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关于2006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形势分析及下一步工作建

2020年07月20日19:58:14
发布部门: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川办函[2006]257号

《2006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形势分析及下一步工作建议》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继续抓好工业强省、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等工作重点,集中精力抓好四季度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六年十一月六日

2006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形势分析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三个转变”,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改革开放,保持了增长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提高、持续发展看好、统筹协调加强的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省完成生产总值6210亿元,增长12.5%;财政总收入921.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4.8%,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能源消耗较高、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慢、物价结构性矛盾突出、信贷结构不尽合理、环保工作有待加强、部分新开工项目存在违规现象。
一、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工业强省战略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9%,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增速连续6个月居全国第3位;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305亿元,增长31.4%,比全国高2.3个百分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27%,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3.3%。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大,1―9月,完成技改投资607.7亿元,增长29.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总产值达到817.1亿元,增长48.1%。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省龙头企业发展到4850家,农村专合组织达到1.3万个,带动农户超过全省农户总数一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46.7元,其中人均劳务收入增加166元,超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的一半。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肉类产量667.3万吨,增长7.4%,全年畜牧业产值有望超过农业总产值一半。农业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支农支出达到44.1亿元,增长30.2%。
(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城乡消费稳步扩大,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9.6亿元,增长14.7%,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市、县市场消费活跃,市、县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67.5%,增长15.5%,高出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0.8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发展优势突出,实现零售额增长17.5%,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2%。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748.5亿元,同比增长31.5%。入境旅游进展明显,接待入境游客增长29.8%。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省世界遗产数居全国第一。
(四)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8.7亿元,增长32.6%,虽然连续3个月回落,但仍比去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重点行业投资得到加强,水电投资增长37%,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4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7%,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增长64.5%。投资自主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到位建设资金同比增长38.3%,其中自筹资金增长38%,占到位建设资金的62.2%。
(五)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79.7亿美元,增长42.4%,其中出口46.8亿美元,增长40.2%,进出口总额居西部第1位,增速居全国第4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6.4亿美元,增长40.7%;外派劳务1.8万人次,增长30.8%。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外资实际到位9.2亿美元,增长41.8%;引进省外到位资金778.5亿元,增长55.7%;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21家。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全省实行备案制、核准制的项目达到90%,其中实行备案制的项目达到80%;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步伐加快;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全省乡镇机构精简近2万人,清退临聘人员10万余人;资源价格改革稳步推进,煤、电、油、气、运、水价格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9.7亿元,增长2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97.6亿元,增长21.6%。9月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319.7亿元,增长17.5%;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671.5亿元,增长15.1%。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得到加强,“两基”攻坚和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收学杂费974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250万人,补助贫困住校生生活费86万人;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到9月底,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5万多人,完成全年招生计划;普通高考首次自主命题取得成功,高校招生人数达到26.7万人。卫生事业得到发展,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乡镇卫生院62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稳步推进,试点县(市、区)扩大到84个,覆盖农村人口3680余万人。科技事业深入推进,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建立财政性自主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100多户创新型重点企业授牌,明确要求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3%。文化、体育事业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5元,增长9.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28.4元,增长11.3%。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51.6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4.2%,城镇登记失业率4.3%,同比降低0.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各类参保人数2212.8万人,比去年末增加120.9万人,城市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176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以及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三项政策,让全省农民得到66.8亿元的实惠;启动扶贫新村建设950个,加快1.2万户贫困农民移民搬迁步伐;在去年下半年集中兑付历年拖欠群众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费212亿元的基础上,被征地农户今年上半年全部安置到位;新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492公里,新铺油路、水泥路2106公里,新解决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九)资源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得到抑制,炼钢业投资下降51%,炼铁业投资下降3.5%,炼焦业投资仅增长2.3%。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人工造林105万亩,封山育林217.6万亩,退牧还草12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72平方公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2%,垃圾处理率达到58%;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已全部划定;以32条小流域为重点的农村污染源整治全面展开;在监测的24个城市中,有22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比增加4个。
二、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今年我省遭受80年一遇的特大伏旱,其中川东地区为百年一遇水平。21个市(州)、139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全省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5.7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08亿元,预计大春粮食因灾减产305.9万吨。受此影响,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增长2.1%,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进而影响全省经济增速放缓,前三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二)能源消耗仍然较高。2005年我省单位GDP能耗1.53吨标煤/万元,比全国高25.4%;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3.52吨标煤/万元,比全国高35.9%。今年上半年我省工业能耗仅降低0.86%,且进展不平衡,在21个市(州)中,12个有所下降,8个继续上升,要完成全年下降4%的降耗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今年以来我省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1―9月,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差距为1844元,同比扩大了271元,城镇居民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农村因灾,贫困面有所扩大。
(四)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在居住、食品、衣着、服务等价格上涨的推动下,我省居民消费价格呈现不断上涨趋势。一季度上涨1.5%,上半年上涨1.8%,前三季度上涨2%,我省物价月涨幅已连续5个月在2%以上,9月当月上涨3.2%。
(五)信贷结构不尽合理。存贷差额大。9月末,我省存贷差高达3648.2亿元,比年初扩大645.2亿元。人均信贷低。我省人均信贷额只占全国的50%。信贷结构不合理。短期贷款仅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9.6%,成都、绵阳、德阳3市新增贷款占全省的65.4%。
(六)环保工作有待加强。省政府挂牌整治的139家企业中,仍有8家企业处于制订方案阶段;2003年以来省政府挂牌整治的1000家企业中,仍有个别企业治污工作出现反弹,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惩治还不到位。
(七)部分新开工项目存在违规现象。在我省符合国家清理范围的161个项目中,存在问题的项目76个,占47.2%,总投资185.1亿元。其中,违反项目审核程序的项目14个,占8.7%;违反土地审批的项目35个,占21.7%;违反环评审批的项目52个,占32.3%。
上述问题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使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再度盲目扩张,资源、环境约束矛盾进一步加剧,延缓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最终将增大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破坏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确保我省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全年经济预测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较好,经济处在平稳较快增长周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推动和投资拉动作用显著,内外贸易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增长的动力较强,经济发展的环境较好,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将进一步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预计,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增加1000亿元,达到84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达到2500亿元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达到450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达到3400亿元左右;外贸进出口增长27%,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28%,达到60亿美元;旅游总收入增长38%,突破1000亿元。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谋划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推进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发展的根本尺度,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惠民政策,使人民群众充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搞好五个统筹,在处理城乡关系中更加注重“三农”工作,在处理区域关系中更加注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丘陵地区发展,在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中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在处理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处理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更加注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充分考虑与全国的共性问题,研究找准我省发展的个性特点,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决遏制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为,有效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努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压力,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
(二)抓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搞好大春粮食购销、晚秋作物生产和秋季畜禽补栏工作,确保晚秋粮食产量增加10.5万吨,户均养殖增收160元以上。切实抓好产业发展,着力做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劳务经济和壮大县域经济实力3篇文章,力争在创新现代农业经营形式、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培育产业支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加大渠系配套、病险水库整治和水利机具更新投资力度,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沼气等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明年小春备耕工作,着力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
(三)着力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实施好300个重点技改项目和100个技术创新项目,确保技改投入800亿元以上、技术创新投入80亿元以上。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围绕36条优势产业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三个百亿工程”。深入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立全省天然气、钒钛、稀土、煤炭等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重大问题协调机制,做好达州、广安、遂宁等地天然气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储备。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鼓励企业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国家级品牌,扩大四川工业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调节,突出抓好今冬明春电煤储备工作,确保在枯水期到来之前电煤储量达到275万吨。
(四)积极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完善5大国际精品旅游区,加快建设新5大精品旅游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加快建设成都、阆中等10个重点旅游城市,规划建设香格里拉(日瓦)、李庄等40个特色旅游小城镇;办好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和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庆典。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等服务业,优先发展面向生活的餐饮、商贸、房地产、市政公用、社区服务业,努力扩大住房、汽车、通信、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等消费。加快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改善农村消费条件,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努力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五)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手抓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全局和后劲的重大项目,一手抓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薄弱环节建设,加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认真做好新开工项目整改工作,严厉查处典型案例,同时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有资源环境容量的新开工重点项目尽快完善相关手续,整改验收合格后尽早复工建设。积极构建新开工项目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产业政策与土地、环保、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严格新开工项目审核程序,建立项目审核责任制,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加大在建重点项目投资力度,及时解决项目用地、资金、移民、拆迁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抓紧申报一批新开工项目,扎实储备一批前期工作项目。
(六)狠抓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按照省政府和各市(州)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书,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情况的跟踪监测和督促检查,年终严格考察、逗硬奖惩。积极推动以自贡市为试点的创建节约型企业工作,抓好我省已纳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39家企业的节能工作,实施好国家确定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6个重点城市、80个重点县(市、区)、100个重点园区、200家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工作,强化工业、城市、农村污染源整治,抓好以内江为联系点的三大污染源整治工作,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严格实行容量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大139家重点排污企业限期整治力度。制定和完善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政策措施,建立能耗和环境状况公布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节能和环保意识。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三个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制,稳步扩大“代建制”。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完善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搞好52个企业的政策性关闭破产,力争完成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配套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抓好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加快公用行业改革。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机电、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努力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以优势资源、项目、企业和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履约水平和引资实效,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争取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公司、大企业来川落户。
(八)妥善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落实好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各项政策,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巩固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对因病、因残、因灾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和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农村困难家庭加大特困救助力度;认真做好150个县(市、区)的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积极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强社会保障、救灾、扶贫资金管理,严格财经纪律,确保及时、足额到位。着力解决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房价高等突出问题,办好省政府年初向社会承诺的10件实事。高度重视岁末年初的安全工作,努力消除安全隐患,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九)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上,要抓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化肥生产流通各项价格税收政策的落实工作,整顿和规范各项涉农价格和收费行为,深入开展对农村教育、农民建房、农村土地、殡葬、农村电力等方面的专项治理。在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上,要采取价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积极疏导煤、电、油、运的价格矛盾,严格控制电力、交通、邮电、供水、供气等城市公用事业生产经营成本,减少对下游产品成本的推动。在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要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加快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限期开征污水处理费,尽快把污水处理费标准调整到保本微利水平,研究制定垃圾处理费和排污费标准到位、足额征收的办法。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上,要抓好列入政府定价目录药品的价格调整工作,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医疗收费、药品价格公示制度以及住院费用“一日清”等制度;抓好教育收费的清理规范工作,实行高等教育收费上网公示制度,严格执行高等中学择校生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政策,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和“一费制”的规定;努力保持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规范住房交易价格行为。
(十)着手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思路。加强经济形势的监测预测工作,深入分析明年我省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准确把握经济走势,按照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拟订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对策措施,努力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