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2020年07月22日21:56:26
发布部门: 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宜府发[2007]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开发区管委会,各大中型企业:
现将《宜昌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四月三十日

宜昌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根据宜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宜昌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十五”时期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全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大多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十一五”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十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到2005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已达到246.6亿元,年均增长25.4%;实现主营收入535.5亿元,年均增长21.8%;实现利税131.7亿元,年均增长38.8%;实现利润90.3亿元,年均增长57.3%。规模内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0.64%上升到2005年的39.94%,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2、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全市规模内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352家增加到2005年的523家。大中型企业由2000年的65家发展到2005年的87家(其中大型企业6家,中型企业81家),小型企业由2000年的287家发展到2005年的423家。
3、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十五”时期,通过联合重组、改革改制、招商引资,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一批优势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一批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和提高,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迅速成长,一批效益低下、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得到关闭淘汰,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化学工业、食品医药产业为支柱,以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为增长点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到2005年底,全市已有规模内化工企业67家,装备制造企业70家,医药工业企业19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共有企业10家,建材企业共62家,食品加工企业9家,纺织企业50家,冶金企业17家,形成了重点行业突出、综合实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已成为全国、全省重要的磷化工、化成箔、生物工程、建材生产基地。
4、优势产品日益增多
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全市工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培植了一批精品名牌,优势产品日益增多。宜化“楚星”牌磷酸一铵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安琪”、“稻花香”、“枝江”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19个产品被认定为省名牌产品,48个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50种工业产品获省精品名牌产品称号,4种产品获国家免检资格。主要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一批产品填补我市空白。宜化季戊四醇、兴发六偏磷酸钠、三峡药业硫酸新霉素原料药、安琪活性干酵母、深水下潜及远程图像扫描跟踪技术等产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排名世界前列;尿素、MAP、五钠、黄磷、DMSO、化成箔、大环内酯原料药、数控插齿机、CCFL、麻醉药品、船用柴油机等产品进入全国排名前列;发电量、浮法玻璃、乳制品、白酒、烧碱、尿素、磷铵、化学纤维的产量占全省同类产品产量的比重分别已达56.30%、48.96%、32.93%、34.27%、32.59%、70.71%、64.80%、47.25%。
5、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五”时期,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97.44亿元(不含三峡工程),五年间累计建成投资过千万元项目301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逐步提高。从2000年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三峡工程)的31.54%,提高到2005年的43.63%,增加了12.09个百分点。其中化工、医药、纺织、机械、电子、建材、食品、电力(不含三峡工程)等行业共完成投资251.52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84.56%,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6、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到2005年底,全市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了76.51亿元,增加值24.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1.4%和25.1%。已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19个,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200多项,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60多种,主要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环境保护、新能源高效节能等高新技术领域。其中,活性干酵母及制品、石墨制品、丁基胶塞、金刚石锯片基体、电力自动化设备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7、企业改革不断推进
到“十五”期末,全市已有198家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了改制,其中138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县域经济已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格局。市属28家国有集团公司和89家子公司改制任务基本完成,转变职工身份7.3万人,安置职工6.1万人,妥善处置企业债务近50亿元,盘活国有资产近45亿元,国有企业的改制面达95%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达到了11家和33家。
(二)“十五”时期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行业集中度低,行业“散、小”特征明显,缺乏龙头企业。二是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链延伸不够。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集成创新不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全市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不到2%,不少企业不足1%。四是企业规模偏小。全市大中型企业仅仅占全市规模内企业总数的15.72%;市属最大的企业年实现主营收入不足100亿元。五是资源与环境压力大,资源和环境压力已成为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三)“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发展优势和机遇
未来五年,我市工业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已经步入了最佳发展机遇期。
一是资源优势。宜昌境内河流纵横,水能丰富。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水电总装机容量将达2461万千瓦,年发电量1300亿千瓦时。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现已探明的矿藏达57种,占全国已知矿种的1/3,占全省的84%。其中磷矿石储量9.5亿吨,在全国八大磷矿中居第二位。非金属矿产和铁矿、锰矿等金属矿产极具开发价值。
二是区位优势。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宜昌232公里,境内有长江八大港口之一的宜昌港和全国四大煤炭转运港之一的枝城港。南北交通大动脉焦柳铁路纵穿全市,宜昌区域已构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综合立体运输网络。
三是人才优势。全市目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16万人,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开发中心20家。拥有一大批水电工程、军工、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人才,在航空航天技术、光学材料、通信工程、计算机信息处理、核能工程、高分子化工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四是产业承接优势。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宜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充沛的电能、巨大的品牌效应为我市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提供了契机。发达国家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变好。
2、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制约因素
“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既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贸易摩擦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城市间、产业间的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竞争加剧,如果不能积极应对挑战,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将影响全市工业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主要是工业化、城镇化整体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市区工业实力不强带动力不够;县域经济规模不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民营经济总量偏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资本要素市场发育不足。
三是资源性约束矛盾加剧。目前,我市工业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工业总量都偏小,整体发展尚处于外延扩张阶段,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也是资源消耗强度很大的时期,一些重要资源的供给面临着环境的刚性约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
四是比较优势递减。现代产业发展已经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而现代企业竞争也从成本和价格转向核心竞争力。竞争的实质不在于短期的利润最大化,而在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因此,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只能成为一个参考因素,而不再是决定因素。
二、“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部崛起”战略机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工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以长江为轴线,打造“沿江经济走廊”,把沿江地区建成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成为要素承载能力最大、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规模内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2005年价),年均增长15.54%;主营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7.53%。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主营收入达到850亿元,占到全市的70%以上;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明显提升;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同行业、同产业国内先进水平。
1、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强企业
鼓励扶优扶强,推动企业重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企业2家,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过50亿元的企业3家,过10亿元的企业13家,过5亿元的企业18家,规模内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税收过5亿元的企业3家,过1亿元的企业8家,过5000万元企业10家,过1000万元企业60家。
2、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
着力培育“精、专、特、新”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为国际、国内大企业配套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联合与协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专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建设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群。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东阳光、凯普松、枝江酒业、稻花香等50家重点民营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做大做强,力争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进入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
3、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
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十一五”期间,每年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攻克一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引进、消化、吸收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争取20家企业产品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创国家驰名商标5~10个;创国家名牌产品5~10个;创湖北省名牌产品80个;创国家免检产品5~10个。争取有10~15家重点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前三位,1~2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
4、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板块
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以主导产品链为纽带,在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电子信息等七大行业中加强产品之间的配套和链接,提高关联度、延长产品链、培育产业群,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板块,成为全国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5、竣工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重点工业项目200个,总投资为775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636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后,可新增主营收入1337亿元,新增利润122亿元,实现税收100亿元。
6、建成一批全国、全省重要的产业基地
到2010年,把宜昌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世界三强之一的酵母及深加工制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麻醉药品和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长江中上游地区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全国数控插齿机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纺织卫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基地、国内一流的微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三、“十一五”时期工业产业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为重点,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三大支柱产业的主营收入达到850亿元,占全市工业主营收入的70.8%。
1、电力产业
全力支持三峡总公司完成三峡电站右岸12台装机,适时上马建设6台地下机组和葛洲坝电厂80万千瓦扩机增容。支持清江公司开展清江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继续有序开发地方小水电,新增装机25万千瓦。适度发展煤电,支持宜都和枝江分别装机120万千瓦热电联营项目建设。围绕输变电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输变电产业。到2010年,市域内装机容量达到2461万千瓦,建成全国重要的电网支点,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实现主营收入300亿元以上。
2、化学工业
突破性发展磷化工、稳步发展煤化工、适度发展盐化工,支持宜化、兴发、三宁化工、新洋丰等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以上。
——磷化工。以兴发、宜化、三宁、三新、新洋丰、远安东圣等企业为重点,全面推广“采选加”联合体模式,大力发展磷精细化工,稳步发展高浓度磷复肥;重点开发中低品位磷矿采选、湿法磷酸精制、窑法磷酸、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突破性发展有机磷精细化工,形成较为齐全的工业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精细化工产业链。到2010年,形成年产磷精细化工产品150万吨、磷复肥700万吨的能力,实现主营收入21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
——煤化工。以宜化、三宁、中石化湖北分公司、华强化工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浓度化肥比重,大力开发BB肥、专用肥及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新戊二醇、甲醇等有机化工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到2010年,形成年产尿素200万吨、合成氨180万吨、甲醇55万吨、多元醇10万吨的生产规模,实现主营收入80亿元。
——盐化工及其它化工。以宜化、三宁化工、中南橡胶为重点,加快宜化48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项目、三宁化工3万吨中间体项目建设,到2010年,形成年产烧碱60万吨、PVC60万吨、输送带770万平方米、胶管970万标米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收入60亿元。
3、食品医药产业
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开发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生物药品、医药新剂、医卫材料、特色中药、高附加值饮料食品等优势产品。到2010年,实现年主营收入200亿元。
——生物制造业。重点支持安琪集团加大对高活性酵母、酵母抽提物、烘焙原料、添加剂、生物药品等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实施年产1.2万吨鲜酵母等项目。到2010年,形成年产高活性酵母5万吨、酵母抽提物1万吨的能力,成为世界三强之一的酵母及深加工制品生产基地,实现主营收入15亿元。
——医药制造业。重点支持宜昌人福、东阳光制药、三峡、民康等企业发展,大力实施氨基酸发酵、硫酸新霉素、药业麻醉系列、红霉素原料药、丁基胶塞技改等项目,积极开发新型抗病毒、新型小儿用药、抗感染外用药、麻醉用药、维生素E胶囊等新产品。到2010年,形成年产小容量注射液3亿只、冻干粉针1000万瓶、大环内酯原料药4500吨、硫酸新霉素原料药2200吨、氨基酸2500吨、氨基酸软袋输液4000万袋的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麻醉药品和国内最大的大环内酯原料药生产基地,实现主营收入65亿元。
——食品饮料业。重点支持枝江酒业、稻花香、均瑶、娃哈哈、蒙牛、宜昌双汇、湘宜、鸿新、丰岛、采花茶业等企业发展,积极开发生产畜禽制品、水产品、果蔬罐头、高档食用油、优质茶、优质系列白酒、滋补酒、啤酒、乳制品、饮料等产品。到2010年,形成年产乳制品25万吨、软饮料30万吨、优质白酒20万吨、啤酒40万吨、罐头15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实现主营收入120亿元。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到2010年,实现主营收入420亿元。
1、装备制造业
以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电工设备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等形式,提高重大技术国产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到2010年,实现主营收入13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船舶及配套业。以宜昌船厂、达门船厂、403厂、葛洲坝机械船舶制造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围绕船体计算机三维设计技术及数据库开发、船舶模块化建造技术、高性能特种船设计和制造、船用卫星导航技术和测试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力开发船舶主机、燃气轮机关键配件、江海直达船、多用途散装船,万吨级以下多用途集装箱船,促进船舶制造发展。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30万综合吨以上,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之一。
——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宜都机电、力帝集团、天瑞叉车等企业为重点,围绕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产品,积极开发以大型废金属回收、工业废渣综合处理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设备,以噪声、废水废气治理为主的净化装置,以粮食运输为主的运输机械设备,开发系列纺织、电子、医疗、食品等机械产品。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加工配套群体,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搞好环保产品的加工配套,形成环保产业链。
——通用设备制造业。加速推广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先进设计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技术和网络化制造技术、应用精密成型技术、快速原型成型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重点向复合、高速、智能、精密、环保等方向发展。建成全国全系列数控插齿机生产基地。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水电、水声、水工软件系统为特色,大力推进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智能制造、虚拟制造、分散网络化制造等先进制造管理技术,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应用模型化技术和仿真技术,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制造过程向高级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加快开展精密成型、快速原型/零件制造(RPM)、金属材料热成型过程动态模拟、超精密微机械加工(MEMS)等先进基础加工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以388光电产业中心项目,238厂激光应用技术产品研制与开发项目,404厂的钢骨架塑料复合管项目实施为动力,每年推出国家重点型号产品1—2个,使宜昌成为全国重要的多系列军工产品开发生产基地,世界上最先进的光学、水声、光电设备制造业等研究生产基地之一。
——金属制品业。加快实施年产600万片金刚石锯片基体、10万吨钢结构件等项目实施。建成亚洲最大的锯片基地,形成年加工50万吨钢结构件生产能力。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轨道交通、通讯及其它产业的要求为目标,研究新一代智能功率电子元件关键技术,开发交流变频变压调速技术(VVVF)和逆变开关电源技术以及大容量整流滤波源技术、光纤及光纤复合电缆生产技术,开发、引进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光纤电缆,中高压断路器及GIS组合开关柜和110KV、220KV及以上大型变压器等。
2、轻纺工业
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纺织、化纤、轻工等产品为重点,大力提升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消费品工业的升级。到2010年,实现主营收入130亿元。
——纺织工业。重点支持新丰、光盛、裕波、清河、奥美、旺家等骨干纺织企业从上、下游关联度高的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技术入手,提高面料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大力开发新型聚酯、特种改性聚丙烯丝束过滤、高性能丙纤、醋酸长丝等新型纺织材料。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到2010年,形成年产聚酯20万吨、棉纺150万锭、服装300万套的能力,实现主营收入8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纺织卫材生产基地。
——轻工业。重点支持环高乐器、金三峡印务、雅倩日化、森达集团、华扬太阳能、美高家具、力特塑料、弘讯管业等企业抓住国家扩大消费市场的机遇,大力开发生产中高档钢琴、塑料土工格网、PE管、日用化工品、太阳能、高档纸品、高档家具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主营收入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
3、建材工业
以三峡新材、华新宜昌、湖北三源等企业为重点,尽快实施自洁玻璃、安全玻璃、强化玻璃及浮法生产线,当阳、长阳、秭归新型干法水泥扩建生产线,新建年产110万立方米页岩陶粒基地,新增10条网状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生产线,镁晶材料、石墨系列、宜都惠宜陶瓷、、湖北大地陶瓷等项目,大力开发新型建材、新型功能玻璃、高标号水泥、节能陶瓷、卫生陶瓷、页岩陶粒、光电晶体、石墨等新产品,促进建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形成年产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玻璃深加工制品300万吨、水泥1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收入5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
4、冶金工业
重点支持新首钢资源控股公司、长江铝业、宜都东阳光、湖北铠榕公司尽快实施320万吨高磷铁采选工程、320万吨球团或熔融还原法深加工、长江铝业26万吨铝、东阳光年产45万吨铝板带箔热连轧、年产15万吨大型铝型材加工及1万吨高精铝等项目,积极推广应用高效采矿及运输、高效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彩色涂层、铝及铝合金高速薄带铸轧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高精铝板带连轧、电解锰生产WSG污水处理等关键技术,大力开发铁精矿粉及下游产品、电解铝、高精铝板带、电子铝箔、亲水铝箔、大型铝型材、汽车轮毂和涂层铝材等系列产品及下游产品,到2010年,形成铁精矿粉320万吨及相应的深加工产品、电解铝50万吨、高精铝板带箔材热连轧30万吨、大型工程铝型材15万吨、电解锰5万吨等生产能力,实现主营收入110亿元。
(三)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重点,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实现主营收入200亿元。
1、电子信息产业
以国家(宜昌)电子材料产业园、三峡民营科技园、高新区电子科技园等为主要载体,以电子基础材料和电子元器件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化成箔-电解电容器产业链、多晶硅-太阳能产业链、软磁材料产业链、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加大化成箔、多晶硅、背景光源等产品的开发力度。到2010年,形成年产化成箔7000万平方米、背景光源2亿只、发光二极管100亿只、多晶硅4500吨、光伏电池450MW,实现主营收入12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化成箔基地和重要的多晶硅及光伏电池基地。
2、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以水电、水声、水工软件系统为特色,以710海洋产业园、388光电产业中心、238厂激光应用技术产品研制与开发等为重点,开发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机电基础件、新型工业自动化仪表、特种电缆、激光测量装置、红外测量仪器、超声测量仪器、温度压力控制器、特殊光学零件、自动化电力设备等技术和产品,推动大型工程应用软件在重大工程领域的运用,带动和促进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实现主营收入30亿元。
3、新材料产业
重点开发高纯材料、高性能特种合金、稀土金属材料、特种金属材料、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金刚石锯片基体、甲烷氯化物、特种石墨制品、镁晶材料制品、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力争到2010年,实现主营收入50亿元,建成全省最大的石墨生产基地,全国最强的金刚石锯片基地。
四、“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
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机遇,选择一批能够发挥产业优势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抓紧建设实施。“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重点工业项目200个,总投资为775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636亿元。
(一)能源项目
重点支持三峡总公司完成三峡电站右岸12台机组、6台地下机组装机、葛洲坝电站扩机增容。支持清江公司开展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有序开发综合条件好的小水电。按照适应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要求,建设[犭虎]亭杨家湾、兴山古夫、点军等十大220KV输变电工程。抓住新一轮城市电网改造机遇,建设更加完备的宜昌电网。总投资130亿元。
(二)化学工业
重点建设宜化磷复合肥基地项目、中低品位磷矿采选联合项目、合成氨节能改造项目、多元醇基地、48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项目;兴发集团磷精细化工园项目、磷复合肥项目;三宁化工“3030”项目、3万吨中间体项目、磷石膏综合利用加工项目;三新磷化TCP及窑法磷酸系列产品项目;山水公司年产5万吨特种树脂等项目。
(三)食品医药产业
重点建设安琪生物集团年产酵母味素抽提物5000吨、年产12000吨鲜酵母生产线、年产5000吨烘焙原料项目;东阳光红霉素、7ACA、6APA项目;精神类原料药、抗乙肝类新药项目;三峡药业科技园、硫酸新霉素基地建设项目;宜昌人福药业麻醉系列产品项目;华强化工厂输液丁基胶塞技改项目;经济规模和现代化技术水准的草场和乳牛基地建设等项目。
(四)装备制造业
重点建设403厂大型海洋船舶主机及燃气轮机关键配件;404厂的钢骨架塑料复合管项目;宜昌造船企业资源整合工程;永鼎红旗搬迁改造项目;710海洋装备制造项目;引进埋刮输送机制造技术项目;开发装载机、筑路机械及环保叉车系列项目;数控插齿机生产基地项目;环保型产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轻型车桥技术改造项目。
(五)轻纺工业
重点建设新丰年产20万吨功能化纤维项目;宜昌裕波纺织改造项目;湖北金叶玉阳醋酸长丝项目;规划建立服装面料印染后整理加工中心。
(六)建材工业
重点建设当阳、长阳、秭归新型干法水泥扩建生产线;新建年产110万立方米页岩陶粒基地;新增10条网状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生产线;自洁玻璃、安全玻璃、强化玻璃及浮法生产线项目;镁晶材料项目;石墨系列项目;宜都惠宜陶瓷项目、湖北大地陶瓷项目。
(七)冶金工业
重点建设新首钢资源控股公司320万吨高磷铁采选工程、320万吨球团或熔融还原法深加工项目;长江铝业26万吨项目;东阳光年产45万吨铝板带箔热连轧、年产15万吨大型铝型材加工项目及年产1万吨高精铝生产项目。
(八)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建设东阳光扩建32条中高压、20条低压化成箔生产线项目;凯普松电子铝箔项目规划建设85条生产线(化成线60条,腐蚀线25条)项目;枝江江海年产4200只电容器项目;劲森57条CCFL生产线项目;三条年产1500吨多晶硅及电池生产线项目;光纤连接器陶瓷插芯项目;数字漆包线项目;音频变压器项目。
(九)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重点建设388厂建设的光电产业中心项目;238厂在光电领域特别是激光应用技术产品研制与开发项目等。
(十)新材料产业
重点建设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复合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铝合金材料、油田化学品、高性能陶瓷结构材料等的制造与开发项目。
五、“十一五”时期工业区域发展布局
充分发挥宜昌的区位优势,坚持一体化布局、差异发展、三级架构、统筹协调的原则,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加快建设沿江工业走廊,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现代产业群,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的优化配置。
(一)中心城区
充分发挥城区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和骨干支撑作用,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同类城市的平均水平。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城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城区管理体制,加强城区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市区联动发展机制,合力打造城区经济龙头。
——西陵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重塑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地位。选择性发展高科技无污染的都市工业,将现有的工业企业迁入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商贸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产业。
——伍家岗区。城市主要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生活居住区,利用其靠车站、港口、机场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相适的仓储、批发市场。重点发展食品、轻加工、纺织和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
——点军区。建设紫阳电子材料高科技工业园、桥边铝及铝制品和新材料工业园、谭家河电气电缆工业园、艾家造船基地。重点发展电解铝及下游产品、电气机械、电子材料、船舶制造等产品。
——宜昌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精细磷化工、新型煤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夷陵区。重点建设食品工业园、新材料工业园、轻工产品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食品加工、家用电器等主导产品。在城市规划许可基础上,适度发展重化工。
(二)东部地区
支持当阳市、枝江市、宜都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与宜昌城区的互联互通,构建宜昌大都市区框架。通过大力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到2010年,三市GDP超过100亿元,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市率先发展,进入全省同类县市前列,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性中等城市。
——当阳市。重点发展建材、食品生产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食品产业基地。
——枝江市。重点发展化工、食品饮料、五金加工、卫生材料等产业,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五金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最大的纺织卫材生产基地。
——宜都市。重点发展医药化工、建材、电子产业,建成全国知名的医药化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远安县。积极争取政策,加快绿色经济建设步伐。
(三)三峡库区
支持秭归县、兴山县和夷陵区部分乡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现有城镇为依托,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积极开发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和绿色市场,发展节约资源、无污染、高附加值的项目,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积极争取和落实对口支援政策、库区后扶持政策和扶贫政策,实现库区的繁荣发展,确保移民安居乐业和库区长治久安。以保护库区水质、生态环境为重点,严格实施环保管制政策,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限制发展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的产业。
(四)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
支持长阳、五峰等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促进山区的繁荣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对口帮扶。加大扶贫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扶贫投入和管理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建设。
(五)在宜中省单位
进一步加强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及其它在宜中省单位的合作和交流。积极支持中省在宜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努力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人才资源、科学研究、生活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加强与中省驻宜单位的衔接和配套,促进中省单位与地方共同发展。
(六)开发区建设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年均递增26%;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年均递增26%;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递增16%;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10.7%。
——湖北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湖北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统一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完善“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扩大开发区规模,拓展开发空间。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开放程度。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骨干企业项目,以电子信息、光机电、新材料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为支撑,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生物工程、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及装备制造业,打造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成长性强、支撑作用突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关联度高、集中度高的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
——湖北宜昌化学工业园。支持宜昌(白洋)化工工业园重点发展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形成“三区、二心”的布局结构,即北部综合功能区、中部冶金能源区、南部综合产业区,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一个生产性服务中心,建成全省十大特色工业园区之一。
——湖北当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三峡新材,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新型建材基地;依托蒙牛、新世纪食品名牌优势企业,扩大食品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市场份额;依托华强化工、武汉都兴,在稳定提高化肥生产的基础上,开发石化产品;依托润兴发服装、新力医疗器械、福广药业,发展纺织、医药及医疗器械工业,逐步形成支柱产业。
——湖北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平原地区工业用地条件好、交通便利的优势,立足现有基础,重点发展壮大食品、纺织、化工、电子材料及电子元器件、机械及五金制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优质白酒、优质化肥、药用纱布、高档服装面料、高比容化成箔、名牌厨具及锁具的生产基地。
——湖北秭归茅坪经济技术开发区。继续巩固三峡对口支援成果,加大对口支援招商力度,形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光电产业的招商聚集效应。以森达、维维、AB、洛兹等轻工纺织食品工业名牌为基础,形成全国知名品牌聚集区;以木林森发光二级管、华杨太阳能热水器、楚城生物制药生产为基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湖北西陵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污染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以欧莱雅、黛尔蒙特等国际化妆品公司为骨干,以荣塑胶、丽豪彩印、环亚塑料相配套,做大做强日化产业;以湖北力帝机床、红旗华润电缆和森德电工医疗器械为骨干,逐步建立机电加工产业;以环保再生塑木、林海环保设备为骨干,开辟新兴环保产业;以宜昌贸易广场建设为契机,建设宜昌最大的商业卖场和物流配送中心。
——湖北五峰工业园区。依靠本地资源,实行科技开发。重点发展以五东薯业、宏力魔芋、虎狮茶叶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园;发挥本地小水电优势,积极发展铁合金、磷化工等高耗能载电体工业及重晶石、方解石、高岭土等矿产品系列加工;以柴埠溪风景区开发为契机,加快发展旅游业及配套服务业。
——湖北长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蔬菜、马铃薯、豆类、木瓜、清江肉羊、清江鱼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区;发展水泥、环保砖、电解金属锰、结晶硅、五氧化二矾等矿产品加工业,逐步将建材、冶金工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湖北伍家岗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宜昌老工业基地和园区“民营、科技、移民”品牌的特点及优势,以培育扶持科技型企业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形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新型建材四大产业;以航空港、长江深水港、新火车站及高速公路、国道等构成的交通枢纽为依托,构筑新型的现代物流区。
——湖北宜都工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化工、电子材料、食品加工、医药中间体等主导产业。以惠宜陶瓷、新兴瓷砖为主,带动新型建材业发展;以宜化楚星、东阳光制药为主,带动医药化工业发展;以东阳光化成箔、新京都电子为主,带动电子材料工业发展。
——湖北远安工业园。充分利用原三江航天集团整体搬迁留下的大量闲置资产和无形资产,以远安化工、盼盼集团、永安车桥、万山轻型客车、森源食用菌、永元建陶等骨干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磷化工业、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
——湖北夷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资源开发,实行深度加工;依托品牌聚集,扩大市场份额;依托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食品、化工、医药、建材、制造五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饮料、卷烟、酿酒、粮油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同时积极发展以石墨开发利用为主的新型建材业。
——枝江安福寺工业园。把三峡库区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国内外客商资本技术优势与本地用地条件好、交通便利的优势结合起来,重点发展水果、蔬菜、水产、畜禽类深加工及其相配套的彩印包装、空罐等包装业,带动交通动输、商贸流通、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发展,形成湖北最大的果蔬食品加工园区。
六、实施保障措施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由单一公有制向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转变;在发展目标上,由过去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向规模、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转变;在投资取向上,由政府主导型投资向充分发挥民间投资、大力引进外资转变;在发展模式上,由单纯依靠自我积累、盘活存量向努力借助外力、扩大增量转变;在效益评估上,由单纯追求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向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转变;在优势产业选择上,从单纯支持个别企业和产品向整合产业链、培育集群优势转变;在产品供求上,从着眼于区域供求平衡向参与国际竞争转变。
(二)促进工业集约化发展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采取最严格的保护土地资源措施,严格控制零星工业用地的审批,积极推进工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以长江为轴线,打造“沿江经济走廊”,把沿江地区建成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成为要素承载能力最大、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
(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要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引进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的重点项目,迅速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水平。要拓宽招商引资范围和渠道,把对境外招商与境内招商、对区域外招商与区域内招商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招商引资渠道。要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在大力引进港澳台资本的同时,重点吸引北美、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将目标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其它知名企业。引导外来资本重点投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向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继续组织和参与各种大型综合性招商会,同时更多地开展网上招商、中介代理招商和行业主题招商等活动。大力宣传招商引资成果,积极促进“以商招商”。要创新招商引资政策。把招商引资与鼓励现有企业再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深入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落实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建立和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扶持科技型、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型等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群。坚定不移地贯彻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方针,大力推进民营化进程。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一切领域。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监管,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不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出口创汇、资本营运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加强各类企业科研开发中心的建设,提高企业科研开发投入的比重。科技开发经费要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以上,并逐年增加,不断增强企业的超前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及重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体系,突破一批核心技术。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出口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支持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改项目建设。全面推动和鼓励企业开展ISO等各种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市场通行能力。
(六)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依法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健全审批监督制约机制。要大力推进行政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建设。完善办事规则和程序,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坚持建设与整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有机结合。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和发展软环境,努力营造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廉明的法制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保护劳动和个人财产的人文环境,稳定、安宁、和谐的治安环境。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配套设施,营造我市对外开放的新形象,使国内外客商在宜昌投资“进得来、有钱赚、留得住、能发展”。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争创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经理人市场,逐步推行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为企业选拔优秀管理人才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完善政策措施,引进、培育、用好高素质人才,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自带资金来我市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对高新技术企业急需招聘的人才要采取特殊政策,以适应高新科技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七、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
(一)强化资源管理,提高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严格土地用途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严格征地制度,切实控制征地规模。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重点开发东部平原、长江沿岸等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三峡库区、周边山区等环境脆弱地区。统筹安排工业建设用地,规范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根据《宜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宜昌市磷化工发展规划》,整顿以磷矿为重点的矿山开采秩序,优化整合矿山资源,严格控制开采总量和“采富弃贫”的开采方式,引导矿山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和矿业权流转机制,稳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依法限制三峡库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环境保护规划指标:COD排放量3.19万吨;氨氮排放量0.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5.64万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
2、环境保护主要任务: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加强项目环境准入控制,坚决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完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严格的产业技术政策,依法关闭和淘汰浪费资源、耗能、污染严重的小铁合金、小钢铁、小黄磷、小化肥、小水泥等落后生产能力,制止无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结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审批,严格执行“三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