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苏政办发[2007]6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江苏省“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
基础测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公益性、先行性事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切实加强基础测绘建设,对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江苏省测绘条例》、《江苏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省政府2003年3号令)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省级基础测绘的现状和需求
(一)“十五”省级基础测绘取得的成绩。“十五”期间,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基础测绘得到较快发展。全省完成了新一代大地空间定位网建设工作,初步建成了数字化生产基地,全面开展了新一轮省级基础测绘数字化生产,完成了大部分地区1:1万基本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一是建立了地理空间定位基准体系。完成国家B级GPS控制点17个;省C级GPS控制点472个;各等级三角点9536个、水准点4771个。省C级GPS控制点精度优良,经省政府批准于2003年向全省发布。二是更新了基本比例尺地图。全面启动了省级基础测绘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字化成果的采集工作,到2005年底累计完成1:1万数字线划图(DLG)3600多幅、数字高程模型(DEM)3000多幅、数字正射影像图(DOM)3800多幅。完成覆盖全省1:25万全要素数字线划图(DLG)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各17幅。三是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数据。完成覆盖全省范围的分辨率10米SPOT卫星影像数据17景;分辨率2.5米和SPOT5(全色)卫星影像数据53景、分辨率10米SPOT5(多光谱)卫星影像数据49景。四是政区图和地图集编制成效显著。编制出版了1:70万、1:50万和1:30万的江苏省政区图。2004年采用最新基础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遥感影像数据,编制出版的《江苏省地图集》获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金奖。基础测绘成果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交通选线、水利工程、林业普查、土地整治、环境监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动态目标监控以及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测绘为我省各级政府管理决策、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以及提高人民生产生活质量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我省基础测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基础测绘工作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测绘基准建设滞后,全省基准控制网普遍存在点位分布不均匀、精度不均衡和复测不及时等问题,不能满足高精度、动态定位的需求;基础测绘数据现势性差,1:1万基础测绘更新周期过长,1:5000地形图和滩涂基础测绘没有覆盖,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础测绘经费投入不足,成果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十一五”时期省级基础测绘需求。“十一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都迫切需要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支撑。一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需求。基础测绘提供的基础地理信息,客观全面反映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等地表情况。各级政府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与社会经济等信息的整合,对经济、社会和政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的科学性。同时,结合各类专业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对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合理开发,使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有机结合。二是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需求。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构建全省统一的资源和环境动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科学的资源开发规划、环境调查分析、动态监测管理等,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沿江、沿海、沿湖、沿交通干线和城市地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由于缺乏最新基础地理信息支持,很多环境信息综合分析得不到有效开展。因此,要重点抓好长江、太湖、淮河流域的基础测绘工作,为长江、太湖、淮河的污染治理和自然湿地、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地理信息,为生态省建设做好测绘保障。我省海岸线长度900多公里,滩涂面积约占全国的1/5,但尚未对滩涂进行全面的基础测绘,影响了开发利用和规划。“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对沿海滩涂地区的基础测绘工作,填补滩涂地形测绘空白区,以满足沿海土地围垦和海上苏东建设的需求。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我省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一些地区的基础测绘工作滞后于基础设施建设,许多项目因缺乏现势性强的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导致前期规划、设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影响规划质量。“十一五”期间按照我省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基础测绘计划,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规划、立项、设计、选址、施工到运营管理等对基础测绘成果的需求。四是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城市要发展,规划须先行,规划离不开最新的基础测绘成果。基础测绘成果所反映的地形、地貌、交通、水系、资源分布等基础地理信息是城镇规划中空间和功能布局的依据。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要坚持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并重的原则,必须制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规划,而高质量的规划又必须具有较大比例尺的基础测绘成果。“十一五”期间,全省0.71万平方公里城市规划调整迫切需要1:5000基本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五是社会信息化的需求。基础测绘所建立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江苏”的核心平台,为各专业领域的信息系统提供了支撑。通过这一平台为全面了解江苏自然、人文信息提供理想的、可视化的工具,为公众信息查询及各专业领域提供高效、快捷的地理信息服务,增强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电子政务广泛应用。六是人民生活的需求。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对地理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人们在交通、旅游、就医等方面越来越离不开地图的指引。地图制作的基础是现势性的基础测绘资料,繁荣地图市场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离不开基础测绘的保障。
二、“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完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构建数字江苏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建立基础测绘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两个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基础测绘保障服务。
(二)发展目标。
建立和完善全省新一代测绘基准体系,向社会提供高精度、全覆盖、三维、动态、多功能测绘基准。建立与更新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数据库和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完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内容。完成重点发展区域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建成重点城市1∶5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据库,按照3年更新周期要求做好数据库的维护更新,从根本上改善基础测绘滞后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局面。
(三)主要任务。
1.建立省现代大地空间定位系统。一是完善C级GPS空间定位网。在国家A、B级GPS网和国家区域性C级网的基础上完善我省C级GPS网,加密全省C级GPS网点270点, 修建C级GPS点观测墩。结合现有的三等水准成果,有选择性地开展C级点的高程连测。二是等级水准测量的加密与复测。适应1:1万基础测绘、区域性地面沉降监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密国家水准控制网。复测二等水准1500公里,加密三等水准5000公里。三是进一步精化大地水准面。在原有似大地水准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已有的地面重力资料、数字地面模型数据、最新地球重力场模型以及C级GPS网观测数据、经过水准联测的GPS点高程数据等资料,运用似大地水准面的严密理论和最新计算方法,确定江苏省新一代优于5厘米的似大地水准面成果。
2.建立全省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一是开展基础航空摄影,建立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库。根据基础测绘的更新计划,组织完成覆盖全省的基础测绘航空摄影。完成历年航空摄影像片的扫描入库,建立我省不同时期的航空影像数据库。二是获取卫星遥感影像,建立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订购3.5万平方公里地面分辨率优于1米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发挥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时间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建立覆盖我省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满足沿江及三大都市圈土地动态监测、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交通能源、园林绿化、防灾减灾的需求。
3.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与整合。根据省级基础测绘更新周期,我省一般地区更新周期为5年,涉及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合1∶1万地形图2690幅,每年需完成538幅;经济发达地区更新周期为3年,涉及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合1∶1万地形图1350幅,每年需完成450幅。每年共需完成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988幅。“十一五”期间共需完成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4940幅。一是建立全省1∶1万数字高程模型。在完成等级水准测量加密与复测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的地面高程资料,按5米格网精度要求建立全省1∶1万数字高程模型,满足各方面对数字高程模型的需要。二是更新全省1∶1万数字正射影像图。完成新一轮数字正射影像图全面更新,发挥其精度高、信息丰富、真实直观易读等特点,服务于防灾减灾、公共设施建设等,同时为1∶1万地形图的修测更新提供信息。三是更新全省1∶1万数字线划地图。在“十一五”初期完成第一轮数字线划地图入库后,按更新计划对第一轮数字线划地图进行全面更新。
4.重点发展区域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一是淮河流域基础测绘数据的采集和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建设淮河流域高精度基础测绘数据库,支持淮河三维地形立体显示满足淮河流域水污染监测、水患防治以及抗洪救灾辅助决策的需要。通过高精度高程测量,建设该地区2.5m×2.5m格网间距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按1∶2000比例尺精度要求建设高分辨率地理信息数据库。二是重点城市1∶5000比例尺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到2009年完成省辖市0.71万平方公里1∶5000比例尺地形数据采集与建库,满足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环境监测、市政交通、电力电信、管道敷设等对基础测绘数据和导航电子地图的需要。三是沿海滩涂区1∶1万比例尺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组织实施海洋滩涂l∶1万比例尺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改变我省沿海滩涂长期以来无1∶1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状况,为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和发展沿海经济服务。
5.建立全省基础地理信息发布系统。一是建设档案数据库。制订地理信息数据成果整理归档技术规定。对省测绘资料档案馆现有地图档案资料进行整理、著录、组卷、修复。完成馆藏纸质地图的扫描数字化,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历史档案数据库,实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步管理。二是建设信息发布交换系统。建立以江苏测绘网站为载体的全省测绘信息发布窗口,建成集测绘资料及产品目录采集、测绘综合信息采编、网站维护管理、测绘信息发布审批管理、测绘资料档案管理、测绘成果提供审批管理等为一体的省基础测绘信息发布交换系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础测绘政策法规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基础测绘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基础测绘投入、基础测绘工程监理、基础测绘成果管理、基础测绘成果共享、基础测绘产品质量与价格、基础地理信息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大基础测绘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测绘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基础测绘执法监督体系。
(二)强化基础测绘组织管理。按照“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要求,科学编制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落实项目经费,统筹实施,协调推进。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管,统筹省级基础测绘和市县级基础测绘的协调发展,建立协同更新、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开发利用水平。
(三)加强基础测绘技术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测绘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握测绘科技创新重点,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发展测绘高新技术,注重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测绘科技创新质量。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适应信息化对基础测绘的需求。
(四)确保基础测绘经费投入。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依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稳定的基础测绘投入机制。测绘、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和监督,制定基础测绘更新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好财政预算和审核,确保基础测绘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五)加强基础测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职责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基础测绘组织体系。实施人才强测战略,大力加强测绘人才培养,强化岗位技术与技能培训,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建设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过硬、保障有力的基础测绘队伍。
(六)加强基础测绘质量监督。基础测绘为政府管理、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科研教育等领域服务,基础测绘成果质量直接影响其服务成效。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础测绘队伍资质的审查,严把基础测绘准入关,保证基础测绘队伍的素质。要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度和质量检验监督制度,确保基础测绘产品符合规范要求。
附件:“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项目实施进度表
发布文号: 苏政办发[2007]6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江苏省“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
基础测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公益性、先行性事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切实加强基础测绘建设,对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江苏省测绘条例》、《江苏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省政府2003年3号令)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省级基础测绘的现状和需求
(一)“十五”省级基础测绘取得的成绩。“十五”期间,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基础测绘得到较快发展。全省完成了新一代大地空间定位网建设工作,初步建成了数字化生产基地,全面开展了新一轮省级基础测绘数字化生产,完成了大部分地区1:1万基本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一是建立了地理空间定位基准体系。完成国家B级GPS控制点17个;省C级GPS控制点472个;各等级三角点9536个、水准点4771个。省C级GPS控制点精度优良,经省政府批准于2003年向全省发布。二是更新了基本比例尺地图。全面启动了省级基础测绘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字化成果的采集工作,到2005年底累计完成1:1万数字线划图(DLG)3600多幅、数字高程模型(DEM)3000多幅、数字正射影像图(DOM)3800多幅。完成覆盖全省1:25万全要素数字线划图(DLG)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各17幅。三是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数据。完成覆盖全省范围的分辨率10米SPOT卫星影像数据17景;分辨率2.5米和SPOT5(全色)卫星影像数据53景、分辨率10米SPOT5(多光谱)卫星影像数据49景。四是政区图和地图集编制成效显著。编制出版了1:70万、1:50万和1:30万的江苏省政区图。2004年采用最新基础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遥感影像数据,编制出版的《江苏省地图集》获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金奖。基础测绘成果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交通选线、水利工程、林业普查、土地整治、环境监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动态目标监控以及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测绘为我省各级政府管理决策、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以及提高人民生产生活质量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我省基础测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基础测绘工作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测绘基准建设滞后,全省基准控制网普遍存在点位分布不均匀、精度不均衡和复测不及时等问题,不能满足高精度、动态定位的需求;基础测绘数据现势性差,1:1万基础测绘更新周期过长,1:5000地形图和滩涂基础测绘没有覆盖,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础测绘经费投入不足,成果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十一五”时期省级基础测绘需求。“十一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都迫切需要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支撑。一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需求。基础测绘提供的基础地理信息,客观全面反映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等地表情况。各级政府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与社会经济等信息的整合,对经济、社会和政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的科学性。同时,结合各类专业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对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合理开发,使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有机结合。二是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需求。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构建全省统一的资源和环境动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科学的资源开发规划、环境调查分析、动态监测管理等,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沿江、沿海、沿湖、沿交通干线和城市地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由于缺乏最新基础地理信息支持,很多环境信息综合分析得不到有效开展。因此,要重点抓好长江、太湖、淮河流域的基础测绘工作,为长江、太湖、淮河的污染治理和自然湿地、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地理信息,为生态省建设做好测绘保障。我省海岸线长度900多公里,滩涂面积约占全国的1/5,但尚未对滩涂进行全面的基础测绘,影响了开发利用和规划。“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对沿海滩涂地区的基础测绘工作,填补滩涂地形测绘空白区,以满足沿海土地围垦和海上苏东建设的需求。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我省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一些地区的基础测绘工作滞后于基础设施建设,许多项目因缺乏现势性强的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导致前期规划、设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影响规划质量。“十一五”期间按照我省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基础测绘计划,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规划、立项、设计、选址、施工到运营管理等对基础测绘成果的需求。四是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城市要发展,规划须先行,规划离不开最新的基础测绘成果。基础测绘成果所反映的地形、地貌、交通、水系、资源分布等基础地理信息是城镇规划中空间和功能布局的依据。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要坚持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并重的原则,必须制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规划,而高质量的规划又必须具有较大比例尺的基础测绘成果。“十一五”期间,全省0.71万平方公里城市规划调整迫切需要1:5000基本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五是社会信息化的需求。基础测绘所建立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江苏”的核心平台,为各专业领域的信息系统提供了支撑。通过这一平台为全面了解江苏自然、人文信息提供理想的、可视化的工具,为公众信息查询及各专业领域提供高效、快捷的地理信息服务,增强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电子政务广泛应用。六是人民生活的需求。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对地理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人们在交通、旅游、就医等方面越来越离不开地图的指引。地图制作的基础是现势性的基础测绘资料,繁荣地图市场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离不开基础测绘的保障。
二、“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完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构建数字江苏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建立基础测绘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两个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基础测绘保障服务。
(二)发展目标。
建立和完善全省新一代测绘基准体系,向社会提供高精度、全覆盖、三维、动态、多功能测绘基准。建立与更新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数据库和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完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内容。完成重点发展区域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建成重点城市1∶5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据库,按照3年更新周期要求做好数据库的维护更新,从根本上改善基础测绘滞后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局面。
(三)主要任务。
1.建立省现代大地空间定位系统。一是完善C级GPS空间定位网。在国家A、B级GPS网和国家区域性C级网的基础上完善我省C级GPS网,加密全省C级GPS网点270点, 修建C级GPS点观测墩。结合现有的三等水准成果,有选择性地开展C级点的高程连测。二是等级水准测量的加密与复测。适应1:1万基础测绘、区域性地面沉降监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密国家水准控制网。复测二等水准1500公里,加密三等水准5000公里。三是进一步精化大地水准面。在原有似大地水准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已有的地面重力资料、数字地面模型数据、最新地球重力场模型以及C级GPS网观测数据、经过水准联测的GPS点高程数据等资料,运用似大地水准面的严密理论和最新计算方法,确定江苏省新一代优于5厘米的似大地水准面成果。
2.建立全省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一是开展基础航空摄影,建立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库。根据基础测绘的更新计划,组织完成覆盖全省的基础测绘航空摄影。完成历年航空摄影像片的扫描入库,建立我省不同时期的航空影像数据库。二是获取卫星遥感影像,建立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订购3.5万平方公里地面分辨率优于1米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发挥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时间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建立覆盖我省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满足沿江及三大都市圈土地动态监测、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交通能源、园林绿化、防灾减灾的需求。
3.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与整合。根据省级基础测绘更新周期,我省一般地区更新周期为5年,涉及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合1∶1万地形图2690幅,每年需完成538幅;经济发达地区更新周期为3年,涉及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合1∶1万地形图1350幅,每年需完成450幅。每年共需完成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988幅。“十一五”期间共需完成1∶1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4940幅。一是建立全省1∶1万数字高程模型。在完成等级水准测量加密与复测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的地面高程资料,按5米格网精度要求建立全省1∶1万数字高程模型,满足各方面对数字高程模型的需要。二是更新全省1∶1万数字正射影像图。完成新一轮数字正射影像图全面更新,发挥其精度高、信息丰富、真实直观易读等特点,服务于防灾减灾、公共设施建设等,同时为1∶1万地形图的修测更新提供信息。三是更新全省1∶1万数字线划地图。在“十一五”初期完成第一轮数字线划地图入库后,按更新计划对第一轮数字线划地图进行全面更新。
4.重点发展区域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一是淮河流域基础测绘数据的采集和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建设淮河流域高精度基础测绘数据库,支持淮河三维地形立体显示满足淮河流域水污染监测、水患防治以及抗洪救灾辅助决策的需要。通过高精度高程测量,建设该地区2.5m×2.5m格网间距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按1∶2000比例尺精度要求建设高分辨率地理信息数据库。二是重点城市1∶5000比例尺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到2009年完成省辖市0.71万平方公里1∶5000比例尺地形数据采集与建库,满足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环境监测、市政交通、电力电信、管道敷设等对基础测绘数据和导航电子地图的需要。三是沿海滩涂区1∶1万比例尺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组织实施海洋滩涂l∶1万比例尺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改变我省沿海滩涂长期以来无1∶1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状况,为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和发展沿海经济服务。
5.建立全省基础地理信息发布系统。一是建设档案数据库。制订地理信息数据成果整理归档技术规定。对省测绘资料档案馆现有地图档案资料进行整理、著录、组卷、修复。完成馆藏纸质地图的扫描数字化,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历史档案数据库,实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步管理。二是建设信息发布交换系统。建立以江苏测绘网站为载体的全省测绘信息发布窗口,建成集测绘资料及产品目录采集、测绘综合信息采编、网站维护管理、测绘信息发布审批管理、测绘资料档案管理、测绘成果提供审批管理等为一体的省基础测绘信息发布交换系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础测绘政策法规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基础测绘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基础测绘投入、基础测绘工程监理、基础测绘成果管理、基础测绘成果共享、基础测绘产品质量与价格、基础地理信息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大基础测绘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测绘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基础测绘执法监督体系。
(二)强化基础测绘组织管理。按照“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要求,科学编制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落实项目经费,统筹实施,协调推进。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管,统筹省级基础测绘和市县级基础测绘的协调发展,建立协同更新、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开发利用水平。
(三)加强基础测绘技术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测绘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握测绘科技创新重点,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发展测绘高新技术,注重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测绘科技创新质量。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适应信息化对基础测绘的需求。
(四)确保基础测绘经费投入。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依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稳定的基础测绘投入机制。测绘、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和监督,制定基础测绘更新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好财政预算和审核,确保基础测绘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五)加强基础测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职责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基础测绘组织体系。实施人才强测战略,大力加强测绘人才培养,强化岗位技术与技能培训,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建设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过硬、保障有力的基础测绘队伍。
(六)加强基础测绘质量监督。基础测绘为政府管理、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科研教育等领域服务,基础测绘成果质量直接影响其服务成效。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础测绘队伍资质的审查,严把基础测绘准入关,保证基础测绘队伍的素质。要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度和质量检验监督制度,确保基础测绘产品符合规范要求。
附件:“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项目实施进度表
序号 | 项 目 名 称 | 实施进度 |
一 | 建立省现代大地空间定位系统 | |
1 | C级GPS点标石选埋(观测墩) | 2006年完成 |
2 | C级GPS点标石选埋(普通标石) | 2006年完成 |
3 | C级GPS网观测 | 2007年完成 |
4 | C级GPS网平差计算 | 2007年完成 |
5 | 水准标石选埋(基本标石) | 2008年完成 |
6 | 水准标石选埋(普通标石) | 2008年完成 |
7 | 二等水准复测 | 2010年完成 |
8 | 三等水准测量 | 2009年完成 |
9 | 大地水准面精化数据处理 | 2008年完成 |
二 | 建立省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 | |
10 | 基础测绘航空摄影 | 2010年完成 |
11 | 卫星遥感影像数据 | 2010年完成 |
12 | 航空(卫星)影像数据建库 | 2010年完成 |
三 | 1:1万数据的更新、整合与完善 | |
13 | 1:1万像片连测 | 2009年完成 |
14 | 1:1万像片调绘 | 2010年完成 |
15 | 1:1万碎部高程测量 | 2010年完成 |
16 | 1:1万数字线划地图 | 2010年完成 |
17 | 1:1万数字高程模型 | 2010年完成 |
18 | 1:1万数字正射影像图 | 2010年完成 |
19 | 1:1万数字线划图建库 | 2010年完成 |
20 | 1:1万数字高程模型建库 | 2010年完成 |
21 | 1:1万数字正射影像建库 | 2010年完成 |
四 | 重点发展区域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 | |
22 | 淮河流域高分辨率基础测绘数据的采集和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 | 2009年完成 |
23 | 重点城市1:5000像片连测 | 2009年完成 |
24 | 重点城市1: 5000像片调绘 | 2009年完成 |
25 | 重点城市1: 5000碎部点高程测量 | 2009年完成 |
26 | 重点城市1: 5000数字线划地图及入库 | 2009年完成 |
27 | 重点城市1: 5000数字高程模型及入库 | 2009年完成 |
28 | 重点城市1: 5000数字正射影像图及入库 | 2009年完成 |
29 | 沿海滩涂1:1万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 | 2009年完成 |
五 | 建立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发布系统 | |
30 | 档案数据库的建设 | 2008年完成 |
31 | 省级基础测绘信息网上发布交换系统建设 | 2010年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