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郑州市政府
发布文号: 郑政[2011]8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郑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城市建设规划纲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为推动郑州市信息化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带动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上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特编制本规划,作为2011-2015年郑州市信息化城市建设的战略指导。
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全市骨干光缆总长度达4.04万公里,市区主干道光缆覆盖率已达100%,次干道、小巷及小区光缆覆盖率已达90%,实现了村村通光缆,2g和3g网络覆盖率均已达到90%以上。2010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6.3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71.9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64.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64.7万户,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15万门,移动、固话用户数占全省的18%。有线电视网双向传输改造基本完成,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开通了无线数字电视信号。截至2010年底,郑州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28.5万户。信息技术行业应用效果良好。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两化融合“倍增计划”、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等措施,信息化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商贸物流信息化成效显著,大型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积极开展条码技术、商场pos系统、网上交易等信息化应用,37.89%的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初步形成了一应用电子产业为主导,信息安全产业为特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形成了郑州高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河南出口加工区、金水区河南科技市场为主题的产业集聚。成功引进了集成电路、平板显示、通信、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一批大项目。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政府门户功能不断丰富,建设了以郑州市人民政府网站为核心,连接各县(市、区)、市政府各部门的门户网站体系。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有所突破,建立了税源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完成了350平方公里的1:500基础空间数据库。重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信息化效果显著。农村信息化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市、县有信息服务中心,区域、乡镇有信息服务站,合作社和村组有信息服务点(员)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立12316三农热线系统、郑州市农业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农产品及农业技术展示推广交易平台,大大提升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教育信息化全面开展,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建成了市级教育基础数据中心、教育管理数据库及教育资源数据库,郑州市教育信息网的访问量在地市级教育信息网中稳居全国前三。医疗卫生信息化步伐加快,建成了紧急医疗救援通讯指挥调度系统,各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展网上挂号、网上咨询、网上健康宣教等服务,100%的医院建立并应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善。住房保障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建成了包含登记管理信息、商品房预售网上备案、测绘及成果管理、存量房网上备案、房地产企业综合管理、统计分析与信息发布等子系统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银行信贷与房地产抵押业务信息联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深化应用,建成了劳动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系统工作平台,搭建郑州市劳动保障综合信息查询平台。信息化环境逐步优化。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出台了《郑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加快郑州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数字郑州”总体规划》等系列文件。信息化组织逐步完善,郑州市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信息化办公室的管理职责。各个县(市、区)明确了信息化主管部门。“十一五”期间,郑州市信息化推进工作不断深入,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但整体上信息化发展水平仍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信息化应用效果和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信息化管理体制不顺畅;二是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高;三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四是信息化保障机制不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总目标,以信息技术作为持续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全面建设“数字郑州”,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和管理,带动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和聚集,推进自主创新,服务好民生改善,着力推进创新、开放、生态、和谐郑州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质、提速、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强化综合协调、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提升,形成领导有力、体制合理、发展协调的信息化工作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管理。
---资源共享、加强整合。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打破条块分割、促进互联互通、建立共享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综合平衡各行业、领域、产业间的信息化发展,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合作共建、收益分享的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新格局。
---以人为本,注重效益。在加强政府、企业参与的同时,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化手段满足群众需求和城市发展,增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全民享受普遍的信息服务;加快信息化管理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信息化投资、运维等机制,建立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信息化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适度超前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信息化引领经济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协同共享的电子政务体系初步形成,信息化总体水平迈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2.具体目标
---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目标。城区光纤入户覆盖率90%以上,家庭用户带宽20 m以上,企业用户带宽达到100 m以上,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区、办公楼企业用户接入带宽达到1000 m以上。建成无线宽带城域网,城区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100%。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目标。70%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企业信息化进入综合集成应用阶段。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30%,到2015年产业总体规模达到800亿元以上,占当年生产总值的10%以上。物联网、软件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培育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5家,超30亿元的10家,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培育一批特色优势品牌企业。
---电子政务发展目标。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全面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建成全市统一的六大基础数据库、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交换与共享平台,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接入率90%以上。建成覆盖社区和村镇的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完成政府部门网站集群和党政内部信息共享门户建设,政府网站绩效排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100%可在网上查询,行政审批项目100%可在网上申请及查询结果、90%以上可实现在线处理、100%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完善一批跨部门、跨领域的政务业务协同应用系统,行政效率显著提升,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完善保障城市运行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
---社会信息化发展目标。一卡通用户普及率80%以上。电子健康档案覆盖所有城市居民,档案覆盖率90%以上。公共卫生医疗信息化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全市80%医院建设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实现“五保合一”,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障达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普及到行政村,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与重要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重点工程
(一)“数字郑州”工程建设数据中心与灾备中心。统筹建设全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推行政府各部门集中运维管理模式以降低基础设施整体运维费用。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异地数据中心为基础,建设郑州市电子政务容灾备份中心。完善6大基础数据库。依托郑州市信息资源中心,统一实施六大基础数据库建设,继续推进法人单位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规划和建设人口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六大资源数据库,建设一批与基础数据库相关的主题数据库进行实时同步,逻辑上集中于信息资源中心。建设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加强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建设跨部门的统一的内外网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和规范标准,规划建设覆盖全市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在同级政务部门和市、县(市、区)两级间的交换与共享,逐步形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
(二)城市管理智能化工程建设统一视频监控系统。以安防需求为主导,兼顾社区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综合执法和应急管理等各方需求,充分利用公安视频资源标准,构建视统一频监控系统,实现街道、社区、医院、学校、案件多发区、车辆、生产单位和交易场所的视频监控网络覆盖,辅助不同物理位置、不同需求、不同管理领域部门对视频信息资源的高效合理获取和利用。整合完善应急指挥系统。整合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公安指挥调度系统、消防指挥调度系统、报警与监控系统以及与应急救援相关的各部门业务系统等,建设覆盖所有辖区的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共用的网络、数据和指挥平台。实现应急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功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识别、危机鉴定、应急预案启动、信息发布、调度指挥和决策功能,完成第一时间内的应急响应,实现防范系统化、决策科学化、指挥智能化、保障统筹化,从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地下管网管理系统。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给水管线、污水管线、雨水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路灯管线、交警信号管线、通讯管线和电力管线9大管网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展示,为规划建设工作提供跨部门、跨行业的管网信息在线网络服务,实现政府、公用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城市交通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集交通数据库系统、交通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其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和分发服务体系为一体的城市交通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以交通专业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基础,实时采集动态交通信息,对交通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报,实现车辆位置、公众出行、交通设施位置、道路等设施进出路线诱导、交通运行状态等交通信息的及时发布和便捷查询,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和管理手段,为出行者提供丰富、可靠和及时的出行、交通和路况信息。
(三)信息惠民工程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项目。建设教育信息网络,构建统一、优质的教育资源库,大力推进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覆盖市直和区属中小学共409所学校,7626个班级。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大学、中学和城市小学全部联网,基于pc、手机、一卡通等终端设备,实现教育管理、电子校务、教育资源共享和校园社区、家校互动等教育行业应用平台。建设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网上学术报告、电子图书、网上虚拟实验设备、远程教育等教育服务,用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整个社会的普遍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依托卫生数据中心,构架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支持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库建设与应用,实现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多方业务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在不断改造和完善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的同时,加快推进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医技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检验信息系统等建设,集成为完整的临床信息系统并加以推广应用,实现双向转诊。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中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和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和紧急救护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建设市民卡。整合目前的医疗卡、社会保障卡和中小学生公交卡,推进全市统一的市民卡应用,向居民发放集公共事业缴费、医疗社保、小额电子钱包等功能为一体的“市民卡”,实现居民日常生活“一卡通”。数字城市体验大厅。建设数字城市体验大厅,集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体验与居民科技教育娱乐为一体,起到郑州信息化建设成绩展示功能,向参观者宣传郑州现代化形象和发展理念,同时具备市民教育娱乐功能,达到科技知识普及目的。
(四)城乡信息一体化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初步形成为“三农”提供全程、及时、高效、准确、信息完善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电信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运用手机报、大喇叭等多种信息服务手段,加快推进信息入户工程建设,使农民享受到多元化、多渠道、低成本的信息服务。完善市、区县、乡镇到行政村的四级信息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全市农村的“一站式”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项目。完善农业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加强农业地理资源信息、农业生态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建设郑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农业资源动态监测,推进农业决策科学化。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和市场监管信息化项目。完善农产品及农业技术展示推广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实现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针对全市温室大棚,利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即传感器),实现实时检测、采集、分析设施农业中作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度、土壤养分等检测参数,以达到科学合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
(五)两化融合产业升级工程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项目。以工业企业“五十强”、高成长科技创新型“百优企业”和“新百亿企业”为重点,确定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食品、铝及铝加工、建材、医药、纺织服装、新材料、烟草等10个行业为信息化改造重点行业,精选一批行业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作为全市“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加大信息化改造提升力度,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着重实施产品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占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制高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挥示范作用,进行行业对标,提高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应用项目。以现代物流、商贸和会展服务业为突破,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带动工程。推进公共物流平台和行业物流平台的建设,做大做强物流企业,率先实现物流业的信息化、规范化、集约化和社会化,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食品、服装、花卉等郑州特色商贸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专业型网上商务平台,整合联动产品设计、生产链条,加快产品创新和市场反应速度,延伸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进大型展会宣传推广、注册、商务、票务、旅行、展位等“一站式”网上服务,积极利用三维模拟、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发展网上展会和网上交易会。产业聚集区“两化融合”引导项目。围绕郑州市工业产业聚集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发挥产业聚集区产业集聚度高、工业基础好、改造潜力大等优势,探索工业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新模式。一是加强聚集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产业聚集区成立信息化服务机构,形成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的共享机制。二是加强园区信息基础和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区域内信息资源,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着眼于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支撑,一是完善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软件企业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二是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征集并支持部分中小企业信息化优秀试点项目和案例,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三是推进it企业与中小企业供需配对,发布《企业信息技术典型应用解决方案(产品)推荐目录》,支持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改造。“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以大型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为支撑,构建行业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一是行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重点推进装备制造、汽车、铝加工、食品、纺织等领域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建设。二是公共信息服务和支撑平台,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电子支付、信用信息服务、数字认证、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产权交易、检验评测认证等领域第三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三是专业咨询和服务机构,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生产力服务等面向企业的专业公共服务机构发展。四是人才培训平台,抓住人才这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要素,培育复合型的产业生力军,开展中小企业专项培训,实施“千名‘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和“万名产业工人信息化普及培训工程”,提供人才实训平台,搭建软件开发、多媒体、动画等学科的项目级实训场景,推进产学研结合。
(六)物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工程优化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借助河南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加强政策扶持,不断完善产业链。加快物联网基础产业链的建设,出台政策鼓励全市、引导全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以核心技术及应用产品为纽带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逐步建立完善研发、生产、人才供给配套体系,建设和完善产业化基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推动郑州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完善物联网产业链,重点发展rfid、二维条码及其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物联网行业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软件及中间件开发、物联网电信运营、物联网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等领域。积极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立郑州市物联网创新体系和生产应用体系,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应急、市政、交通、环保、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围绕优化城市运行模式、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保障城市安全等关键需求,政府先导、多方参与,加强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先行先试与重大应用辐射带动,形成应用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七)电子商务“十百千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应用。通过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应用示范,推动汽车、食品冷链、煤炭能源、商贸流通、重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服装、耐材、泵阀、工业企业、企业电子商务咨询十大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建设;树立百户重点应用示范企业,形成一批代表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先进水平,具有较大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企业;推出千家重点培育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逐步形成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应用;资助一万户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应用,助推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郑州市电子商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到国内同等城市的先进水平。建设和完善支撑体系。建设和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将银行、证券、工商、税务、海关、人事劳动部门、法院、公安、教育、企事业单位和人才市场等对各类法人、自然人等信用主体分散的各种信用资料做整合归并,促进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信用制度体系的建立和信用评价服务的应用。加快建立和完善数字证书认证体系,集中力量推广电子认证在行业、企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行电子签名,促进电子认证综合服务平台和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在线支付体系的建设,努力推动市民卡在电子支付中的广泛应用,构建和完善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相关咨询、评估、投资、工程监理、认证、产业孵化等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引导和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电子商务重大工程的建设,扶持一批中介机构成为全市电子商务咨询服务的骨干力量。制定符合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和系统特点的安全防护管理规范,逐步建立虚拟货币、电子合同、网上产品与服务的信息管理与监测体系,防范电子商务各类风险的发生,并提供风险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方案。
(八)信息产业跨越工程完善信息产业配套环境。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咨询评估、产权交易、教育培训、市场营销等配套产业服务机构发展。积极建设知识产权交易、软件开发测试、数字内容开发、动漫设计、汽车电子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研发中心。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关键领域的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和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企业联盟建立,发挥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应用推广、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入信息产业数据监测机制,为信息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效依据。加强产业积聚布局规划。加强产业基地、特色园区的规划布局、功能建设和政策设计,完善软件、信息安全、半导体照明、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国家和本市重要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向基地园区集聚。整体规划产业聚集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电信运营商,制定各类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方案,力求兼顾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和区内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集约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聚集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产业聚集区成立信息化服务机构,形成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的共享机制与优化整合。优化信息产业结构。提升信息产业层次,扩大信息产业规模,促进信息产业聚集,立足于郑州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优化信息产业结构。重点支持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中部软件园),推进国家863中部软件孵化器和威科姆国际生态软件园建设,营造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郑州市软件企业与国内外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适合郑州市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工业产品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自动化软件。加快郑州国家级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围绕信息安全产业技术链、产品链和产业链的形成,建成集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企业孵化、评测与认证、咨询与服务、人才培养和宣传教育于一体的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建设高新区、经开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国内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的横向合作,寻求新的发展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现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做大做强。
(九)三网融合推进工程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建设。积极促进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部门、系统集成商、电子产品制造商在标准方面的协作与联合,选择基础设施比较好的高新区、经开区等地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建设,不断扩大试点广度和范围。大力发展宽带产业和增值服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推进三网融合的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业务双向进入。全面完成有线电视网双向传输改造,建设市级iptv、手机电视等数字内容播控平台,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在提供高清互动广播电视服务的同时,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鼓励发展支持话音、数据、多媒体等综合业务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实现电信网与互联网提供高清互动广播电视等广电业务。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的建设,促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阶段性进入。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信息化主管部门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联动和决策作用,加大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碰到的机制、资金、人才等瓶颈问题,尤其是信息化部门职能弱、协调难和工作面广的问题。建立健全全市信息化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凡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和考核管理。完善信息化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专职机构,加快机构改革进程,确保各级信息化组织到位,确立专门的信息化人员编制,落实职能、人员和经费等问题,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在各级政府部门及重点企业实行信息化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并建立信息主管(ci0)制度。各级信息化组织要充分发挥指导、监督、管理职能,强化协调力度,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格局。充分发挥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充实专家队伍,保证资金投入,切实发挥专家在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评审论证、技术鉴定、咨询服务、竣工验收等工作中的咨询和参谋作用。成立信息化推进联盟,引导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专家、高校、研究单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各行业企业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估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用评价体系,确保信息化项目取得预期效果。
(二)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加强信息化战略研究。贯彻执行国家、河南省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加强超前研究,高起点编制全市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抓手和措施,切实推动信息化战略的有效落实,全面提升信息化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健全信息化法规体系。加快信息化地方立法的制定工作,贯彻落实《河南省信息化条例》和《郑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郑州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郑州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验收办法》,抓紧制定《郑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郑州市信息化绩效考核办法》、《郑州市信息资源管理办法》、《郑州市信息化运维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形成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加快信息化标准制定和管理工作。制定满足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标准规范,推行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的标准,重点抓好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等领域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加强政府引导,依托重大工程,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体,加快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标准的执行、监督和备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鼓励政策。继续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扶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从税收、政府采购、土地供应、投融资、人才吸引与培养等多方面建立健全鼓励两化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利用政策、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维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网络交易安全以及网络知识产权,推动行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三)构建多渠道的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加大政府信息化投入。大力争取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在郑州落地,积极申请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加大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投入,鼓励县(市、区)政府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大信息化资金支持力度,扩大信息化资金应用范围。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洼池效应,带动信息化建设,引导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对接国内外资本市场;加快研究制定信息化的投融资政策,稳妥推进政府信息化项目外包,鼓励有实力企业和机构参与项目投资和运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贷款力度,支持成长型信息技术企业融资。
(四)强化信息化项目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投资管理体制,推行信息化项目规划和预算体制。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严格执行立项审核管理,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方案设计和科学论证;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全面实行财政投入信息化建设项目前置审批制度,严格执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质认证制度,优质、高效地做好审核和招投标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和管理,强化对项目进展的监督和资金监督,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建立信息化项目后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申请重要依据;在政府部门积极推行信息工程监理服务和信息化运维外包制度。
(五)实施信息化人才战略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制定信息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建立人员交流活动,通过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选拔德才兼备、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干部充实到信息化相关部门和岗位。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结合郑州市人才培养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引导本地大中专院校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重点培养服务外包、信息安全等领域紧缺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鼓励产学研合作,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和发现人才。
(六)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提高公务员信息化意识。切实有效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宣传信息化国内外最新动态、建设经验和应用效果,提升各级干部信息化意识水平,提高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做好信息化培训宣传。通过公益培训和科普教育,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在农村和社区设立信息网络应用培训点及信息网络服务中心,改善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知识的技能和条件,缩小数字鸿沟。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舆论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举行各类活动,宣传有关信息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
发布文号: 郑政[2011]8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郑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城市建设规划纲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为推动郑州市信息化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带动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上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特编制本规划,作为2011-2015年郑州市信息化城市建设的战略指导。
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全市骨干光缆总长度达4.04万公里,市区主干道光缆覆盖率已达100%,次干道、小巷及小区光缆覆盖率已达90%,实现了村村通光缆,2g和3g网络覆盖率均已达到90%以上。2010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6.3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71.9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64.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64.7万户,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15万门,移动、固话用户数占全省的18%。有线电视网双向传输改造基本完成,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开通了无线数字电视信号。截至2010年底,郑州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28.5万户。信息技术行业应用效果良好。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两化融合“倍增计划”、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等措施,信息化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商贸物流信息化成效显著,大型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积极开展条码技术、商场pos系统、网上交易等信息化应用,37.89%的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初步形成了一应用电子产业为主导,信息安全产业为特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形成了郑州高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河南出口加工区、金水区河南科技市场为主题的产业集聚。成功引进了集成电路、平板显示、通信、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一批大项目。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政府门户功能不断丰富,建设了以郑州市人民政府网站为核心,连接各县(市、区)、市政府各部门的门户网站体系。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有所突破,建立了税源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完成了350平方公里的1:500基础空间数据库。重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信息化效果显著。农村信息化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市、县有信息服务中心,区域、乡镇有信息服务站,合作社和村组有信息服务点(员)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立12316三农热线系统、郑州市农业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农产品及农业技术展示推广交易平台,大大提升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教育信息化全面开展,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建成了市级教育基础数据中心、教育管理数据库及教育资源数据库,郑州市教育信息网的访问量在地市级教育信息网中稳居全国前三。医疗卫生信息化步伐加快,建成了紧急医疗救援通讯指挥调度系统,各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展网上挂号、网上咨询、网上健康宣教等服务,100%的医院建立并应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善。住房保障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建成了包含登记管理信息、商品房预售网上备案、测绘及成果管理、存量房网上备案、房地产企业综合管理、统计分析与信息发布等子系统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银行信贷与房地产抵押业务信息联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深化应用,建成了劳动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系统工作平台,搭建郑州市劳动保障综合信息查询平台。信息化环境逐步优化。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出台了《郑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加快郑州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数字郑州”总体规划》等系列文件。信息化组织逐步完善,郑州市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信息化办公室的管理职责。各个县(市、区)明确了信息化主管部门。“十一五”期间,郑州市信息化推进工作不断深入,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但整体上信息化发展水平仍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信息化应用效果和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信息化管理体制不顺畅;二是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高;三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四是信息化保障机制不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总目标,以信息技术作为持续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全面建设“数字郑州”,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和管理,带动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和聚集,推进自主创新,服务好民生改善,着力推进创新、开放、生态、和谐郑州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质、提速、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强化综合协调、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提升,形成领导有力、体制合理、发展协调的信息化工作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管理。
---资源共享、加强整合。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打破条块分割、促进互联互通、建立共享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综合平衡各行业、领域、产业间的信息化发展,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合作共建、收益分享的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新格局。
---以人为本,注重效益。在加强政府、企业参与的同时,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化手段满足群众需求和城市发展,增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全民享受普遍的信息服务;加快信息化管理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信息化投资、运维等机制,建立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信息化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适度超前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信息化引领经济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协同共享的电子政务体系初步形成,信息化总体水平迈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2.具体目标
---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目标。城区光纤入户覆盖率90%以上,家庭用户带宽20 m以上,企业用户带宽达到100 m以上,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区、办公楼企业用户接入带宽达到1000 m以上。建成无线宽带城域网,城区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100%。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目标。70%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企业信息化进入综合集成应用阶段。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30%,到2015年产业总体规模达到800亿元以上,占当年生产总值的10%以上。物联网、软件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培育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5家,超30亿元的10家,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培育一批特色优势品牌企业。
---电子政务发展目标。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全面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建成全市统一的六大基础数据库、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交换与共享平台,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接入率90%以上。建成覆盖社区和村镇的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完成政府部门网站集群和党政内部信息共享门户建设,政府网站绩效排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100%可在网上查询,行政审批项目100%可在网上申请及查询结果、90%以上可实现在线处理、100%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完善一批跨部门、跨领域的政务业务协同应用系统,行政效率显著提升,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完善保障城市运行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
---社会信息化发展目标。一卡通用户普及率80%以上。电子健康档案覆盖所有城市居民,档案覆盖率90%以上。公共卫生医疗信息化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全市80%医院建设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实现“五保合一”,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障达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普及到行政村,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与重要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重点工程
(一)“数字郑州”工程建设数据中心与灾备中心。统筹建设全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推行政府各部门集中运维管理模式以降低基础设施整体运维费用。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异地数据中心为基础,建设郑州市电子政务容灾备份中心。完善6大基础数据库。依托郑州市信息资源中心,统一实施六大基础数据库建设,继续推进法人单位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规划和建设人口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六大资源数据库,建设一批与基础数据库相关的主题数据库进行实时同步,逻辑上集中于信息资源中心。建设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加强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建设跨部门的统一的内外网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和规范标准,规划建设覆盖全市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在同级政务部门和市、县(市、区)两级间的交换与共享,逐步形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
(二)城市管理智能化工程建设统一视频监控系统。以安防需求为主导,兼顾社区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综合执法和应急管理等各方需求,充分利用公安视频资源标准,构建视统一频监控系统,实现街道、社区、医院、学校、案件多发区、车辆、生产单位和交易场所的视频监控网络覆盖,辅助不同物理位置、不同需求、不同管理领域部门对视频信息资源的高效合理获取和利用。整合完善应急指挥系统。整合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公安指挥调度系统、消防指挥调度系统、报警与监控系统以及与应急救援相关的各部门业务系统等,建设覆盖所有辖区的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共用的网络、数据和指挥平台。实现应急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功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识别、危机鉴定、应急预案启动、信息发布、调度指挥和决策功能,完成第一时间内的应急响应,实现防范系统化、决策科学化、指挥智能化、保障统筹化,从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地下管网管理系统。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给水管线、污水管线、雨水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路灯管线、交警信号管线、通讯管线和电力管线9大管网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展示,为规划建设工作提供跨部门、跨行业的管网信息在线网络服务,实现政府、公用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城市交通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集交通数据库系统、交通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其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和分发服务体系为一体的城市交通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以交通专业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基础,实时采集动态交通信息,对交通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报,实现车辆位置、公众出行、交通设施位置、道路等设施进出路线诱导、交通运行状态等交通信息的及时发布和便捷查询,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和管理手段,为出行者提供丰富、可靠和及时的出行、交通和路况信息。
(三)信息惠民工程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项目。建设教育信息网络,构建统一、优质的教育资源库,大力推进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覆盖市直和区属中小学共409所学校,7626个班级。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大学、中学和城市小学全部联网,基于pc、手机、一卡通等终端设备,实现教育管理、电子校务、教育资源共享和校园社区、家校互动等教育行业应用平台。建设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网上学术报告、电子图书、网上虚拟实验设备、远程教育等教育服务,用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整个社会的普遍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依托卫生数据中心,构架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支持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库建设与应用,实现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多方业务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在不断改造和完善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的同时,加快推进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医技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检验信息系统等建设,集成为完整的临床信息系统并加以推广应用,实现双向转诊。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中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和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和紧急救护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建设市民卡。整合目前的医疗卡、社会保障卡和中小学生公交卡,推进全市统一的市民卡应用,向居民发放集公共事业缴费、医疗社保、小额电子钱包等功能为一体的“市民卡”,实现居民日常生活“一卡通”。数字城市体验大厅。建设数字城市体验大厅,集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体验与居民科技教育娱乐为一体,起到郑州信息化建设成绩展示功能,向参观者宣传郑州现代化形象和发展理念,同时具备市民教育娱乐功能,达到科技知识普及目的。
(四)城乡信息一体化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初步形成为“三农”提供全程、及时、高效、准确、信息完善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电信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运用手机报、大喇叭等多种信息服务手段,加快推进信息入户工程建设,使农民享受到多元化、多渠道、低成本的信息服务。完善市、区县、乡镇到行政村的四级信息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全市农村的“一站式”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项目。完善农业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加强农业地理资源信息、农业生态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建设郑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农业资源动态监测,推进农业决策科学化。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和市场监管信息化项目。完善农产品及农业技术展示推广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实现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针对全市温室大棚,利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即传感器),实现实时检测、采集、分析设施农业中作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度、土壤养分等检测参数,以达到科学合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
(五)两化融合产业升级工程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项目。以工业企业“五十强”、高成长科技创新型“百优企业”和“新百亿企业”为重点,确定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食品、铝及铝加工、建材、医药、纺织服装、新材料、烟草等10个行业为信息化改造重点行业,精选一批行业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作为全市“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加大信息化改造提升力度,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着重实施产品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占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制高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挥示范作用,进行行业对标,提高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应用项目。以现代物流、商贸和会展服务业为突破,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带动工程。推进公共物流平台和行业物流平台的建设,做大做强物流企业,率先实现物流业的信息化、规范化、集约化和社会化,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食品、服装、花卉等郑州特色商贸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专业型网上商务平台,整合联动产品设计、生产链条,加快产品创新和市场反应速度,延伸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进大型展会宣传推广、注册、商务、票务、旅行、展位等“一站式”网上服务,积极利用三维模拟、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发展网上展会和网上交易会。产业聚集区“两化融合”引导项目。围绕郑州市工业产业聚集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发挥产业聚集区产业集聚度高、工业基础好、改造潜力大等优势,探索工业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新模式。一是加强聚集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产业聚集区成立信息化服务机构,形成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的共享机制。二是加强园区信息基础和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区域内信息资源,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着眼于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支撑,一是完善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软件企业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二是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征集并支持部分中小企业信息化优秀试点项目和案例,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三是推进it企业与中小企业供需配对,发布《企业信息技术典型应用解决方案(产品)推荐目录》,支持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改造。“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以大型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为支撑,构建行业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一是行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重点推进装备制造、汽车、铝加工、食品、纺织等领域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建设。二是公共信息服务和支撑平台,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电子支付、信用信息服务、数字认证、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产权交易、检验评测认证等领域第三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三是专业咨询和服务机构,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生产力服务等面向企业的专业公共服务机构发展。四是人才培训平台,抓住人才这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要素,培育复合型的产业生力军,开展中小企业专项培训,实施“千名‘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和“万名产业工人信息化普及培训工程”,提供人才实训平台,搭建软件开发、多媒体、动画等学科的项目级实训场景,推进产学研结合。
(六)物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工程优化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借助河南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加强政策扶持,不断完善产业链。加快物联网基础产业链的建设,出台政策鼓励全市、引导全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以核心技术及应用产品为纽带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逐步建立完善研发、生产、人才供给配套体系,建设和完善产业化基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推动郑州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完善物联网产业链,重点发展rfid、二维条码及其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物联网行业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软件及中间件开发、物联网电信运营、物联网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等领域。积极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立郑州市物联网创新体系和生产应用体系,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应急、市政、交通、环保、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围绕优化城市运行模式、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保障城市安全等关键需求,政府先导、多方参与,加强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先行先试与重大应用辐射带动,形成应用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七)电子商务“十百千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应用。通过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应用示范,推动汽车、食品冷链、煤炭能源、商贸流通、重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服装、耐材、泵阀、工业企业、企业电子商务咨询十大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建设;树立百户重点应用示范企业,形成一批代表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先进水平,具有较大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企业;推出千家重点培育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逐步形成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应用;资助一万户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应用,助推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郑州市电子商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到国内同等城市的先进水平。建设和完善支撑体系。建设和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将银行、证券、工商、税务、海关、人事劳动部门、法院、公安、教育、企事业单位和人才市场等对各类法人、自然人等信用主体分散的各种信用资料做整合归并,促进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信用制度体系的建立和信用评价服务的应用。加快建立和完善数字证书认证体系,集中力量推广电子认证在行业、企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行电子签名,促进电子认证综合服务平台和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在线支付体系的建设,努力推动市民卡在电子支付中的广泛应用,构建和完善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相关咨询、评估、投资、工程监理、认证、产业孵化等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引导和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电子商务重大工程的建设,扶持一批中介机构成为全市电子商务咨询服务的骨干力量。制定符合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和系统特点的安全防护管理规范,逐步建立虚拟货币、电子合同、网上产品与服务的信息管理与监测体系,防范电子商务各类风险的发生,并提供风险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方案。
(八)信息产业跨越工程完善信息产业配套环境。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咨询评估、产权交易、教育培训、市场营销等配套产业服务机构发展。积极建设知识产权交易、软件开发测试、数字内容开发、动漫设计、汽车电子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研发中心。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关键领域的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和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企业联盟建立,发挥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应用推广、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入信息产业数据监测机制,为信息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效依据。加强产业积聚布局规划。加强产业基地、特色园区的规划布局、功能建设和政策设计,完善软件、信息安全、半导体照明、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国家和本市重要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向基地园区集聚。整体规划产业聚集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电信运营商,制定各类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方案,力求兼顾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和区内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集约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聚集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产业聚集区成立信息化服务机构,形成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的共享机制与优化整合。优化信息产业结构。提升信息产业层次,扩大信息产业规模,促进信息产业聚集,立足于郑州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优化信息产业结构。重点支持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中部软件园),推进国家863中部软件孵化器和威科姆国际生态软件园建设,营造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郑州市软件企业与国内外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适合郑州市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工业产品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自动化软件。加快郑州国家级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围绕信息安全产业技术链、产品链和产业链的形成,建成集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企业孵化、评测与认证、咨询与服务、人才培养和宣传教育于一体的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建设高新区、经开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国内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的横向合作,寻求新的发展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现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做大做强。
(九)三网融合推进工程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建设。积极促进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部门、系统集成商、电子产品制造商在标准方面的协作与联合,选择基础设施比较好的高新区、经开区等地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建设,不断扩大试点广度和范围。大力发展宽带产业和增值服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推进三网融合的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业务双向进入。全面完成有线电视网双向传输改造,建设市级iptv、手机电视等数字内容播控平台,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在提供高清互动广播电视服务的同时,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鼓励发展支持话音、数据、多媒体等综合业务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实现电信网与互联网提供高清互动广播电视等广电业务。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的建设,促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阶段性进入。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信息化主管部门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联动和决策作用,加大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碰到的机制、资金、人才等瓶颈问题,尤其是信息化部门职能弱、协调难和工作面广的问题。建立健全全市信息化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凡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和考核管理。完善信息化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专职机构,加快机构改革进程,确保各级信息化组织到位,确立专门的信息化人员编制,落实职能、人员和经费等问题,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在各级政府部门及重点企业实行信息化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并建立信息主管(ci0)制度。各级信息化组织要充分发挥指导、监督、管理职能,强化协调力度,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格局。充分发挥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充实专家队伍,保证资金投入,切实发挥专家在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评审论证、技术鉴定、咨询服务、竣工验收等工作中的咨询和参谋作用。成立信息化推进联盟,引导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专家、高校、研究单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各行业企业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估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用评价体系,确保信息化项目取得预期效果。
(二)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加强信息化战略研究。贯彻执行国家、河南省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加强超前研究,高起点编制全市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抓手和措施,切实推动信息化战略的有效落实,全面提升信息化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健全信息化法规体系。加快信息化地方立法的制定工作,贯彻落实《河南省信息化条例》和《郑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郑州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郑州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验收办法》,抓紧制定《郑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郑州市信息化绩效考核办法》、《郑州市信息资源管理办法》、《郑州市信息化运维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形成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加快信息化标准制定和管理工作。制定满足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标准规范,推行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的标准,重点抓好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等领域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加强政府引导,依托重大工程,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体,加快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标准的执行、监督和备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鼓励政策。继续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扶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从税收、政府采购、土地供应、投融资、人才吸引与培养等多方面建立健全鼓励两化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利用政策、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维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网络交易安全以及网络知识产权,推动行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三)构建多渠道的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加大政府信息化投入。大力争取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在郑州落地,积极申请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加大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投入,鼓励县(市、区)政府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大信息化资金支持力度,扩大信息化资金应用范围。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洼池效应,带动信息化建设,引导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对接国内外资本市场;加快研究制定信息化的投融资政策,稳妥推进政府信息化项目外包,鼓励有实力企业和机构参与项目投资和运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贷款力度,支持成长型信息技术企业融资。
(四)强化信息化项目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投资管理体制,推行信息化项目规划和预算体制。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严格执行立项审核管理,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方案设计和科学论证;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全面实行财政投入信息化建设项目前置审批制度,严格执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质认证制度,优质、高效地做好审核和招投标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和管理,强化对项目进展的监督和资金监督,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建立信息化项目后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申请重要依据;在政府部门积极推行信息工程监理服务和信息化运维外包制度。
(五)实施信息化人才战略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制定信息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建立人员交流活动,通过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选拔德才兼备、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干部充实到信息化相关部门和岗位。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结合郑州市人才培养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引导本地大中专院校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重点培养服务外包、信息安全等领域紧缺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鼓励产学研合作,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和发现人才。
(六)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提高公务员信息化意识。切实有效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宣传信息化国内外最新动态、建设经验和应用效果,提升各级干部信息化意识水平,提高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做好信息化培训宣传。通过公益培训和科普教育,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在农村和社区设立信息网络应用培训点及信息网络服务中心,改善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知识的技能和条件,缩小数字鸿沟。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舆论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举行各类活动,宣传有关信息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