和建设原则;卫生应急的指挥决策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信息发布与通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国际和地区间交流与合作机制、督导评估机制、恢复重建机制、责任追究与奖励机制的目的、意义、构成、运行和主要内容。
5.卫生应急预案与预案体系的构成、特点与管理要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目的、作用和意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分级标准。
6.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趋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建设原则、现状与存在问题;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制。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趋势;国外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况、特点与发展趋势;《国际卫生条例》中卫生应急的相关条款。
7.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步骤和方法,以及在卫生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学时:25学时。
(二)卫生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技能。
1. 卫生应急培训概念、特点、主要类型与基本方法;卫生应急演练的概念、作用、特点、分类、组织方法。
2. 卫生应急队伍的组成、职能和建设原则;卫生应急装备与储备的概念、目的、类别、标准、调用机制、作用和意义。
3. 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的概念、原则、作用与基本方法;卫生应急中公众的心理特点与干预策略。
4. 信息报告的要求、方法;信息报告系统的使用;监测系统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分级标准。
5.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概念、特点和基本方法。现场个体防护的概念、防护装置与防护原则;各类突发事件中避险、逃生的概念、特点、原则与方法;现场标识和现场分区的概念与类别。
6. 突发事件现场紧急医疗救治的基本知识。
7.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和技术方案的要求和规定。
8. 卫生应急科研管理的原则、特点与方法;应急实验室网络的概念、组成、功能与管理方式。
9. 生物安全的概念、原则与基本要求;应急实验室网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流程和使用要求。
参考学时:15学时。
(三)各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
1. 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中毒事件、核和辐射事故、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概念、特点和防控方法。
2.特殊人群(学生、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医务人员等)、特殊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卫生应急特点与策略。
参考学时:20学时。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突发急性传染病卫生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掌握卫生应急基本理论知识和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专业技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分析能力、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达到卫生应急工作的岗位要求。
二、培训对象
(一)各级突发急性传染病类和自然灾害类卫生应急专业队伍。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突发急性传染病处置的相关专业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有条件可采用进修方式。
(二)教学方法。采取理论授课为主,可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预案演练等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6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卫生应急概述与理论基础。
1.卫生应急的概念和工作范畴,突发急性传染病特点、趋势、防控策略和发展方向。
2. 我国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形势、现状和挑战。
3. 我国的“一案三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卫生应急相关法制法规;卫生应急体制的概念、组织结构和功能;卫生应急预案与预案体系的构成、特点与管理要求。
4. 卫生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包括卫生应急现场组织指挥的概念,卫生应急现场组织指挥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5. 卫生应急准备计划的制订和使用。
6. 卫生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的准备和要求。
参考学时:5学时。
(二)卫生应急工作的方法与技能。
1. 监测与发现:我国现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现状、作用;监测数据分析,监测中异常情况的发现;卫生应急监测的方法、基本做法和应用。
2. 风险评估的概念、方法、步骤和运用。
3. 卫生应急现场工作流程和信息管理。
4. 现场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则、方法和基本步骤,包括准备工作、核实诊断、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建立病例定义、搜索病例、描述性分析、建立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书面报告;不同调查情况下、各类情形调查的注意事项;调查报告撰写。
5.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样品检测在突发事件调查处置中的作用;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检测;实验室主要检测技术与方式;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与方法;检测结果分析与解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要求。
6.暴发(流行)控制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病例隔离、密接管理、疫区封锁和检疫、病例治疗、预防性服药、应急接种、媒介控制、环境卫生和消毒、社会距离措施;干预措施制定、选择和实施的原则;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
7. 风险沟通:风险沟通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疾病预防机构的风险沟通特点和基础内容。
8.现场应急的安全注意事项。个体防护的方法、防护装置与防护原则;突发事件现场紧急自救互救的医疗救治基本知识;突发事件中避险、逃生的原则与方法。
参考学时:35学时。
(三)特定情形下的卫生应急处理。
1. (流感)大流行:介绍流感大流行的准备与计划、应急处置等。
2. 生物恐怖:生物恐怖概念、处置原则、人员队伍准备、装备与物资储备。
3. 输入性传染病:输入性传染病特点、主要病种、处置原则。
4. 自然灾害后传染病防控:自然灾害后的传染病发病风险及评估、灾害相关重点传染病的防控。
5. 大型集会的卫生保障与应急准备。
6.典型案例:分别以病因调查、感染来源和方式、干预措施设计等不同角度和侧重,介绍急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参考学时:20学时。
紧急医学救援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紧急医学救援人员掌握卫生应急基本理论知识和紧急医学救援专业技能,提高其紧急医学救援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达到卫生应急工作的岗位要求。
二、培训对象
(一)各级紧急医学救援类卫生应急队伍。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相关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也可根据需要采取进修、考察和交流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以讲练结合、注重操作等方式,促进参训人员达到紧急医学救援岗位的工作要求。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8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紧急医学救援总论。
1.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重点阐述四类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级。
2.突发公共事件的国内外形势及现状。
重点阐述近年来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式及现状。
3.突发事件常用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重点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预案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响应、岗位流程、现场处置的信息收集与报送流程等内容。
4.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成和运行机制。
重点阐述卫生应急预案、机制、体制和法制等内容。
5.现场紧急医学救援的基本理论。
重点阐述灾害现场“搜救-营救-医疗”三位一体的综合救援理念。
参考学时:4学时。
(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组织管理。
1.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人员组成及职责。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及致伤特点,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职责、任务、人员组织与管理。
2.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现场处置基本装备、保障与防护。
恶劣天气下、极端环境中野外生存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熟悉个人生活用品、个人防护装备、专业防护装备、专业救援装备、无线通讯设备等的使用。
3.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流程。
根据不同任务启动预案、人员集结、队伍机动、现场处置、医疗后送、撤收讲评等。
参考学时:6学时。
(三)伤员分检与后送。
1.现场检伤分类。
常见伤情判定、现场检伤分类和各种标识的应用。
2.分级救治体系。
了解分级救治的概念和运用。
3.后送与途中监护。
明确后送指征,掌握公路、铁路、航空等不同后送工具的选择与组织实施。
参考学时:8学时。
(四)现场急救基本技术。
掌握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静脉通道建立等外伤处置技能。
参考学时:20学时。
(五)常见创伤医学急救要点。
掌握休克、挤压伤、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脊柱四肢损伤、烧伤、冻伤、溺水、多发伤、复合伤等创伤的基本医学处置和急救技能。
参考学时:20学时。
(六)救援现场公共卫生管理。
掌握救援现场院感控制、医疗废弃物处理、传染病预防、食品和饮用水污染防控等灾后卫生防疫,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
参考学时:6学时。
(七)常见突发公共事件救援特点。
掌握地震灾害、洪涝灾害、突发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矿山事故、交通运输事故(道路、轨道交通、铁路、民用航空器)、火灾事故、群体踩踏事件等事件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协调、现场联动配合和现场风险沟通等基本技巧,致伤特点与医学处置和急救技能等内容。
参考学时:16学时。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一)提高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意识,使卫生应急人员建立起科学应对、依法应对的观念。
(二)增强卫生应急人员突发中毒事件综合处置能力,使其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重点加强现场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二、培训对象
(一)各级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专业队伍。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相关专业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也可根据需要采取进修、考察和交流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多媒体授课、模拟演练等相结合的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4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培训内容分为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概述与相关基础理论、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现场处置技能三个部分。重点强调相关理论、方法与技能,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一)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概述与相关基础理论。
1. 突发中毒事件概述。
突发中毒事件的概念、特征与分级;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参与主体及其职责;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处置程序;突发中毒事件的判定原则;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内容和流程;不同类别突发中毒事件(按照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分类,如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投毒等)的特征、处理要点以及与其他群体事件的鉴别要点等内容。
2.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法律框架和释义。
3. 毒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健康危害。
重点阐述与中毒事件密切相关的中毒基础理论:如毒物和中毒的概念、导致突发中毒事件的常见毒物类别、中毒人群和暴露人群的判定原则、中毒病人的诊断原则等。
参考学时:8学时。
(二)中毒卫生应急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准备。
2. 突发中毒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和预警。
3. 突发中毒事件病因研究方法。
4. 突发中毒事件应急检测(包括中毒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的方法;现场毒物快速检测与鉴定方法;实验室毒物检测结果分析等)
5. 突发中毒事件的人员防护与应对措施。
6. 突发中毒事件风险分析。
7.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报告撰写及工作评估。
8. 突发中毒事件现场紧急医疗救援,包括整体处置原则,常见毒物的处置要点包括:生物毒素、血液净化、毒物清除、氧疗、特效解毒剂、激素等中毒医疗救治相关技术等。
9. 突发事件风险沟通和心理危机干预基本知识。
参考学时:20学时。
(三)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能。
1. 现场个体防护演练。
2. 中毒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快速检测方法演练。
3. 现场救援人员洗消演练和危重症伤病员洗消演练。
4. 突发中毒事件调查处理案例推演。
5. 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医学救治技术演练。
参考学时:12学时。
核和辐射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一)提高核和辐射卫生应急意识,使卫生应急队伍成员建立起科学应对、依法应对的观念。
(二)掌握核和辐射卫生应急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和分析能力、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达到卫生应急工作的岗位要求。
二、培训对象
(一)各级核和辐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核和辐射卫生应急相关专业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也可根据需要采取进修、考察和交流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采取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预案演练等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4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培训内容分为辐射防护与放射损伤基础知识、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干预与辐射防护、核与辐射事故监测与评价、核和辐射事故现场卫生救援、放射损伤的临床救治、核和辐射事故案例分析等七部分。重点强调相关理论、应急准备、监测方法、现场救援和处置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辐射防护与放射损伤基础知识。
1.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包括核辐射物理学基础、辐射源及其分类、核和放射事件分级、辐射防护体系等内容。
2. 放射损伤基础知识。包括电离辐射损伤化学基础、电离辐射损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放射损伤的影响因素、生物剂量学指标、辐射生物效应等。
参考学时:8学时
(二)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包括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法规、威胁分类及核和辐射事故应急计划区的划分、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处置程序、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内容和流程、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培训、演练、装备)、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响应等。
参考学时:4学时
(三)核和辐射事故应急干预与辐射防护。
1.核和辐射事故应急干预。包括干预的概念、基本原则、应急防护措施、稳定性碘应用、应急干预行动、应急照射的控制。公众沟通、媒体交流与信息发布。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等基本知识。
2.核和辐射事故辐射防护。现场防护包括防护的基本原则、防护范围、防护方法、防护设备及设施等。公众防护包括防护的基本原则、防护范围及防护方法等。
参考学时:6学时
(四)核与辐射事故监测与评价。个人剂量监测、食品和饮用水监测与评价、外照射个人剂量测量和估算方法、内照射个人剂量测量和估算方法、剂量估算的计算机系统等。
参考学时:6学时
(五)核和辐射事故现场卫生救援。现场救援概述(基本原则、任务)、待命和现场救援行动、伤员分类、过量照射人员的处置、体表污染人员的处置、伤口污染伤员的处置、内污染人员的处置、生物样品采集、伤员转运、现场救援终止等。
参考学时:6学时
(六)放射损伤的临床救治。过量照射人员的处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等。
参考学时:6学时
(七)核和辐射事故案例分析。日本福岛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三里岛核事故、巴西事故、国内有关辐射事故等案例。
参考学时:4学时
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一)提高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意识和观念,科学开展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的准备。
(二)增强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重点加强卫生应急处置现场的装备与物资保障能力。
二、培训对象
(一)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和各级卫生应急队伍的管理人员。
(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卫生应急技术保障部门的管理与专业人员。
(三)各级卫生应急队伍技术保障的管理与专业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也可根据需要采取进修、考察和交流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多媒体授课、模拟演练等相结合的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3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培训内容分为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保障的相关基础理论、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保障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保障的现场技能三个部分。重点强调相关理论、方法与技能,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一)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概述。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分类。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法律环境与相关标准体系。卫生应急物资需求、采购、库存、运输调度决策分析。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信息系统结构、建设关键技术和开发方法。
参考学时:8学时。
(二)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基本内容和方法。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的卫生应急储备工作概况和进展,卫生应急储备的核心工作内容和方法。国内外卫生应急装备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卫生应急装备选列的原则和技术要求,我国卫生应急装备的分类。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的管理,包括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卫生应急储备的计划、采购、仓储、调用、轮储、报废和信息资源管理,以及卫生应急装备的计划、采购、使用,保养与维护、报废与更新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参考学时:8学时。
(三)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基本技能。卫生应急队伍装备使用,包括单件装备和装备集成的训练和考核。卫生应急装备现场维护和保养的训练和考核。营地建设与后勤保障的训练和考核。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重大和大型活动等卫生保障实践中的特点、需求分析、基本原则与工作要点,重要的卫生应急装备和物资清单等。
参考学时:14学时。
发布文号: 卫办应急函[2011]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促进各地规范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工作,依据《2011-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卫办应急发〔2011〕114号),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年)》(可在卫生部网站上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年)
总则
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范全国卫生应急培训工作,提高卫生应急培训质量和效率,促进卫生应急培训体系的系统化、标准化建设,依据《2011-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制定本大纲。
一、培训目的
(一)增强卫生应急意识,使卫生应急人员建立依法、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观念。
(二)充实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使卫生应急人员掌握卫生应急处置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将卫生应急方法和技能应用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培训人员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中应急管理、处置和医疗救援相关人员。
三、培训内容
根据卫生应急人员的组成特点和岗位职责要求,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别制定《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大纲》、《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培训大纲》、《紧急医学救援培训大纲》、《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核和辐射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培训大纲》等6类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包括卫生应急工作概述与相关理论、卫生应急工作中的方法与技能、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等,强调卫生应急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四、组织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根据《2011-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规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参照本大纲有关教学内容和要求,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培训措施落到实处。
五、培训方式与考核要求
(一)集中培训的考核分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种形式。进修培训考核采取理论考试与专项调查报告相结合的方式。
(二)操作考试可采用桌面推演、案例讨论、分析总结等方式。
(三)专项调查报告根据进修专业选择题目,由带教导师评分。
(四)可根据每次培训班的特点确定培训和考核方式。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各类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增强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意识,掌握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卫生应急常态管理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能力,达到卫生应急管理岗位的要求。
二、培训对象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分管领导和从事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机构等单位分管卫生应急工作的负责人和从事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也可根据需要采取国内考察、出国(境)考察、培训和交流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可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等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6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卫生应急概述与相关理论。
1.突发事件的概念与特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特征;卫生应急的概念、工作内容、特点与原则;卫生应急管理的概念、特点、原则与内容;卫生应急管理的参与主体及职责;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构成、作用和意义。
2.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的意义、作用与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卫生应急适用条款。
3.卫生应急体制的概念、组织结构、功能和建设原则;卫生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日常管理和工作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及专业技术机构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4.卫生应急机制的概念、意义和建设原则;卫生应急的指挥决策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信息发布与通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国际和地区间交流与合作机制、督导评估机制、恢复重建机制、责任追究与奖励机制的目的、意义、构成、运行和主要内容。
5.卫生应急预案与预案体系的构成、特点与管理要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目的、作用和意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分级标准。
6.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趋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建设原则、现状与存在问题;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制。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趋势;国外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况、特点与发展趋势;《国际卫生条例》中卫生应急的相关条款。
7.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步骤和方法,以及在卫生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学时:25学时。
(二)卫生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技能。
1. 卫生应急培训概念、特点、主要类型与基本方法;卫生应急演练的概念、作用、特点、分类、组织方法。
2. 卫生应急队伍的组成、职能和建设原则;卫生应急装备与储备的概念、目的、类别、标准、调用机制、作用和意义。
3. 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的概念、原则、作用与基本方法;卫生应急中公众的心理特点与干预策略。
4. 信息报告的要求、方法;信息报告系统的使用;监测系统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分级标准。
5.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概念、特点和基本方法。现场个体防护的概念、防护装置与防护原则;各类突发事件中避险、逃生的概念、特点、原则与方法;现场标识和现场分区的概念与类别。
6. 突发事件现场紧急医疗救治的基本知识。
7.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和技术方案的要求和规定。
8. 卫生应急科研管理的原则、特点与方法;应急实验室网络的概念、组成、功能与管理方式。
9. 生物安全的概念、原则与基本要求;应急实验室网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流程和使用要求。
参考学时:15学时。
(三)各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
1. 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中毒事件、核和辐射事故、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概念、特点和防控方法。
2.特殊人群(学生、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医务人员等)、特殊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卫生应急特点与策略。
参考学时:20学时。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突发急性传染病卫生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掌握卫生应急基本理论知识和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专业技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分析能力、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达到卫生应急工作的岗位要求。
二、培训对象
(一)各级突发急性传染病类和自然灾害类卫生应急专业队伍。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突发急性传染病处置的相关专业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有条件可采用进修方式。
(二)教学方法。采取理论授课为主,可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预案演练等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6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卫生应急概述与理论基础。
1.卫生应急的概念和工作范畴,突发急性传染病特点、趋势、防控策略和发展方向。
2. 我国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形势、现状和挑战。
3. 我国的“一案三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卫生应急相关法制法规;卫生应急体制的概念、组织结构和功能;卫生应急预案与预案体系的构成、特点与管理要求。
4. 卫生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包括卫生应急现场组织指挥的概念,卫生应急现场组织指挥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5. 卫生应急准备计划的制订和使用。
6. 卫生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的准备和要求。
参考学时:5学时。
(二)卫生应急工作的方法与技能。
1. 监测与发现:我国现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现状、作用;监测数据分析,监测中异常情况的发现;卫生应急监测的方法、基本做法和应用。
2. 风险评估的概念、方法、步骤和运用。
3. 卫生应急现场工作流程和信息管理。
4. 现场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则、方法和基本步骤,包括准备工作、核实诊断、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建立病例定义、搜索病例、描述性分析、建立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书面报告;不同调查情况下、各类情形调查的注意事项;调查报告撰写。
5.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样品检测在突发事件调查处置中的作用;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检测;实验室主要检测技术与方式;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与方法;检测结果分析与解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要求。
6.暴发(流行)控制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病例隔离、密接管理、疫区封锁和检疫、病例治疗、预防性服药、应急接种、媒介控制、环境卫生和消毒、社会距离措施;干预措施制定、选择和实施的原则;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
7. 风险沟通:风险沟通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疾病预防机构的风险沟通特点和基础内容。
8.现场应急的安全注意事项。个体防护的方法、防护装置与防护原则;突发事件现场紧急自救互救的医疗救治基本知识;突发事件中避险、逃生的原则与方法。
参考学时:35学时。
(三)特定情形下的卫生应急处理。
1. (流感)大流行:介绍流感大流行的准备与计划、应急处置等。
2. 生物恐怖:生物恐怖概念、处置原则、人员队伍准备、装备与物资储备。
3. 输入性传染病:输入性传染病特点、主要病种、处置原则。
4. 自然灾害后传染病防控:自然灾害后的传染病发病风险及评估、灾害相关重点传染病的防控。
5. 大型集会的卫生保障与应急准备。
6.典型案例:分别以病因调查、感染来源和方式、干预措施设计等不同角度和侧重,介绍急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参考学时:20学时。
紧急医学救援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紧急医学救援人员掌握卫生应急基本理论知识和紧急医学救援专业技能,提高其紧急医学救援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达到卫生应急工作的岗位要求。
二、培训对象
(一)各级紧急医学救援类卫生应急队伍。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相关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也可根据需要采取进修、考察和交流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以讲练结合、注重操作等方式,促进参训人员达到紧急医学救援岗位的工作要求。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8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紧急医学救援总论。
1.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重点阐述四类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级。
2.突发公共事件的国内外形势及现状。
重点阐述近年来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式及现状。
3.突发事件常用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重点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预案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响应、岗位流程、现场处置的信息收集与报送流程等内容。
4.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成和运行机制。
重点阐述卫生应急预案、机制、体制和法制等内容。
5.现场紧急医学救援的基本理论。
重点阐述灾害现场“搜救-营救-医疗”三位一体的综合救援理念。
参考学时:4学时。
(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组织管理。
1.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人员组成及职责。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及致伤特点,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职责、任务、人员组织与管理。
2.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现场处置基本装备、保障与防护。
恶劣天气下、极端环境中野外生存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熟悉个人生活用品、个人防护装备、专业防护装备、专业救援装备、无线通讯设备等的使用。
3.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流程。
根据不同任务启动预案、人员集结、队伍机动、现场处置、医疗后送、撤收讲评等。
参考学时:6学时。
(三)伤员分检与后送。
1.现场检伤分类。
常见伤情判定、现场检伤分类和各种标识的应用。
2.分级救治体系。
了解分级救治的概念和运用。
3.后送与途中监护。
明确后送指征,掌握公路、铁路、航空等不同后送工具的选择与组织实施。
参考学时:8学时。
(四)现场急救基本技术。
掌握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静脉通道建立等外伤处置技能。
参考学时:20学时。
(五)常见创伤医学急救要点。
掌握休克、挤压伤、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脊柱四肢损伤、烧伤、冻伤、溺水、多发伤、复合伤等创伤的基本医学处置和急救技能。
参考学时:20学时。
(六)救援现场公共卫生管理。
掌握救援现场院感控制、医疗废弃物处理、传染病预防、食品和饮用水污染防控等灾后卫生防疫,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
参考学时:6学时。
(七)常见突发公共事件救援特点。
掌握地震灾害、洪涝灾害、突发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矿山事故、交通运输事故(道路、轨道交通、铁路、民用航空器)、火灾事故、群体踩踏事件等事件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协调、现场联动配合和现场风险沟通等基本技巧,致伤特点与医学处置和急救技能等内容。
参考学时:16学时。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一)提高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意识,使卫生应急人员建立起科学应对、依法应对的观念。
(二)增强卫生应急人员突发中毒事件综合处置能力,使其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重点加强现场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二、培训对象
(一)各级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专业队伍。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相关专业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也可根据需要采取进修、考察和交流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多媒体授课、模拟演练等相结合的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4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培训内容分为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概述与相关基础理论、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现场处置技能三个部分。重点强调相关理论、方法与技能,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一)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概述与相关基础理论。
1. 突发中毒事件概述。
突发中毒事件的概念、特征与分级;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参与主体及其职责;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处置程序;突发中毒事件的判定原则;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内容和流程;不同类别突发中毒事件(按照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分类,如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投毒等)的特征、处理要点以及与其他群体事件的鉴别要点等内容。
2.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法律框架和释义。
3. 毒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健康危害。
重点阐述与中毒事件密切相关的中毒基础理论:如毒物和中毒的概念、导致突发中毒事件的常见毒物类别、中毒人群和暴露人群的判定原则、中毒病人的诊断原则等。
参考学时:8学时。
(二)中毒卫生应急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准备。
2. 突发中毒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和预警。
3. 突发中毒事件病因研究方法。
4. 突发中毒事件应急检测(包括中毒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的方法;现场毒物快速检测与鉴定方法;实验室毒物检测结果分析等)
5. 突发中毒事件的人员防护与应对措施。
6. 突发中毒事件风险分析。
7.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报告撰写及工作评估。
8. 突发中毒事件现场紧急医疗救援,包括整体处置原则,常见毒物的处置要点包括:生物毒素、血液净化、毒物清除、氧疗、特效解毒剂、激素等中毒医疗救治相关技术等。
9. 突发事件风险沟通和心理危机干预基本知识。
参考学时:20学时。
(三)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能。
1. 现场个体防护演练。
2. 中毒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快速检测方法演练。
3. 现场救援人员洗消演练和危重症伤病员洗消演练。
4. 突发中毒事件调查处理案例推演。
5. 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医学救治技术演练。
参考学时:12学时。
核和辐射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一)提高核和辐射卫生应急意识,使卫生应急队伍成员建立起科学应对、依法应对的观念。
(二)掌握核和辐射卫生应急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和分析能力、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达到卫生应急工作的岗位要求。
二、培训对象
(一)各级核和辐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核和辐射卫生应急相关专业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也可根据需要采取进修、考察和交流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采取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预案演练等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4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培训内容分为辐射防护与放射损伤基础知识、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干预与辐射防护、核与辐射事故监测与评价、核和辐射事故现场卫生救援、放射损伤的临床救治、核和辐射事故案例分析等七部分。重点强调相关理论、应急准备、监测方法、现场救援和处置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辐射防护与放射损伤基础知识。
1.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包括核辐射物理学基础、辐射源及其分类、核和放射事件分级、辐射防护体系等内容。
2. 放射损伤基础知识。包括电离辐射损伤化学基础、电离辐射损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放射损伤的影响因素、生物剂量学指标、辐射生物效应等。
参考学时:8学时
(二)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包括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法规、威胁分类及核和辐射事故应急计划区的划分、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处置程序、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内容和流程、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培训、演练、装备)、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响应等。
参考学时:4学时
(三)核和辐射事故应急干预与辐射防护。
1.核和辐射事故应急干预。包括干预的概念、基本原则、应急防护措施、稳定性碘应用、应急干预行动、应急照射的控制。公众沟通、媒体交流与信息发布。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等基本知识。
2.核和辐射事故辐射防护。现场防护包括防护的基本原则、防护范围、防护方法、防护设备及设施等。公众防护包括防护的基本原则、防护范围及防护方法等。
参考学时:6学时
(四)核与辐射事故监测与评价。个人剂量监测、食品和饮用水监测与评价、外照射个人剂量测量和估算方法、内照射个人剂量测量和估算方法、剂量估算的计算机系统等。
参考学时:6学时
(五)核和辐射事故现场卫生救援。现场救援概述(基本原则、任务)、待命和现场救援行动、伤员分类、过量照射人员的处置、体表污染人员的处置、伤口污染伤员的处置、内污染人员的处置、生物样品采集、伤员转运、现场救援终止等。
参考学时:6学时
(六)放射损伤的临床救治。过量照射人员的处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等。
参考学时:6学时
(七)核和辐射事故案例分析。日本福岛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三里岛核事故、巴西事故、国内有关辐射事故等案例。
参考学时:4学时
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的
(一)提高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意识和观念,科学开展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的准备。
(二)增强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重点加强卫生应急处置现场的装备与物资保障能力。
二、培训对象
(一)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和各级卫生应急队伍的管理人员。
(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卫生应急技术保障部门的管理与专业人员。
(三)各级卫生应急队伍技术保障的管理与专业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也可根据需要采取进修、考察和交流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多媒体授课、模拟演练等相结合的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3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培训内容分为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保障的相关基础理论、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保障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保障的现场技能三个部分。重点强调相关理论、方法与技能,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一)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概述。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分类。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法律环境与相关标准体系。卫生应急物资需求、采购、库存、运输调度决策分析。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信息系统结构、建设关键技术和开发方法。
参考学时:8学时。
(二)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基本内容和方法。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的卫生应急储备工作概况和进展,卫生应急储备的核心工作内容和方法。国内外卫生应急装备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卫生应急装备选列的原则和技术要求,我国卫生应急装备的分类。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的管理,包括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卫生应急储备的计划、采购、仓储、调用、轮储、报废和信息资源管理,以及卫生应急装备的计划、采购、使用,保养与维护、报废与更新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参考学时:8学时。
(三)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基本技能。卫生应急队伍装备使用,包括单件装备和装备集成的训练和考核。卫生应急装备现场维护和保养的训练和考核。营地建设与后勤保障的训练和考核。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重大和大型活动等卫生保障实践中的特点、需求分析、基本原则与工作要点,重要的卫生应急装备和物资清单等。
参考学时:14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