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陕西省宝鸡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宝政发[2008]1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精神,努力扩大政府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根据省政府民生八大工程总体规划,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现 “三个率先”、构建和谐奋进新宝鸡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做好省上安排的民生八大工程项目规划基础上,立足市情,从薄弱处求突破,在普及上求提高,在创新中求发展,通过加大财力支撑、实施项目带动、健全保障制度,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落后地区、困难群众、社会事业倾斜,使我市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满足民生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三个率先”、构建和谐奋进新宝鸡的战略要求,今后五年我市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在确保实现省政府提出的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四个明显改善”(实现城乡就业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四个显著提高”(城乡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低收入群众住房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力争实现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公共服务健全完善”的工作目标,使全市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我市在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下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即市、县政府统筹规划,明确部门包抓责任,落实资金保障,加快项目实施。同时,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按照全省统一安排部署,根据我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统筹兼顾,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选择矛盾最突出、群众反映最迫切、关乎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突破。
――项目带动,整体推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高我市公共服务整体水平。
――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将民生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年度预算安排相衔接,确保民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内容
按照省政府民生八大工程总体规划,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认真测算、充分论证,制定了宝鸡市民生八大工程建设五年规划(2008-2012年)和年度实施计划,共三大类47个项目,总投资172.03亿元。第一类是按照法规和中、省有关政策,省政府作出统一安排部署,需要持续做好的28个项目。第二类是省、市确定的关乎长远发展、当前亟待实施的13个重点项目。第三类是我市根据实际,决定启动实施的6个民生项目。
(一)民生教育工程。包括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3个项目,总投资32.26亿元。基本目标:通过五年努力,使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达到规定标准,教育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建立完善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全面覆盖。
――加强基础教育。实施“义务教育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双高普九”。到2012年,全市新增校舍面积8万平方米,新增寄宿学生3.9万人,基本消除教师在外租房、住宿条件差等现象;实施普通高中建设项目,重点支持12所薄弱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学校创建省、市级标准化高中。
――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市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助学金,专项用于普通高中贫困学生的资助,每生每年资助1000元,并逐年提高资助比例,到2012年资助面达到在校生的10%;每年设立1000万元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高等教育入学救助金,专项用于救助考入二本及其以上院校的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每生一次性救助5000元。五年内共资助贫困生10000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列入民生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二)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包括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就业再就业、人力资源市场建设3个项目,总投资10.09亿元。基本目标:到2012年底,建成13个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使30%以上的城乡劳动者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再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实现五级联网、信息共享;就业服务机构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建立。
――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以宝鸡技术学院、宝鸡铁路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技术学院为基础,建成3所技师学院;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宝鸡技术学院等为主体,建设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以机械加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工、铁运乘务、现代农业等专业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年培养高级工2000名、预备技师300名、技师200名。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就业再就业,列入民生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三)公共卫生工程。包括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标准、计划生育、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补助、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食品药品监管、免费婚前检查7个项目,总投资5.94亿元。基本目标:到2012年,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逐年提升,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建设4个县级医院门诊、住院楼2万平方米;建设9个县级妇幼保健院门诊、住院楼1.54万平方米;建设170个乡镇卫生院6.51万平方米;建设1801个村卫生室,配置村卫生室设备,实行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对农村卫生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标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社区为单位,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慢性病管理率达到30%,预防接种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85%。
――计划生育。开展全市生育关怀活动,对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年满60周岁的老人实行定补,对放弃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合作医疗补助。五年内,建成标准化县级计生服务站12个,乡镇中心服务站50个、普通服务站90个。
――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补助。在省上确定的免费分娩试点县,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孕产妇实行免费住院分娩;对未列入试点的县区,继续施行困难家庭妇女分娩救助制度。
――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抓好10个县区中医医院建设。力争五年内县级中医医院均建成1-2个中医特色明显、治疗效果显著的县级中医医院重点专科。做好中医后续人才培养。
――食品药品监管。基本实现对全市涉及特殊药品生产、经营(含零售、连锁)、使用单位的实时动态监管和异常情况预警。加强药检机构检验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全覆盖。
――免费婚前检查(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开展项目)。在金台、渭滨两区开展免费婚前检查,并逐步扩大到全市。
(四)社会保障工程。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补助标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城乡医疗救助、社会化养老、提高优抚事业单位休养人员和住院病员床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救助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残疾人事业、救灾物资储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县区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补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慈善事业、城市公交财政补助、优抚对象生活补助20个项目,总投资50.18亿元。基本目标: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社会保障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保障全市城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五保供养标准逐年提高,确保五保对象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征地相关保障政策,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补助标准提高。积极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提高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市、县财政补助资金逐年增长,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国贫县财政配套增资由市财政承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改善办公设施,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城乡医疗救助。完善全市城乡医疗救助管理办法,提高救助标准。实现城乡医疗救助全覆盖。做好城乡医疗救助与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城乡医疗保险体系中的底线作用,切实帮助城乡贫困群众解决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社会化养老。五年内,建设58个社区养老中心、500个村级老年活动室、150个县区乡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个民营养老机构、13个市县老年大学,不断完善养老机构的各项条件,使其满足社会化养老的基本要求,使城乡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提高优抚事业单位休养人员和住院病员床位费。建立优抚事业单位休养病员经费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增加财政补助,提高供养标准,满足休养病员医疗和生活需要。
――救助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对九个县和陈仓区的救助管理站进行彻底改造,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救助管理网络体系,实现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有效救助。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2008年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的前期规划和准备工作,2009年完成建设任务,配套落实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内部设施并确保搬迁使用。
――救灾物资储备。通过加大救灾物资储备,达到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可保证救助灾民3万人,确保灾害发生后,灾民在24小时内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县区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补助(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实施项目)。落实财政补助资金,确保县区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实施项目)。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慈善事业(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实施项目)。对各类社会捐助资金实行统筹管理使用,对享受各项保障政策之后依旧困难的群体进行救助。
――城市公交财政补助(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实施项目)。对公交公司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给予财政补助,对65岁以上老人、中小学生等群体提供优惠乘车服务。
――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实施项目)。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保障优抚对象基本生活。
――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残疾人事业,列入民生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五)住房保障工程。包括灾民倒房恢复和重建、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农民安居工程3个项目,总投资5.97亿元。基本目标:确保居者有其屋,人人享有住房保障。
――灾民倒房恢复和重建。在中、省补助的基础上,提高灾民因灾倒房补助标准,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做好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列入民生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农村公路建设、村庄道路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工程5个项目,总投资62.01亿元。基本目标:到2012年,基本解决农村居民“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
――农村公路建设。三年内,实现100%乡镇通油路(水泥路)、100%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路网布局结构合理、有安全防护设施,路肩、绿化、排水设施完善。
――村庄道路建设。按照“三个优先”的原则(优先安排已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县和村庄建设规划的村,优先安排“千村百镇”建设整治活动的试点示范村,优先安排人口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加快农村村庄道路建设步伐,新建村庄道路200公里。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到2012年,全市户用沼气池累计总数达到14.02万户,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20%,受益农户达到全市农户总数的57%。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五年内,新修基本口粮田36万亩,完善提高30万亩,田间设施配套35万亩,使全市基本口粮田达到128万亩,实现退耕农户口粮基本自给。
――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列入民生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七)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信息入村工程、文化设施建设、体育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普及5个项目,总投资2.61亿元,基本目标:五年内,使我市群众性文化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文化设施建设。建设120个乡镇文化站、1592个村级文化室,启动实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五年内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城乡体育健身器材配送。五年内为全市80%的社区配送体育健身器材,使全市大多数群众能在距驻地2公里半径内,就近参加有器械的健身锻炼,在500个村实施农民健身工程。
――科学技术普及。组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科普惠农富民计划”、“社区科普设施建设”、“科技馆改扩建”四个科普项目,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信息入村工程,列入民生工程重点项目。
(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总投资2.97亿元。基本目标:实现全市城镇社区服务功能全覆盖,农村社区服务面达到50%以上。此工程列入民生工程重点项目。
四、重点实施项目
按照需要与可能相统一、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和省政府民生八大工程统一部署,市政府在省上确定的10个民生重点项目基础上,结合实际,又确定了我市群众最关注、要求最迫切的3个项目,一并作为重点,同步实施。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项目要求: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
实施计划:①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改善5个山区县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在全市建设1-2个综合性实训基地,在凤翔、渭滨、千阳、陈仓、金台建设5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开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扶持岐山、眉县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支持凤翔县、千阳县、陈仓区职教中心创建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做好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在全市建设25个示范专业(点)和6个精品专业(点);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②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贫困学生按照每人每年1500元标准进行资助。③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使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人人技能上岗,个个素质就业”。
2.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就业平台
项目要求:加快人力资源有形和无形市场建设,实现省、市、县、乡、社区五级联网,促进劳动力低成本有序就业。
实施计划:①加快市、县区市民中心建设步伐,力争2008年底前建成投用;加快乡镇、社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乡乡有市场、村村有平台。②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2010年实现省、市、县、乡、社区“一条主干传输,五级信息联网”。
3.加快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
项目要求:到2009年,将非从业城镇居民基本纳入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实施计划: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此项工作我市已于2007年7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框架和操作规范。今后几年的主要工作是:不断提高参保率,使全市32万非从业城镇居民基本实现全员参保;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使城镇居民“人人就医有保障”。
4.加快城镇廉租房制度建设,确保城镇低收入人群居者有其屋
项目要求:通过廉租房制度建设,实现城镇低收入家庭户户有房住的目标。
实施计划:①创新保障方式,实行实物配售,加大廉租房建设步伐,五年内建设4000套廉租住房,解决1.2万人的住房问题。②通过实行实物配租、租赁补贴、租金核减等方式,2008年底对全市符合保障条件、申请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2009年底将住房保障范围扩大到所有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使城镇低收入家庭户户有房可租、家家有房可住。
5.加快农民安居工程建设,确保农村困难家庭有房住
项目要求:在西部率先消除农村无房户、茅草房和地质灾害区危房,实现农村居民户户有住房的目标。
实施计划:在全市实施农民安居工程:①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由市发改委负责组织实施;②符合扶贫移民搬迁条件的,由市扶贫办负责组织实施;③其它部分由市民政局负责组织实施。使居住在茅草房、危房和地质灾害区、地方病高发区和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以及全市农村无房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6.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项目要求:实施整体推进,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实施计划:5年内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069处,分散供水工程35处,解决94.3万人的饮水问题,使全市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217万人,全市农村安全饮水人口比例由“十五”末的58%提高到78%,农村自来水入户率由63%提高到80%以上,供水水质达到国家农村饮水安全标准,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0%。
7.加快农村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实现五保对象生活有保障
项目要求:加大敬老院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集中供养率,使农村五保供养人口得到全面保障。
实施计划:建成13所县级中心敬老院、7所乡镇区域性敬老院,完成23所现有敬老院的改造任务,新增供养床位7400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
8.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
项目要求:全面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所有行政村广播室建设任务。乡镇有线电视通网率达到100%,行政村有线电视通网率达到80%以上。
实施计划:在麟游等6个山区县设立市广播电视转播台,实现市广播电视在全市农村的有效覆盖。大力推进有线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建设光缆线路800公里,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0万户,不断增加农村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丰富服务“三农”的节目内容,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
9.加快实施信息入村工程,实现信息服务广普化
项目要求:到2012年,互联网宽带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并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
实施计划:以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农村信息库。2010年前完成行政村互联网宽带接入,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到2012年,实现全市城乡信息网络的广泛覆盖,使广大城乡居民知晓天下事、连通大市场。
10.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区服务功能
项目要求:加快城乡社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实施计划:包括城市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3个方面。①城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五年内全面完成城镇社区“四室三站一场”建设,完成114个社区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建成13个街(镇)社区服务中心和12个县级社区服务中心;2008年完成市级社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任务,2012年前完成12个县级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②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民文体卫生、计划生育、警务司法、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培训等服务用房和村民广场建设,到2012年完成788个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建成3.3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7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设施配备和全科医生、护士培训,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建立起标识形象统一、结构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运行机制科学、群众广泛利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1.就业再就业
项目要求:全市城镇每年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实施计划:①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全民创业。扩大创业培训规模,建成1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3个县级孵化基地,带动3万人实现稳定就业。②开展就业援助。5年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6000个,使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困难群体人数达到1万人。③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培训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五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0万人(次),平均每年新增转移就业3万人。
12.残疾人事业
项目要求:预防和减少残疾发生率,改善和提升服务水平,力争三年内建成“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实施计划:以每年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为载体,实施白内障复明、聋哑康复等重点项目,建设1所市级培智学校,扩大陈仓区特教学校办学规模,鼓励民办力量投资建设2―3所特殊教育机构,到2010年建成13所市、县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1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项目要求:力争将全市农村应参保人口全部纳入制度覆盖范围。
实施计划:在麟游、太白两县全面推行的基础上,2008年扩大到凤县和西山地区及其它县区各1个乡镇,2012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领导责任。为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宝鸡市实施民生八大工程领导小组,市长戴征社为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郭社荣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主要负责安排部署、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全市民生八大工程实施工作,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财政局设立民生工程综合办公室,在市发改委设立民生工程项目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项目的规划协调和预算编制等日常工作。各县区及市级有关部门都要设立相应机构,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落实、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并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工作落实。
(二)实行项目管理。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必须实行项目管理。要按项目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实施。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等都要依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实行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制度,对违反项目管理有关规定,违规操作、挪用资金等问题,应视情节予以严肃处理。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注意收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文件技术资料,做好归档备查。
(三)强化资金管理。民生八大工程85%以上资金投入是中省和社会资金,落实中省和社会资金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市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衔接,争取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县区政府要加大对民生工程的资金投入力度,在预算中优先安排,重点保障,确保项目配套资金落到实处。同时,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参与投入,建立全社会参与民生工程的激励机制,弥补资金不足。对中省投入资金、市县配套资金和社会筹资,要严格按照“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的原则,切实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四)完善督查考核。各级政府要把民生工程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围,进行重点督查和考核。对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并建立严格的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市政府督办室和市民生办要加强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督办,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市监察局要加强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效能监察;市审计局要加强对民生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五)建立长效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立足实际,统筹规划,充分尊重民意,区别轻重缓急,制定详细的工程实施方案。在确定项目、范围、标准时,要注重城乡、区域之间的利益均衡,统筹民生八大工程与其它民生事业的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各级各部门在认真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同时,要积极谋划改善民生的新平台,着力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把民生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二○○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发布文号: 宝政发[2008]1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精神,努力扩大政府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根据省政府民生八大工程总体规划,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现 “三个率先”、构建和谐奋进新宝鸡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做好省上安排的民生八大工程项目规划基础上,立足市情,从薄弱处求突破,在普及上求提高,在创新中求发展,通过加大财力支撑、实施项目带动、健全保障制度,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落后地区、困难群众、社会事业倾斜,使我市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满足民生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三个率先”、构建和谐奋进新宝鸡的战略要求,今后五年我市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在确保实现省政府提出的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四个明显改善”(实现城乡就业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四个显著提高”(城乡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低收入群众住房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力争实现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公共服务健全完善”的工作目标,使全市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我市在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下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即市、县政府统筹规划,明确部门包抓责任,落实资金保障,加快项目实施。同时,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按照全省统一安排部署,根据我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统筹兼顾,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选择矛盾最突出、群众反映最迫切、关乎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突破。
――项目带动,整体推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高我市公共服务整体水平。
――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将民生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年度预算安排相衔接,确保民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内容
按照省政府民生八大工程总体规划,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认真测算、充分论证,制定了宝鸡市民生八大工程建设五年规划(2008-2012年)和年度实施计划,共三大类47个项目,总投资172.03亿元。第一类是按照法规和中、省有关政策,省政府作出统一安排部署,需要持续做好的28个项目。第二类是省、市确定的关乎长远发展、当前亟待实施的13个重点项目。第三类是我市根据实际,决定启动实施的6个民生项目。
(一)民生教育工程。包括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3个项目,总投资32.26亿元。基本目标:通过五年努力,使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达到规定标准,教育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建立完善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全面覆盖。
――加强基础教育。实施“义务教育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双高普九”。到2012年,全市新增校舍面积8万平方米,新增寄宿学生3.9万人,基本消除教师在外租房、住宿条件差等现象;实施普通高中建设项目,重点支持12所薄弱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学校创建省、市级标准化高中。
――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市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助学金,专项用于普通高中贫困学生的资助,每生每年资助1000元,并逐年提高资助比例,到2012年资助面达到在校生的10%;每年设立1000万元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高等教育入学救助金,专项用于救助考入二本及其以上院校的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每生一次性救助5000元。五年内共资助贫困生10000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列入民生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二)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包括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就业再就业、人力资源市场建设3个项目,总投资10.09亿元。基本目标:到2012年底,建成13个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使30%以上的城乡劳动者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再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实现五级联网、信息共享;就业服务机构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建立。
――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以宝鸡技术学院、宝鸡铁路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技术学院为基础,建成3所技师学院;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宝鸡技术学院等为主体,建设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以机械加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工、铁运乘务、现代农业等专业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年培养高级工2000名、预备技师300名、技师200名。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就业再就业,列入民生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三)公共卫生工程。包括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标准、计划生育、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补助、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食品药品监管、免费婚前检查7个项目,总投资5.94亿元。基本目标:到2012年,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逐年提升,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建设4个县级医院门诊、住院楼2万平方米;建设9个县级妇幼保健院门诊、住院楼1.54万平方米;建设170个乡镇卫生院6.51万平方米;建设1801个村卫生室,配置村卫生室设备,实行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对农村卫生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标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社区为单位,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慢性病管理率达到30%,预防接种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85%。
――计划生育。开展全市生育关怀活动,对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年满60周岁的老人实行定补,对放弃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合作医疗补助。五年内,建成标准化县级计生服务站12个,乡镇中心服务站50个、普通服务站90个。
――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补助。在省上确定的免费分娩试点县,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孕产妇实行免费住院分娩;对未列入试点的县区,继续施行困难家庭妇女分娩救助制度。
――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抓好10个县区中医医院建设。力争五年内县级中医医院均建成1-2个中医特色明显、治疗效果显著的县级中医医院重点专科。做好中医后续人才培养。
――食品药品监管。基本实现对全市涉及特殊药品生产、经营(含零售、连锁)、使用单位的实时动态监管和异常情况预警。加强药检机构检验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全覆盖。
――免费婚前检查(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开展项目)。在金台、渭滨两区开展免费婚前检查,并逐步扩大到全市。
(四)社会保障工程。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补助标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城乡医疗救助、社会化养老、提高优抚事业单位休养人员和住院病员床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救助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残疾人事业、救灾物资储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县区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补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慈善事业、城市公交财政补助、优抚对象生活补助20个项目,总投资50.18亿元。基本目标: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社会保障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保障全市城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五保供养标准逐年提高,确保五保对象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征地相关保障政策,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补助标准提高。积极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提高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市、县财政补助资金逐年增长,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国贫县财政配套增资由市财政承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改善办公设施,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城乡医疗救助。完善全市城乡医疗救助管理办法,提高救助标准。实现城乡医疗救助全覆盖。做好城乡医疗救助与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城乡医疗保险体系中的底线作用,切实帮助城乡贫困群众解决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社会化养老。五年内,建设58个社区养老中心、500个村级老年活动室、150个县区乡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个民营养老机构、13个市县老年大学,不断完善养老机构的各项条件,使其满足社会化养老的基本要求,使城乡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提高优抚事业单位休养人员和住院病员床位费。建立优抚事业单位休养病员经费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增加财政补助,提高供养标准,满足休养病员医疗和生活需要。
――救助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对九个县和陈仓区的救助管理站进行彻底改造,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救助管理网络体系,实现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有效救助。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2008年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的前期规划和准备工作,2009年完成建设任务,配套落实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内部设施并确保搬迁使用。
――救灾物资储备。通过加大救灾物资储备,达到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可保证救助灾民3万人,确保灾害发生后,灾民在24小时内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县区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补助(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实施项目)。落实财政补助资金,确保县区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实施项目)。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慈善事业(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实施项目)。对各类社会捐助资金实行统筹管理使用,对享受各项保障政策之后依旧困难的群体进行救助。
――城市公交财政补助(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实施项目)。对公交公司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给予财政补助,对65岁以上老人、中小学生等群体提供优惠乘车服务。
――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此项目为我市自行实施项目)。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保障优抚对象基本生活。
――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残疾人事业,列入民生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五)住房保障工程。包括灾民倒房恢复和重建、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农民安居工程3个项目,总投资5.97亿元。基本目标:确保居者有其屋,人人享有住房保障。
――灾民倒房恢复和重建。在中、省补助的基础上,提高灾民因灾倒房补助标准,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做好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列入民生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农村公路建设、村庄道路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工程5个项目,总投资62.01亿元。基本目标:到2012年,基本解决农村居民“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
――农村公路建设。三年内,实现100%乡镇通油路(水泥路)、100%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路网布局结构合理、有安全防护设施,路肩、绿化、排水设施完善。
――村庄道路建设。按照“三个优先”的原则(优先安排已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县和村庄建设规划的村,优先安排“千村百镇”建设整治活动的试点示范村,优先安排人口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加快农村村庄道路建设步伐,新建村庄道路200公里。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到2012年,全市户用沼气池累计总数达到14.02万户,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20%,受益农户达到全市农户总数的57%。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五年内,新修基本口粮田36万亩,完善提高30万亩,田间设施配套35万亩,使全市基本口粮田达到128万亩,实现退耕农户口粮基本自给。
――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列入民生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七)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信息入村工程、文化设施建设、体育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普及5个项目,总投资2.61亿元,基本目标:五年内,使我市群众性文化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文化设施建设。建设120个乡镇文化站、1592个村级文化室,启动实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五年内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城乡体育健身器材配送。五年内为全市80%的社区配送体育健身器材,使全市大多数群众能在距驻地2公里半径内,就近参加有器械的健身锻炼,在500个村实施农民健身工程。
――科学技术普及。组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科普惠农富民计划”、“社区科普设施建设”、“科技馆改扩建”四个科普项目,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信息入村工程,列入民生工程重点项目。
(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总投资2.97亿元。基本目标:实现全市城镇社区服务功能全覆盖,农村社区服务面达到50%以上。此工程列入民生工程重点项目。
四、重点实施项目
按照需要与可能相统一、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和省政府民生八大工程统一部署,市政府在省上确定的10个民生重点项目基础上,结合实际,又确定了我市群众最关注、要求最迫切的3个项目,一并作为重点,同步实施。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项目要求: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
实施计划:①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改善5个山区县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在全市建设1-2个综合性实训基地,在凤翔、渭滨、千阳、陈仓、金台建设5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开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扶持岐山、眉县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支持凤翔县、千阳县、陈仓区职教中心创建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做好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在全市建设25个示范专业(点)和6个精品专业(点);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②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贫困学生按照每人每年1500元标准进行资助。③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使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人人技能上岗,个个素质就业”。
2.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就业平台
项目要求:加快人力资源有形和无形市场建设,实现省、市、县、乡、社区五级联网,促进劳动力低成本有序就业。
实施计划:①加快市、县区市民中心建设步伐,力争2008年底前建成投用;加快乡镇、社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乡乡有市场、村村有平台。②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2010年实现省、市、县、乡、社区“一条主干传输,五级信息联网”。
3.加快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
项目要求:到2009年,将非从业城镇居民基本纳入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实施计划: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此项工作我市已于2007年7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框架和操作规范。今后几年的主要工作是:不断提高参保率,使全市32万非从业城镇居民基本实现全员参保;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使城镇居民“人人就医有保障”。
4.加快城镇廉租房制度建设,确保城镇低收入人群居者有其屋
项目要求:通过廉租房制度建设,实现城镇低收入家庭户户有房住的目标。
实施计划:①创新保障方式,实行实物配售,加大廉租房建设步伐,五年内建设4000套廉租住房,解决1.2万人的住房问题。②通过实行实物配租、租赁补贴、租金核减等方式,2008年底对全市符合保障条件、申请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2009年底将住房保障范围扩大到所有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使城镇低收入家庭户户有房可租、家家有房可住。
5.加快农民安居工程建设,确保农村困难家庭有房住
项目要求:在西部率先消除农村无房户、茅草房和地质灾害区危房,实现农村居民户户有住房的目标。
实施计划:在全市实施农民安居工程:①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由市发改委负责组织实施;②符合扶贫移民搬迁条件的,由市扶贫办负责组织实施;③其它部分由市民政局负责组织实施。使居住在茅草房、危房和地质灾害区、地方病高发区和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以及全市农村无房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6.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项目要求:实施整体推进,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实施计划:5年内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069处,分散供水工程35处,解决94.3万人的饮水问题,使全市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217万人,全市农村安全饮水人口比例由“十五”末的58%提高到78%,农村自来水入户率由63%提高到80%以上,供水水质达到国家农村饮水安全标准,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0%。
7.加快农村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实现五保对象生活有保障
项目要求:加大敬老院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集中供养率,使农村五保供养人口得到全面保障。
实施计划:建成13所县级中心敬老院、7所乡镇区域性敬老院,完成23所现有敬老院的改造任务,新增供养床位7400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
8.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
项目要求:全面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所有行政村广播室建设任务。乡镇有线电视通网率达到100%,行政村有线电视通网率达到80%以上。
实施计划:在麟游等6个山区县设立市广播电视转播台,实现市广播电视在全市农村的有效覆盖。大力推进有线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建设光缆线路800公里,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0万户,不断增加农村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丰富服务“三农”的节目内容,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
9.加快实施信息入村工程,实现信息服务广普化
项目要求:到2012年,互联网宽带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并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
实施计划:以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农村信息库。2010年前完成行政村互联网宽带接入,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到2012年,实现全市城乡信息网络的广泛覆盖,使广大城乡居民知晓天下事、连通大市场。
10.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区服务功能
项目要求:加快城乡社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实施计划:包括城市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3个方面。①城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五年内全面完成城镇社区“四室三站一场”建设,完成114个社区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建成13个街(镇)社区服务中心和12个县级社区服务中心;2008年完成市级社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任务,2012年前完成12个县级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②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民文体卫生、计划生育、警务司法、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培训等服务用房和村民广场建设,到2012年完成788个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建成3.3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7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设施配备和全科医生、护士培训,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建立起标识形象统一、结构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运行机制科学、群众广泛利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1.就业再就业
项目要求:全市城镇每年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实施计划:①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全民创业。扩大创业培训规模,建成1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3个县级孵化基地,带动3万人实现稳定就业。②开展就业援助。5年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6000个,使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困难群体人数达到1万人。③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培训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五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0万人(次),平均每年新增转移就业3万人。
12.残疾人事业
项目要求:预防和减少残疾发生率,改善和提升服务水平,力争三年内建成“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实施计划:以每年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为载体,实施白内障复明、聋哑康复等重点项目,建设1所市级培智学校,扩大陈仓区特教学校办学规模,鼓励民办力量投资建设2―3所特殊教育机构,到2010年建成13所市、县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1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项目要求:力争将全市农村应参保人口全部纳入制度覆盖范围。
实施计划:在麟游、太白两县全面推行的基础上,2008年扩大到凤县和西山地区及其它县区各1个乡镇,2012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领导责任。为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宝鸡市实施民生八大工程领导小组,市长戴征社为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郭社荣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主要负责安排部署、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全市民生八大工程实施工作,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财政局设立民生工程综合办公室,在市发改委设立民生工程项目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项目的规划协调和预算编制等日常工作。各县区及市级有关部门都要设立相应机构,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落实、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并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工作落实。
(二)实行项目管理。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必须实行项目管理。要按项目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实施。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等都要依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实行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制度,对违反项目管理有关规定,违规操作、挪用资金等问题,应视情节予以严肃处理。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注意收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文件技术资料,做好归档备查。
(三)强化资金管理。民生八大工程85%以上资金投入是中省和社会资金,落实中省和社会资金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市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衔接,争取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县区政府要加大对民生工程的资金投入力度,在预算中优先安排,重点保障,确保项目配套资金落到实处。同时,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参与投入,建立全社会参与民生工程的激励机制,弥补资金不足。对中省投入资金、市县配套资金和社会筹资,要严格按照“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的原则,切实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四)完善督查考核。各级政府要把民生工程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围,进行重点督查和考核。对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并建立严格的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市政府督办室和市民生办要加强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督办,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市监察局要加强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效能监察;市审计局要加强对民生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五)建立长效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立足实际,统筹规划,充分尊重民意,区别轻重缓急,制定详细的工程实施方案。在确定项目、范围、标准时,要注重城乡、区域之间的利益均衡,统筹民生八大工程与其它民生事业的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各级各部门在认真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同时,要积极谋划改善民生的新平台,着力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把民生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二○○八年四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