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各有关单位:
现将《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十一五”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
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十一五”专项规划
前 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发挥信息化在城市创新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国家和本市关于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的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规划主要涉及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信息通信网络演进、功能型服务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在分析本市信息基础设施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期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专项和保障措施,对本市“十一五”期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
一、 “十五”回顾与发展趋势
(一)“十五”主要成就与经验
“十五”期间,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港主体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推进,全面完成各项预期发展目标,基本形成了适应国际大都市发展需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领域信息通信的应用需求,圆满完成了APEC、F1等重大活动、赛事的通信保障工作;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大幅度增长,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和国内通信枢纽地位,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集约化建设模式经过五年的探索、总结和创新,推进了本市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科学管理的机制,推动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上海建设成为亚太信息通信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显著提升。
信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基本解决了信息传输瓶颈问题。本地信息网络覆盖基本实现了从600到6340平方公里的拓展,形成了广泛覆盖、高速互联的主干网络,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宽带ATM城域主干网和有线电视城域双向网,接入网络规模日益壮大,城域宽带网络已覆盖市区大部分的大楼和小区;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和郊区新建高档住宅已实现五类线普遍接入,部分中高档商务楼、星级宾馆和重要公共场所已实现宽带无线网络覆盖。信息通信管线、无线通信基站、信息通信局房、室内无线通信覆盖集约化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建成主要通信局房约250多座,无线通信基站5000多处,卫星站点900多处。
亚太地区重要信息通信枢纽功能初步显现。作为亚太国际通信海光缆重要登陆点以及国内三大国际通信出入口局之一,上海拥有六个系统九条海光缆,通信容量达到260G,占全国总量的70%;互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达到30G,占全国的22%以上;长途通信光缆长度从2000年的1400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5141公里。
功能型设施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国内最大的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运算能力从“十五”期初的3840亿次/秒提高到期末的11万亿次/秒;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已通过项目验收,高性能计算在气象、基因和药物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实现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双跨越。信息通信网络交换能力大幅增强,上海本地网络交换中心实现了与各信息网络间的高速互联,全年总交换流量从2000年40千兆字节增至2005年1300太比特字节,日最高交换流量突破5太比特字节,总交换路由信息达26个B类IP地址,总交换互联带宽达4.9G以上。规划和开始建设800M数字集群应急救援政务公网和上海地面无线测控网;无线监测等功能型基础平台能级不断提升。
2.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实现按需提供。
信息通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固定、移动、有线电视、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实现按需接入,各项功能指标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部分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各类终端普及率跃居国际先进行列(见图1—1)。截至“十五”期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996.7万,主线普及率达56.1%;移动电话用户达1444.2万,普及率达81.2%;有线电视用户达427.3万,接入率达67%;数据业务迅速增长,互联网用户数达803万,普及率达45.2%,家庭宽带接入用户数达222.66万,家庭宽带接入率达35.1%;市民可享受网上浏览、网络话音、电子邮件、网上交易、网络视频点播、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信息通信服务。
3.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编制趋向全面。
结合新建区域、开发区建设、重点项目和旧区改造计划,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适应多家运营商同城竞争市场格局的要求,规划形式趋向多样化。截至200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临港新城、紫竹科学园区、杨浦知识创新区、F1上海国际赛车场等30多个新城镇和工业园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规划覆盖面积达73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1%,规划覆盖人口近400万。除了区域性的专业规划编制外,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管理和推进思路日益渗透到诸如中船及浦钢动迁基地、市重大工程动迁配套商品房、崇明越江工程设计等工程建设的规划中,逐步嵌入全市规划大流程。
4.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模式初见成效。
坚持适度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注重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经过五年探索,信息通信管线集约化建设模式已得到成功验证,并逐渐推广至无线通信基站、通信局房等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信息基础设施“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良好机制,形成了多家运营商同城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基本建成覆盖中心城区的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网络,累计敷设长度达1621沟公里,建成并运行国内首个由5家运营商共用的集约化通信局房(临港新城通信中心),形成了“临港模式”;完成铁路南站等近50万平方米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合路建设,提高了城市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减少了重复投资,改善了城市景观,为各家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公平的接入条件。
(二) 主要问题
上海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和瓶颈:
——区域发展不平衡,存在城乡数字差距
同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信息网络更新和改造特别是宽带网络建设、有线双向改造还存在空白点,服务种类相对单一,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对数据增值业务、数字电视等新业务的需求。
——信息网络综合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电信业务收入增长水平远低于用户数和业务量的增长,实物规模大而经济规模小,业务缺乏创新、服务附加值不高、用户深层次需求开发不足。
——城市资源不足制约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受到选址困难、空间使用受限、站址资源有效性等诸多问题的制约,而且与景观设置、建筑环境、电磁辐射等条件相关;无线电频率资源(特别是热点频率)有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手段
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管理缺乏技术手段,对全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缺乏规范。针对指挥调度、应急保障等城市管理的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不足。
(三) “十一五”趋势判断
未来五年,信息通信网络和业务将出现重大战略性转型,融合将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主旋律。上海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奥会、世博会等国际重大活动的举办为上海信息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1.信息通信业务向宽带化、IP化和无线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通信业务从话音为主向数据为主转移,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分组交换技术特别是无连接IP技术;主干网络趋向大容量、高带宽,窄带接入逐渐演变为各种方式的宽带接入。在未来5到10年间,具有更高速率、频谱效率和智能的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将开始应用,从而有效解决信息通信网络的带宽和接入瓶颈。
2.信息网络正朝下一代网络全面演进,三网融合将成为主旋律。
移动通信向以3G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有线电视向全数字化演进;固定电话交换网将从传统的电路交换向基于分组的软交换网演进,数据网向基于IPV6协议的网络发展。通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基本技术差别正趋消失,三网正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的网络上实现互通和业务的融合。
3.上海城市和经济发展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服务能力和安全性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上海城市建设将实现从城区向郊区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调整要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有序地向郊区转移。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打造对上海的亚太信息通信枢纽功能和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需求。特奥会、世博会等国际重大活动的召开,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 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目标和科教兴市发展战略,把握信息通信技术与应用需求的发展趋势,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抓住机遇,坚持集约化建设方向,规范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加强郊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利用率、综合服务能级和应用服务水平,缩小城乡数字差距,满足上海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二)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在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指导下,强化政府在整体规划、应用推进、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统筹协调政府、企业和公众相互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沟通合作,解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和发展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信息化持续发展局面。
普遍服务,均衡发展。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建设广大市民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化解市民普遍服务需求和运营商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促进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信息通信能力的均衡和谐发展。
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强化信息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集约建设,促进存量与增量资源的互通共享,加强城市有限的地下地面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推动集约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
注重实际,适度超前。切实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适度超前采用新技术,通过试点加以规范,促进业务创新和应用。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需要和城市信息化快速发展需求,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信息基础设施“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到“十一五”期末,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新一轮发展中的合理布局和同步建设,城乡数字差距明显缩小;形成无所不在、高速互联、业务融合的新型信息通信服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和可靠性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水平,基本建成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枢纽,满足世博会信息通信服务需求。
(二)具体目标
——普遍接入能力显著增强。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建设总量累计超过4000沟公里;新增集约化公共通信局房2.5万平方米左右;基本建成城域无线宽带网;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8%,家庭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40万户,具备为普通宽带用户提供8M下行带宽,为高端用户提供20M下行带宽的接入能力;中心城区数字电视普及率超过95%。
——业务融合能力显著增强。完成本市固定电话网的全面升级改造,实现3G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完成各类城域网优化改造。各大运营网络具备提供话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的能力,信息通信多元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国际通信能力显著增强。国际信息通信容量明显增加,在上海登陆的国际海光缆通信容量继续保持在全国70%以上,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超过90Gbps。国际通信话务转接、数据交换及安全管理等服务能力和可靠性显著提升,国际互联网访问速度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功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通信网络及互联网络交换能力显著增强;用户访问上海地区互联网络的速度和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超级计算中心运算能力达到百万亿次/秒,国家网格南方主节点全面建成,基本满足上海及周边地区科学计算、大型工程与工业应用、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需求。建成覆盖全市的多频段、多技术体制的无线应用平台,满足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公众便捷使用网络的需求。
——行业管理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能力、电信网络监管能力、无线电管理能力、网络资源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加强频率资源的管理和调节,电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强化网间互联的监管手段,实现各类信息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健全完善法规标准体系,促进信息通信市场的有序发展。
四、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按照上海“1966”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调整和完善区域信息基础设施规划,重点加强郊区新城镇和开发区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在全市范围内的合理布局。
1.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编制。
落实上海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制定以信息通信管线、通信局房布局选址以及公共建筑信息通信设施为重点的全市信息基础设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6—2020年);配合城市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进程,加快推进区域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的编制;加强规划的管理与落实,城镇规划覆盖率达90%以上。
2.继续推进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建设。
根据本市信息通信管线总体规划,在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管网的同时,结合城市道路网、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等设施的建设,将城域骨干管网从市区向各郊区辐射;每年新建约500沟公里的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建成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的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网络。
3.优化信息通信局站设置。
有效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推进集约化公共信息通信局房建设,每年新增约5000平方米,促进网络全覆盖。推进无线通信基站集约化建设和重点区域的景观化改造,以市重大工程和新建公共建筑为重点,推进室内分布系统的合路建设,共享重要场所、公共建筑内的空间资源,降低室外公用无线通信基站的增长率。
4.推动郊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以临港、松江、嘉定等新城为重点的郊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快实施农村行政村“宽带通”工程,实现100%行政村的宽带互联网的可接入,建设示范性数字化镇和数字化村;在发展郊区公众移动通信网的同时,积极在新城镇、中心村建设低价高效的无线宽带网,促进郊区农村无线应用的发展,为率先实现农村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5.推进重点区域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以物流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基地、国家级和市级工业园区为重点配套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结合上海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推进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等物流基地和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服务业集聚区、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继续推进国际汽车城、精品钢铁基地等产业基地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配合传统工业集中地区的改造、调整和转型,推动相关国家级、市级工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的配套工作。
(二)推动信息通信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
推进对下一代网络的研究、建设和应用,推动网络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各类业务在不同网络间的互通和融合。
1.优化信息通信网络,逐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平滑过渡。
继续开展二代移动通信网的扩容和优化,促进二代移动通信网的进一步利用。根据国家战略推进多种制式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成3G移动通信网络。采用安全、稳定、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逐步完成固定电话网向软交换网络演进;实施各类城域网优化改造工作,满足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要求,提高话音、视频、数据等多业务综合承载能力。
2.提升网络的宽带接入能力。
积极发展基于通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的各类宽带接入。推进光纤到商业楼宇、住宅小区的建设,实现重点发展区域的高带宽接入,满足重点商务区、医疗教育科研等机构的高带宽接入需求。扩大光纤到户的试验范围,积累相关经验,逐步推进光纤到户。基本实现新市镇主要公共场所、新城和中心城区的无线宽带覆盖。
3.推进有线电视双向改造,促进数字电视发展。
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促进数字电视发展,在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基础上,开展中心城区240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并逐步向郊区扩展。根据国家发展要求适时推动基于直播卫星、地面传输、互联网等多种传播技术的数字电视有序发展,完善数字电视播出平台。
4.促进话音、视频、数据业务的融合。
在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基础上,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新业务的开发和创新,加快3G等新技术带来的新业务的拓展和成熟。逐步推广多业务接入终端和家庭网关,以IPTV、远程监控、智能遥控等技术拓展面向现代家庭的各类应用,打造“数字家庭”,使话音、视频、数据等各类网络业务在不同网络间互通和融合。
5.积极适时应用信息网络新技术。
积极引导运营商和有资质的企业开展IPv6、软交换、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智能传感网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基于新技术的信息网络的试验、试商用和商用平台的建设;在部分地区开展商用试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和建设,适度超前推进信息网络新技术的应用。
(三)建设和完善功能型服务设施
加快与城市信息化相关的网络交换中心、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服务设施的升级和完善,推动建设各类无线应用平台,提升服务能级。
1.升级扩容网络交换与数据中心等功能型服务设施。
高标准建设和完善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电信网络交换中心等功能型基础设施,增强信息通信网络核心交换能力。完成上海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升级扩容,提高互联网本地交换能力。扩大互联网络数据中心规模和服务能力,满足互联网内容、数据容灾备份等快速增长的需求。鼓励运营商通过增加带宽和优化数据流向等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访问速度,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服务能力。
2.完善超级计算应用平台。
实施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计算应用平台扩建工程,运算能力达到百万亿次/秒;深化超级计算在气象、基因、药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国家网格南方主节点建设,整合本市高性能计算资源,联合外省市相关单位,完善提供普遍服务的安全、高带宽的网络环境,共同构建超级计算网格。
3.建设多频段、多技术体制、平战结合的无线应用平台。
完善iDEN数字集群共网,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公众通信调度平台;新建覆盖上海行政区域和洋山深水港区TETRA数字集群应急救援政务共网,满足公安、司法、民防、卫生等部门的监控、防汛、医疗急救等通信需求。推进建设城域无线宽带网络,满足城市管理、应急保障、定位测控、生产调度和公众服务等方面的无线应用需求。建成地面无线测控网,利用定位监测技术,满足社会应用需求。
(四)增强亚太地区重要信息通信枢纽功能
建设和完善枢纽型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枢纽功能。
1.扩展国际信息通信容量。
按照国家国际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布局,争取新的国际通信海底光缆落户上海,不断扩展海光缆系统容量和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国际通信海光缆容量扩容120Gbps,新建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保持在上海登陆的国际海光缆通信容量占全国70%以上规模;扩大互联网国际、国内出入口带宽,国际出口带宽增加两倍以上。
2.提升国际信息通信服务能力。
以崇明和南汇海底光缆登陆站为依托,推动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海光缆传输中心,完善对网络的综合监控和管理功能,增强国际通信数据交换和管理服务能力,使上海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通信汇接、转接、线(电)路调度中心。
(五)保障世博会信息通信服务
按照国家和国际展览局对上海世博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完成世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世博会信息通信网络平台建设,并充分考虑后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世博会建设期、会展期和会展后在信息通信及其服务方面的需求。
1.完成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根据世博园区整体规划,统一推进世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世博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使用需求,制定场馆设施智能化标准和建设规范,完成世博园区内及周边区域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公共信息通信局房和无线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2.建设园区综合信息通信网络平台。
建成覆盖世博园区的大容量、高带宽、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合多业务发展需求的数据通信、语音通信、有线电视、集群通信等信息通信网络平台和多种类型的有线、无线宽带接入网络,满足世博会运营管理、呼叫中心等系统对网络资源的需求,满足组织者、参展者、游客、媒体业者等各类人员的通话、上网等通信需求及指挥调度等专项需求,并建立相应的运维服务和应急保障体系,确保世博会建设和运营期间信息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管理服务体系
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的能力。以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编制为抓手,以信息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区两级管理部门的作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相关部门和企业合力作用,协调推进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加强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努力构建分工合理、责权明确、程序规范、共建共享、队伍精干的全市信息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加强对电信行业运营的监管,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有序竞争环境,促进电信市场的有序开放。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网间结算体系和监测体系,促进本地信息网络资源的互联互通,保证公用电信网的互联互通和公平接入;加强对码号资源和IP地址资源的管理和有效利用;加强电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用网络监控能力和专用网络服务能力。
加强无线电管理,提高无线电监管能力和频率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建成覆盖全市、上联国家、互联周边省市的无线电监测网,强化无线电秩序的综合管理,不断改善电磁环境,保障无线电通信应用。推进无线电频率资源综合利用的“大平台”战略,加强无线电频率的统筹规划,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和复用度。
(二)健全信息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建设
在国家标准体系的指导框架基础上,研究制定本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维管理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研究制定不同区域、不同建筑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标准并嵌入相关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研究制定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的相关规范。根据国家信息化战略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及时组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同时加强对无线通信和有线电视网络频率资源的管理和调节。建立本地互联网交换的网间结算模式,制定完整的服务质量指标,提高本地信息网间互访率。
(三)推进城郊信息基础设施均衡发展
在信息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区两级管理部门的作用,推进新城、新市镇和中心村信息基础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通过技术和业务的创新,加快推动郊区基础信息网络的覆盖和普遍使用,缩小城乡数字差距。
促进面向不同用户的多层次业务、多级费用体系的建立,推进普遍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逐步降低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资费,促进城郊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信息应用。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的有效利用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和管理模式。在继续推进信息通信管线、信息通信局房、无线通信基站、室内合路系统集约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从中心城区向郊区农村、从公共建筑向住宅小区的扩展;研究住宅和商业楼宇信息基础设施用集约化建设解决方案,逐步形成“运营商公平接入、用户自由选择”的市场格局。
充分利用电信运营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探索以市场经济手段推进信息通信管线、通信局房、无线通信基站等存量资源的开放共享与有效利用,减少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制定配套法规制度,加强对无线通信和有线电视网络频率资源的管理和调节,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
(五)构筑信息通信保障体系
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日常安全运行的监管。完善信息通信网络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网络的预警监测。加强重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保护体系建设,确保国际海底光缆等重要设施的安全。
建立和完善满足特奥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信息通信综合保障体系,满足特奥会、世博会等国际重大活动的信息通信需求。
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无线电管理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分级应急方案,加强应急通信演练,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在突发事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机制,增强应对信息通信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宣传工作,营造保护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全民保护意识。
二○○七年三月
附录:“十一五”信息基础设施主要预期性指标
指标 | 单位 | 2010年目标 |
家庭宽带接入用户 | 万户 | 440 |
中心城区数字电视普及率 | % | >95 |
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 | Gbps | >90 |
全市互联网普及率 | % | 68 |
超级计算中心运算能力 | 次/秒 | 百万亿 |
累计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 | 沟公里 | >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