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20年07月24日03:44:30
发布部门: 中共湖南省委
发布文号: 湘发[2005]14号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六至二○一○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省委八届十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全面总结“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经验,讨论研究了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围绕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努力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变化,保持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十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优势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能源、交通、水利、城建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市县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保持稳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既面临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也面临新的挑战;既具有“十五”时期奠定的良好基础,也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既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未来五年,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省发展有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推进“三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基础更为扎实;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相当长时期内,我省加快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协调社会利益等任务都相当艰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成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制定“十一五”规划,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务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缓解就业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都必须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可能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务必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不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是影响经济效益提高、衍生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上调整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增长、缓解发展矛盾、增进社会福祉的经济结构。要坚持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在较快发展中实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务必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湘和人才强省战略,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真正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务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努力在小康湖南、生态湖南、平安湖南和诚信湖南建设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登上新台阶,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二、三产业比重,提高质量效益,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体制创新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迈出新步伐。

三、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立足湖南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必须一以贯之,加大力度。
1.大力推进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三化”进程,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林纸加工四大传统产业,努力构建产业链。要依托知名品牌、大型企业和老工业基地,加快技术改造,继续抓好一批体现湖南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工程,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要依托重大项目,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培育骨干企业,形成全省工业制造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要依托主导产品,大力发展配套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围绕服务优势产业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生产专、特、精、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争取国家布局一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的战略合作,嫁接一批项目;激活民间投资,新上一批项目。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引导大企业、大项目进园兴业,形成专业突出、产业集群、集约经营的园区经济。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商务、信息和法制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竞争力较快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壮大发展主体,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要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三是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节约优先和高效利用原则,加强能源产业和矿产开发。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继续加大投入,保持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度超前发展。重点抓好公路、铁路、航运建设,形成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突出防洪安全和水资源利用,重点抓好洞庭湖区、四水流域、山丘区水利设施建设,预防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保障体系和水资源利用体系。坚持节约优先、多元发展,重点抓好水火电开发,大力发展替代性可再生清洁型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前期工作,努力完善城乡电网结构,建成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是加大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立业工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大主要农产品品改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和烟草等产业链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二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配套改革任务。着力化解乡村债务,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土地征用制度和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抓好小康示范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搞好土地管理,整治村容村貌。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3.大力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一是抓好规划引导。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全省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高标准搞好城市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城乡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功能区划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模等,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二是推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坚持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各类城市和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加快长株潭发展,提升竞争力,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群。其他区域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完善功能,形成特色,提升区域影响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发展一批新的中等城市、卫星城镇和特色城镇。三是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吸引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城镇化的管理、引导、规范。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区域发展水平、特色和潜力,确定各有侧重的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逐步形成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1.促进“一点一线”地区率先发展。以长株潭为核心增长极,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突出产业集群,突出规模经济,突出技术升级,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等支柱产业群,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努力建成高新技术的研发区、高新产业的成长区、大型企业的集聚区,打造中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力争“一点一线”地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以上。其他地区要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加快发展步伐,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2.加大湘西地区开发力度。以湘西自治州为扶贫攻紧主战场,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湘西地区开发,重在建设。要以资源精深开发为重点,大力加强优势产业建设;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能源建设和植树造林为重点,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发展教育、卫生、科技事业为重点,大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力争到2010年,湘西地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库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产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型经济、劳务经济和特色经济;以园区为依托,以集聚式发展为途径,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手段,形成新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多予、少取、让利、放活”的要求,加大财税、金融、用地、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培育一批经济强县。进一步简政放权,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的能力。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和自然生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大力加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建设,努力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强化节约意识,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强制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部政策。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和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突出问题,努力使人民群众饮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物。加大四水及洞庭区的水污染防治力度,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3.切实加强生态建设。继续实施江河湖库治理、造林绿化和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突出植树造林、植被保护、流域治理,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省生态系统的侵害。大力推进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以创建绿色社区、生态示范乡镇(县、市)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城市。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加快推进科教兴湘、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1.构建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研发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构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和科学计划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2.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步伐。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立足现有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战略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学普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
3.大力推进科教兴湘和人才强省战略。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1.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各类企业都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三是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大力支持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要素市场,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以完善信贷服务和加强市场监管为重点,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2.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注重引进大项目尤其是产业项目,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二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提升质量效益、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出口附加值和进口科技含量。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扶持有竞争力的各类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四是加强区域合作。抓住中部崛起、泛珠合作等机遇,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承接沿海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强中部互动和合作,实现互利共嬴。

八、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突出加强小康湖南、生态湖南、平安湖南、诚信湖南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湖南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大对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做实个人帐户。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商品保险和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加强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为困难群体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伤管理体制,完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划和监管机制。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认真研究和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大特大事故。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4.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动漫游戏等优势文化产业,建设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形成建设先进文化、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九、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各级党委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清正廉洁,自觉防腐倡廉、拒腐防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挥军政军民团结。?
全省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奋力拼博,锐意进取,开拓前进,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