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藏政办发[2007]45号
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
自治区广电局关于《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事业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我区广播影视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总结我区“十五”广播影视事业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广播影视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五”期间广播影视事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广电系统干部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推进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影“2131”工程建设,广播影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把反动有害的声音压下去,不断满足西藏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五”期间,自治区广电局从地、县上收并改扩建14座中波台;新建9座中波台;全区新建75座调频台,新增230部广播发射机;更新76个地(市)、县(区、口岸)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和西藏电视台藏语卫视节目电视发射设备;新增昌都地区11个县调频广播系统设备;新建村村通广播电视站(点)8068座,全面实现了全区行政村通广播电视。全区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4.87%和85.97%,比“九五”末期分别提高了7.14和9.84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通过西新工程建设,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康巴语广播节目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开播,并通过卫星向全区传输;同年12月1日昌都人民广播电台康巴语广播节目也正式开播,完成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和昌都人民广播电台音频工作站系统和部分译制设备的更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节目达到4套,每天播出78小时35分钟,其中藏语节目播出39小时5分钟。
“十五”期间,西藏电视台完成了新闻节目采编数字化改造和部分译配设备更新;西藏电视台开办电视节目达到3套,西藏一套藏语综合卫视每天播出18小时,西藏二套汉语综合卫视每天播出17小时,西藏三套影视文化频道每天播出17小时,3套节目共计播出52小时。
“十五”期间,西藏广播电视卫星上行地球站建成并承担起了西藏电视台2套电视节目、西藏人民广播电台3套广播节目的卫星传送。
“十五”期间,随着国家电影“2131”工程的建设,农牧区电影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全区共有564个电影放映机构,其中乡镇放映队478个;每个县电影管理站都配备了交通工具,现有79辆电影放映车,445套16毫米电影放映设备,34套35毫米电影放映设备;全区90%以上的农牧民平均每月可以看上1.6场电影;2005年,通过西新工程对电影译制设备进行了更新。
“十五”期间,为实现把反动有害的广播压下去,在拉萨、日喀则、昌都新建了4座实验台;在拉萨改扩建了1座实验台;2005年,通过西新工程新增了20部2KW广播实验发射设备。
通过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影“2131”工程,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到了千家万户,架起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空中桥梁,有效地压制了达赖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的空中渗透,为西藏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空中课堂”,为传播科学知识、传播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提供了更为迅捷的空中通道。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广播影视事业与全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其表现为:
一是广播电视覆盖率较低。到2005年底,我区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仅为84.87%和85.97%,比全国平均水平94.48%和95.81%,分别低9.61和9.84个百分点,与实现我区“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各县(区、口岸)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套数,大多数为2套电视和3套广播;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套数,大多数为1套电视和1套广播;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目前尚有15.1万户自然村的群众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由于居住分散,缺乏电力基础条件等因素,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与覆盖质量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水平不高。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力不足,突出表现为广播影视译制能力不足,导致广播影视节目源供应不足,藏语广播电视节目重播率高,藏语电影影片太少;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播出设备老化、数量不足、不配套;制作和播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水平低;技术水平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能力差。一方面,地广人稀,气候恶劣,在区内采用光缆干线网或微波传输进行广播影视传输投资巨大,维护成本高,安全性差;另一方面,地域广大,缺乏覆盖全区的广播电视新闻采集和传输系统,导致我区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不及时、不全面。
四是基层广播影视基础设施落后。地、县级广播影视管理机构分散,管理成本高,基础设施落后,工作环境艰苦;广播电视无线覆盖节目套数少;县及县以下城镇有线电视网用户数量少,技术落后,网络质量差,亟待更新改造;全区正规电影院仅有拉萨电影城1家。
五是有线电视数字化水平低。7地(市)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亟待进行数字化改造,由于广播影视市场和产业发展空间不足,自我积累能力差,自筹资金渠道和数量极其有限。
六是广播实验有待加强。由于我区地处反分裂斗争的前沿,西新工程实施以来,已在拉萨、日喀则和昌都建设了5个实验台,有效地抵制了境外电台广播的政治渗透,但仍急需在拉萨市和江孜县等地建设实验台。
另外,还存在广播影视安全保障问题和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我区广播电视监测和安全保障体系极不完善,与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差距很大,建立广播电视监测和安全传输保障体系迫在眉睫。各级广播电视系统的人才问题突出,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地县广播影视系统现有职工文化、业务水平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
第二章 “十一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推进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抵制反动有害的思想文化的侵蚀,为实现我区“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发展思路: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提高宣传质量为中心,围绕事业发展,加强广播影视制作能力,扩大传输和覆盖范围,巩固和加强实验成果,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力度,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大走出去工程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广播影视的喉舌功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作用,为推进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局势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
二、 主要目标
全面加强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全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播出能力,重点加强广播影视节目的译制能力。到“十一五”末,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播出8套节目共160小时,西藏电视台每天播出4套节目共80小时,电影译制每年达到35毫米故事片30部,16毫米故事片40部,科教片20部,全区共转录电影拷贝2060个;逐步实现广播影视节目采集、编辑、制作、播出、传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3万户。通过广播电视节目上星、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广播电视地面无线覆盖等方式,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果,加大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力度,对已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行升级改造,有条件的村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同时增加节目套数;建立全区广播影视监测系统和安全传输保障体系;巩固和完善电影“2131”工程成果,农牧区电影放映的目标达到每年12万场(次);加强电影译制和放映基础设施的建设。
到2020年,利用广播影视领域的各种先进技术,广播影视制作、传输、覆盖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覆盖全区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有效覆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市)、县(区、口岸)建设电影院;建立完善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广播影视安全传输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反渗透的实验网;实现高速网上多媒体广播;开办数字高清晰电视节目。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为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完成提出的主要目标,“十一五”时期,全区广播影视系统需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 广播电视村村通
巩固和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果,重点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效机制。加大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力度,使自然村村村通站(点)建设达到7335个;对已通电广播电视的1029个行政村进行升级改造;对全区1031个寺庙通广播电视进行规划和建设。
二、 广播
加强广播节目制作播出能力,建立和完善广播节目制播系统,实现广播节目采集、编辑、制作、播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增办科教、对外、青少年和汉语旅游交通广播节目。到2010年,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自办广播节目播出达到8套,每天播出时间160小时,重播率低于25%,其中自制节目达到100小时,藏语译制节目达到36小时。
到2010年,解决全区广播节目传输问题。继续加强广播覆盖,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指导下,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全区的中短波和调频频率规划,加快全区的中波发射台和调频发射台的改造、扩建和新建,增加中波广播和调频广播节目的转播套数、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覆盖质量,加强对调频广播发射台的统一管理。到2010年,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0%,50%以上的人能收听到3套以上广播节目。
三、 电视
加强电视节目制作播出能力,建立和完善电视节目制播系统,实现电视节目采集、编辑、制作、播出数字化和网络化;完善我区电视新闻采制系统,建设覆盖全区的新闻采集网络,使电视新闻做到及时、全面、准确的反映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到2010年,西藏电视台电视节目播出达到4套,每天播出时间80小时,重播率小于30%,其中自制节目达到12小时,藏语译制节目达到5.5小时。
到2010年,彻底解决全区电视节目传输问题。继续加强电视覆盖,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开展全区的数字地面电视频率规划,加快全区电视发射台的改造、扩建和新建,提高电视节目的转播套数和覆盖质量。到2010年,全区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0%,50%以上的人能收看到4套以上电视节目。
为了让全国各族人民了解西藏、认识西藏,尽快实现西藏汉语卫视进入全国各地的有线电视网。为满足全国藏区藏族同胞收看藏语电视节目的要求,实现西藏藏语卫视在全国藏区的落地。
进一步推动西藏藏语电视节目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落地,实施广播电视走出去战略,让国外的藏族同胞了解我区改革开放建设的成果,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和进步。
四、电影
提高电影译制能力,加强电影制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电影译制每年达到35毫米故事片30部,16毫米故事片40部、科教片20部。
完善电影放映体系,在7个地(市)各建设包括数字电影放映厅在内的城镇电影院。在75个县(区、口岸)建设小型电影院,巩固和完善电影“2131”工程成果,为农牧区增加流动放映车,对现有的电影放映车逐步进行更新升级,确保全区各族人民充分享受现代电影艺术。农村电影放映的目标达到每年12万场,全区所有的县基本实现“2131”目标,平均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66场电影。
五、广播电视安全保障
建立广播电视安全传输保障体系,完善广播电视监测台;建立统一的广播电视监测体系,加强广播电视地球站的安全保障措施,提高广播电视播出、传输和覆盖体系的安全防范的水平和抵御敌对势力破坏、自然灾害破坏的能力。
继续完善广播实验覆盖,在拉萨市、江孜、拉孜、察雅、索县等5个市、县所在地建设广播实验台,抵制境外电台广播的政治渗透。
六、网上多媒体广播电视
建立广电网络多媒体广播系统,利用流媒体技术,传输自办广播电视节目,扩大宣传和覆盖。
七、人才培训
建立完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配备专业培训设备,通过教育、培训、挂职、干部援藏等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培养我区广播影视专业人才。到2010年,力争实现全区广播影视系统研究生人数达到2%,本科生人数达到20%,大专生人数达到30%。
第四章 重点项目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项目(二期)
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区20户以上未通广播电视自然村,新建7335座村级广播电视收转站,其中,建设2208座小功率“8+3”广播电视收转站,1197座广播电视“12+2”有线小片网站,3930座太阳能小功率“8+2”无线广播和电视集体收看站。对1029个新通电乡、镇、行政村进行升级改造,其中:改扩600座小功率“8+3”广播电视收转站,429座广播电视“12+2”有线小片网站式直播卫星站。
通过实施以上项目建设,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0%以上,解决绝大多数农牧民收听、收看多套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
二、地(市)县(区、口岸)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调频广播覆盖、开展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项目
实施全区县(区、口岸)新建广播影视中心建设;新建7地(市)数字电影院;开展DVB-T地面移动数字电视实验;实施县级以上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对地(市)级调频广播台,提高功率、扩大覆盖;更新改造地(市)级电视台采、录、编、播设备;实现7地(市)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平移。
通过实施以上项目,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改善基层广播电视设施落后状况,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全区广播影视覆盖公共服务体系。
三、中波广播、短波广播实验、传输、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重点改扩建23座中波台基础设施建设,配备自动播出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改造传统天馈线及地网;在丁青等13个县新建13座中波广播转播台;扩建广播电视卫星上行站,采用卫星加密传输8套广播节目和2套电视节目;进行卫星上行站Ku转C改造的转星调整工作;在6个地区建设广播电视应急播出和新闻采集VAST系统,扩建自治区监测中心,6个地区和部分边境县新建监测分中心和监测站;加强短波广播实验工作,在拉萨市、江孜等5个市、县新建5个短波广播实验台。
通过实施以上项目,采用中波广播转播中央一套、二套和西藏一套、二套节目,彻底解决全区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问题,加强广播实验工作,有效抵制境外敌台广播的政治渗透。建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和传输系统,提高广播电视播出、传输和覆盖体系的安全防范水平,抵御敌对势力的破坏,提高预防自然灾害破坏的能力。
四、广播电视采编、制播、传输设备数字化改造和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项目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增办4套广播节目,在6个地区新建广播电视记者站,实现广播新闻类节目VAST传输,按照节目量新增调音台、音频工作站,广播新闻转播车等设备。
西藏电视台增办3套电视节目,全台6套电视节目采编、制播、传输系统实现数字化;各大、小演播厅设备更新数字电视设备,实现同步现场直播;新增8讯道高清数字电视转播车和新闻采访数字卫星电视直播车;西藏广播电视通过卫星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家落地。
更新现有的农牧区电影放映车辆,基本实现农牧区电影1村1月放映1场的战略目标。
通过实施以上项目,实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和西藏电视台节目全部采用卫星传输和设备数字化,改善节目质量、增加节目套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可利用媒体技术,收听收看自办广播电视节目,并解决农村流动电影放映车辆困难的问题。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广播影视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强领导,切实保证广播影视工作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推进广播影视工作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广播影视工作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全区广播影视发展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协调。各级政府要把广播影视发展工作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将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事业资金投入。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广播影视事业发展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广电管理体制,按照事业和产业分开的原则,对广播影视的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实行分类运营、分类管理;进一步落实党和政府对重要新闻媒体的扶持政策,增加对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深入开展人事分配、经营管理等微观机制和政府拨款使用机制的改革,真正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广播影视事业自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三、多形式、多渠道积极增加对广播影视业的投入
广播影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历来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据统计,“十五”期间,国家、自治区累计为发展广播影视事业投入资金达8.2亿元。“十一五”是实现我区广播影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确保广播影视事业“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实现,一是要继续积极申请国家投资,确保“三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方面已经明确的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经济政策,充分运用政府贴息贷款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的投入;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广电总局的联系和沟通,紧紧抓住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良好机遇,争取全国广电系统援藏机制的建立和资金投入。
四、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广播影视工作不断前进
广播影视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廉洁高效的广播影视干部队伍,是不断提高广播影视工作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我区广播影视实际,科学制订人才建设规划,优化人才环境,多渠道引进广播影视业紧缺人才;加强与大专院校等影视人才培养单位的合作,将人才队伍梯次建设与广播影视业发展相协调;加强人才培训,完善能力建设标准和教育培训内容,广泛开展岗位竞赛和练兵,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加强广播影视人员队伍的法制意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规范管理,以广播影视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广播影视事业的向前发展。
五、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广播影视行政管理水平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强化宣传导向、节目规划立项、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行政调控和监管工作;加强对节目内容的审查和监管完善制作播出发行许可制度,确保导向正确和荧屏净化;建立健全网络传输、网络音视频的管理制度;完善和优化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制定、行为约束等行业自律机制,促进行业协作和发展。
六、加强规划宣传贯彻工作
“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事业规划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发展纲要,需要全社会的了解、支持和参与,加强规划宣传贯彻,是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制定明确可行目标,落实具体措施,保证规划全面实施;二是要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调整,与相关部门沟通与合作,定期把握规划实施的进展。对于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适时调整规划;三是要广泛宣传“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事业规划,加强广播影视科技普及力度,形成全社会、全行业关心和参与本规划实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