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陕政办发[2007]144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陕西省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一月九日
陕西省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生物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战略机遇和基础条件
我省生物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新世纪,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开辟了崭新的途径。生物科技革命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战略产业。我国政府紧紧抓住生物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力争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将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新兴主导产业。
我省具备发展生物产业的良好基础。陕西是生物资源大省之一,秦巴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蕴藏6000余种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基因库”,为陕西发展生物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陕西科技实力雄厚,生物科研人才济济。现设有生命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8所,生物科学研究所4所。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是国家生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4个,从事生物科研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近2万人,在生物芯片、抗体药物、干细胞、基因克隆、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生物技术装备等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全省现有各类生物企业800多家,特别是在生物制药、生物农业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生物产业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达到8%。
但是,我省生物产业发展仍存在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生物产业集聚度不高、生物种质资源底子不够清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不够等突出问题,这对我省生物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一五”时期是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把生物产业作为我省的战略产业加快发展,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生物产业发展机遇,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化、产业化、集群化为方向,以西安——杨凌生物产业基地为重要载体,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使我省生物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发展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产学研结合,企业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扩大生物产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陕南地区,形成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等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集群。
——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培育创建一批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形成2—3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生物龙头企业,3—5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名优产品。
——生物产业快速增长。生物产业年增长22%,到2010年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3%以上,生物产品出口额显著增加。
再经过10年努力,到2020年全省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依靠生物企业和科教力量,依托资源、技术优势,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五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八大工程,把优势生物资源转变为优势生物产业。
(一)生物医药。
重点在生物检测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1.生物检测试剂工程。
大力开发预防、诊断严重威胁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开展肝炎、结核病、肺炎和出血热等重大传染病疫苗的升级换代,推进生物芯片技术在传染病检测、疑难病临床检测、药物筛选、食品检测、环保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加强重大疑难病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专栏1 生物检测试剂
进一步完善陕西省新型疫苗和陕西省微检测系统两个工程研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1—2种重大疑难病治疗性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力争获得国家新药证书,积极推进宫颈癌免疫制剂、丙型肝炎疫苗及诊断试剂盒等新型疫苗的产业化;
加速生物芯片、金磁微粒生物检测系统的产业化进程,促进P450酶在药物筛选和临床个体化用药方面取得突破,开发3—4种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并实现产业化。
2.创新药物工程。
重点在治疗性抗体、多肽合成药物、不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急救药物等我省优势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我省药物制剂整体水平。
专栏2 创新药物
加强西安国际抗体(ICRDAC)、国家细胞、陕西省创新药物和陕西省脂质体等工程研究中心自主创新基础平台建设;
重点支持治疗肝癌碘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抗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导向肿瘤血管抑制剂、人血液代用品、乙肝病毒耙向制剂、透皮给药微针阵列药物芯片、外伤急救敷片、脂质体给药技术等一批创新药物的产业化;
积极开展鼠源抗体人源化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和规模化培养技术的攻关研究,解决我国治疗性抗体发展的技术瓶颈。
3.现代中药工程。
按照国家GAP(中药材种植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加强我省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制订和完善中间体、原料药和中药饮片标准体系,利用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超微粉碎、大孔树脂吸附、生物色谱等现代分离纯化技术,重点推进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原料药等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开展中药剂型的改造和二次创新,加快治疗心血管、肿瘤、肝炎、骨质疏松、血液病、肾病、胃消化等疾病的中成药开发,集中打造几个著名品牌和一批知名企业。
专栏3 现代中药
完善西部植物化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材GAP、陕西省生物分离介质、中药饮片、中药与天然药物等工程研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丹参、绞股蓝、山茱萸、黄姜、天麻、党参、西洋参、附子、猪苓、秦艽等我省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把陕南建成国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中间体、原料药、中药饮片生产示范基地;
加快人造虎骨粉、艽龙胶囊、复方肾康静脉注射液、复方皂矾丸、五脂软胶囊、安体欣祛斑调经胶囊等中药创新药物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开展秦龙苦素、染料木素、白藜芦醇脱氢二聚体、黄姜素、黄龙通络胶囊、红山胶囊、苦马豆素等新药的临床研究和产业化。
4.生物医学工程。
重点开发生物医学材料、人造皮肤、人工骨、心脏起搏器等器件及制备技术;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操作的社区和家用医疗器械;加大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扩大我省医疗器械的销售市场和出口创汇能力。
专栏4 生物医学
组建陕西省组织皮肤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提高人造皮肤的技术开发水平;
重点开发聚乳酸(PLA)、聚羟基烷酸(PHA)、类人胶原蛋白、钛合金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材料;提升和稳定心脏起搏器、聚焦透镜、前列腺激光治疗仪、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PCR仪等电子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生物农业。
围绕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等核心问题,依托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速一批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一批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5.生物育种工程。
农业良种:重点推进以优质高产小麦、专用玉米、杂交油菜等为特色的我省优势农作物良种的产业化;加强作物遗传改良、超级品种选育等农作物良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开展转基因和抗逆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着力开展动物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加强秦川牛、白绒山羊、八眉猪等我省地方特色畜牧优良品种资源保护,加速秦川牛、关中奶山羊等畜牧良种的选育提高和开发利用,提高扩繁率,增加市场占有率。
林业新品种:重点培育抗虫、高产、优质基因工程速生用材林和经济林新品种,尽快使其产业化;结合我省陕北和渭北地区干旱、盐碱、荒漠地生态修复和保护的需求,开展抗逆基因的挖掘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具有防风固沙、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新经济林木和压碱抬田的生态渔业技术;结合我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培育改良含油量高且速生的林木新品种。
专栏5 生物育种
组建农作物遗传改良与种子工程、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畜禽养殖与重大疾病防治等工程研究中心,提高农作物技术创新水平;
重点推广“西杂系列”杂交小麦、“武农”系列高筋专用小麦、“高科”系列玉米、“陕油”系列双低油菜、“秦白”系列大白菜和高产优质奶牛、肉牛、奶羊、肉羊等农牧新品种的应用;
推广应用5—10个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防护林、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材林等新品系,建立1—2个抗逆林木新品种规模化繁殖与产业化基地。
6.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工程。
以我省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基础,发展生产成本低、耗能小、无公害的绿色植物源农药新品种;加快多功能(固氮、促生长、防病害)细菌农药和新型寡糖生物农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开展无公害植物源杀菌、杀虫和抗病毒渔药以及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动物用新型生物药物以及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开发研究,培育绿色农用生物制品龙头企业。
专栏6 绿色农用生物制品
组建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与生物源农药创制工程研究中心,提高生物农药研发水平;
重点推广应用楝素杀虫剂、苦皮藤杀虫剂、雷公藤杀虫剂等新型高效无公害生物农药;
推广泰乐菌素、富万钾有机钾肥、高活性植物营养素HBF等生物饲料添加剂、高效复合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推广应用鸡球虫等畜禽新型疫苗;开发新型细菌农药3—5个,新型寡糖生物农药2—3个。
(三)生物能源。
以减少对化石能源需求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做强做大生物能源产业为目标,加强技术创新,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培育生物质能资源,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推广农村沼气和固体成型燃料,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生物能源工程。
燃料乙醇:加强抗旱、抗病、耐盐碱甜高粱、甘薯、黄姜等非粮能源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充分利用盐碱地、荒漠地和滩涂地等建立甜高粱、甘薯、黄姜等能源作物专用种植基地;重点发展以甜高粱和甘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突破以农作物秸秆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的原料预处理技术;支持采用高新技术对燃料乙醇生产用菌种和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攻克高污染技术难题,实现清洁生产。
生物柴油:对秦巴山区黄连木、麻风树、油桐、乌桕、文冠果等燃油植物进行原始植株改造,培育一批油脂含量高、速生、高产的燃油植物新品种,扩大人工种植规模,建立稳定的生物能源原料种植基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清洁生产并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物柴油生产新技术,重点发展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新工艺;充分利用棉籽油、餐饮业废弃油等各种生物质原料资源,生产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生物柴油。
生物质综合利用:重点研究应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农作物秸秆作为沼气发酵原料,弥补沼气发酵原料的不足,同时增加有机肥的来源;开发建设一批满足城市垃圾处理和农村养殖基地需求的大中型商品化沼气或沼气发电工程,以及满足广大农户需要的新型、高效小型户用沼气池;以秸秆、果树剪枝、木屑等农林业废弃物为原料,研制大中型高效生物质连续气化装置和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技术,彻底消除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推进新农村建设。
专栏7 生物能源
组建生物能源工程研究中心,提高生物能源技术开发水平;
在秦巴山区建立以黄连木、油桐、麻风树、乌桕、文冠果为主的生物柴油原料种植基地,在关中、陕南建设以甜高粱、甘薯、黄姜为主的生物乙醇原料种植基地;
重点推进安康30万吨生物乙醇、渭南10万吨生物乙醇、宝鸡5万吨生物乙醇、安康30万吨生物柴油和汉中10万吨生物柴油等重大项目建设;
在咸阳、渭南和延安三个市的苹果大县建设10个气化燃料和生物发电厂,年供气3300万立方或年发电4300万度,在周至、富平、乾县、凤翔,建设4个以固体成型燃料为动力的生物发电厂,总装机容量10—12万千瓦,在咸阳市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装机容量3万千瓦。
(四)生物制造。
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实现对传统化工产品的部分替代,推动碳氢化合物经济向碳水化合物经济转变,加快运用微生物制造技术和酶工程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8.生物制造工程。
重点推进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乙烯、糠醛等单体化学原料产业;支持以天然香料、松节油和脂松香等生物质为原料,研究开发绿色精细化学产品;扩大维生素、各种糖等生物质产品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结合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开发生产生物能源工程综合利用下游精细化工产品。以秦巴山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依托,加速菌种资源和极端微生物菌种的开发和利用;重点发掘构建新型酶制剂高产菌株、高产品质乳酸菌株、聚羟基脂肪酸酯优良菌株、高产氢气优良菌株等化学原料生产用优良菌株,实现部分菌株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木聚糖酶的制备技术水平、酶活水平和产量,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饲料、造纸、纺织等传统工业,降低工业的能耗和污染。
专栏8 生物制造
组建陕西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提高微生物菌种研发、储藏技术水平;
建设万吨级可完全降解生物塑料聚乳酸、百吨级可完全降解性生物高分子功能材料、千吨级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和糖工程系列产品等生物基材料项目;
以农作物秸秆和果树枝条为原料,在杨凌建设木塑复合新材料、软木混复新材料、无醛型生物人造板、秸秆免熏工业托盘及包装板等一批重大项目;
选育构建5株生产用优良菌株,建设酶制剂生产基地,加快酶在高耗能、高污染传统工业的推广应用,大幅度降低能耗水平;
加快微生物发酵技术在食品与饲料添加剂行业的推广应用。
(五)生物环保。
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荒漠化生态治理和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发生物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产业化步伐。重点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生物技术和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加快小型、高效、低费用的生物污水处理系统研究与推广,解决村镇污水处理问题。重点开展城市有机垃圾堆积发酵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提高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推广适应干旱、盐碱与荒漠地的植物新品种对生态退化区域的改良。运用超富集重金属的微生物技术,加大对重金属污染区域土壤的修复与改良。培育一批生物环保骨干企业。
(六)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加强我省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建立生物资源保护体系。重点开展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生物物种多样性调查,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性研究,建立我省生物物种种质资源库和菌种库,结合不同物种的特异性,建设6—10个生物物种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植物种质资源圃。建立生物资源的评价、鉴定、保护与利用技术体系,实现我省生物资源由数量型收集向质量型保护与利用转变。加强秦巴山区自然保护区特别是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建设,把秦巴山区建成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生物资源富集区。充分利用组培、基因和生物分离等现代生物技术以及驯养繁殖的科学试验,对优势特色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修复,促进我省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生物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成立省生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工交办、省药监局等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加强对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省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就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论证,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智力支撑。组建省生物产业行业协会,开展市场调查、信息交流、行业自律和咨询服务工作,积极推进生物产业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二)大力推进生物产业技术创新。
大力推进生物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生物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采取政府资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的原则,在基因工程、人造干细胞、分子育种、微生物等技术领域,组建和完善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强化科研开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生物产业投融资体系。
强化省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于生物技术领域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生物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从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的政府信用贷款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生物产业发展。选择一批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推进一批业绩良好的生物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多渠道吸引国内和境外资本对我省生物产业进行投资。
(四)建设高素质的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全省生物产业人才库,通过进修、出国培训、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帮助现有人才加速知识更新,提高综合能力。整合省内现有的生物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的教育资源,优化学科设置,扩大培训规模,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实施“陕西博士后科技创新项目资助计划”,争取增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点,扩大进站人员数量,提高科研水平。制定和完善生物技术人才引进方式和配套政策,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科技人才来陕创办生物企业,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设立陕西省生物科技创新奖,每年对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与奖励。
(五)落实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有关税收政策。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用税收杠杆鼓励生物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生物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等特点,积极落实国家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和制定我省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生物产业加快发展。
(六)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保障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转基因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限制,完善生物技术产品的市场准入办法,加强生物产品市场监管,为生物产业创建规范的行业发展环境。通过消费引导和公共财政政策,加强生物产品在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强生物产业重点区域内金融、物流、信息、担保等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生物企业向西安、杨凌等核心区聚集。每年选择5个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作为生物技术领域创新试点单位,在科研开发、专利授权、成果转化、企业重组、制度创新等方面给以重点扶持,为生物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