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湘发[2007]3号
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实现富民强省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加速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
1.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选择好可以依托的载体。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重大转换,是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只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做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我们必须把握大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2.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高消耗低效益,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新型工业化具有与信息化等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紧密依存、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紧密关联等显著特点。我们必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以高端化、集群化、集约化和生态化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而促进全省经济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3.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富民的责任十分重大,强省的任务十分艰巨。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主要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全省上下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立足现有基础,立足服务业支撑,立足惠及人民群众,跳出工业抓工业,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营销观念,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城市化相结合、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无功即过的紧迫感,全力以赴谋工业、抓工业,推进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壮大重点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重点区域,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强化人才支撑,优化发展环境,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强力推进,不断增强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力加快富民强省步伐。
2.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9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620亿元,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1.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万元/人年。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4∶44.5∶41.5,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3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
——工业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十一五”期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的25%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10年,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2%以上,拥有省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6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0家,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5%,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总量倍增,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为制造业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提供有力支撑。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值下降到16.5%左右,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比例上升到25%以上。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到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以上,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3.基本原则。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新型”和“带动”两个着力点,坚持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加强引导,整合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尽快形成经济优势。
项目带动原则。以一批带动作用强、示范效应好、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项目,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带动力。
集聚发展原则。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以核心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优势优先原则。推动优势区域、优势领域跨越式发展,加快长株潭和“3+5”城市群发展,增强聚合辐射能力,带动其他区域和领域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生态保护,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科学发展与文明发展道路。
三、突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重点
1.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强化项目意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优势产业突出抓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精心抓好对产业升级、效益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使全省工业产业和技术升级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分别实现突破,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建立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库,立足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我省“十一五”技术改造规划和产业集群规划,积极开发、储备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项目。精心策划、系统包装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积极主动与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对接。建立重点项目部门联系协调制度,每年确定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由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形成推进合力。
2.突出推进产业集群。各地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确定产业集群。全省重点扶持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的钢铁、有色、工程机械、烟草、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电工电器、轨道交通、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6类优势产业,着力培育50个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全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出台特定扶持政策,支持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技术改造、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分类推进、分别突破。进一步做大做强华菱钢铁集团、有色控股集团、湖南中烟工业公司、长丰猎豹、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实施“双百”工程,到2010年,全省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20家左右,500亿元以上的企业2—3家,形成一批新型工业化“旗舰”企业;鼓励核心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扩散配套等多种形式与中小企业合作,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扶持做强100家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
3.突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我省科技优势,提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推进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应用信息技术、高效节能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先进制造业、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基地。发挥高新园区集聚作用,培育发展核心产业,通过技术、资金、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传递、重组和渗透,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不同企业、行业之间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和区域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积极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火炬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
4.突出建设工业园区。工业必须向园区集聚,不能分散布局和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制定全省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核心,以省级园区为重点,县市园区为配套的良性发展格局。立足项目兴园、特色立园、科技强园,重点加快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76个省级园区的建设,打造体制创新的平台、对外开放的载体、产业转移的基地。进一步加强园区领导力量,研究解决创新园区管理模式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体制,实行土地经营与资本运作并举。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园区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实现园区从“政策型”向“功能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没有工业园区的县市区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建立工业小区。
5.突出发展重点区域。各市州、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集中力量抓好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重点区域。省里重点抓好长株潭和“3+5”城市群,加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加快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互补和协调,发挥三市工程机械、汽车制造、有色冶炼、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的互补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使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区。研究确定“3+5”城市群各自产业发展定位,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6.突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制定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会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企业包装策划、品牌推广、国际认证、国际商贸、劳动力培训服务,整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出抓好现代金融、商务、信息服务,进一步降低我省工业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工业竞争力。重点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培育引进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专业物流企业,力争把长株潭建设成国家级现代物流中心,形成长株潭、岳阳、怀化、衡阳四大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专业化。
四、强化新型工业化的保障措施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全面完成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坚持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加快国有企业重组,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放大效应和叠加效应,整合提升,做大做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加大外引内联力度,与国际战略投资者、与中央大企业、与民营企业对接合作,大力发展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产权转让、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企业经营者选聘市场化。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与治理水平提高。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与国内行业先进企业对标管理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组织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
2.扩大招商引资。全方位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主动对接国际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主动融入东中西互动的开放格局。围绕新型工业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引进世界500强、港台大企业、中央大型企业和国内大型民营企业等来湘投资。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吸引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等投向我省工业项目建设。全面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机制,突出产业集群招商,充分利用“中博会”、“珠洽会”等招商引资平台,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强对引进重大项目的跟踪协调和服务,促进项目尽快投产达效。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充分利用境外技术、信息提升企业综合素质,运用境外战略性资源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3.增加工业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引导资金,采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中小企业投资融资担保、科技创新奖励补贴等方式,每年有针对性地投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省管各类专项资金,包括省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优势产业发展资金等,重点支持新型工业化建设项目。加大金融机构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对省重点新型工业化技术改造项目、产业集群技术改造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工业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强对工业企业上市工作的协调服务,指导具备一定条件和规模的企业多渠道募集境内外资本,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债券。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设立信用担保专项资金,进一步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个市州都要创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积极创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
4.鼓励创新创业。立足我省的科技、人才优势,把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作为自主创新的方向,围绕省内产业基础和有竞争力的科技领域,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新兴产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要逐步达到2—3%,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4—5%。省里对新成立国家级研发中心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对新成立的省级研发中心给予50万元的奖励。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到湖南设立总部、采购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强品牌建设。强化政府采购政策的导向效应,建立激励自主品牌建设的省内名牌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可给予50万元的奖励。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对废水、废渣、废气的综合利用,按有关优惠政策予以税收减免。支持全民创业,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扩大小额创业资金贷款担保规模,鼓励各类人员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创建创业园。
5.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市场化和职业化方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不拘一格使用优秀企业家,促进优势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企业领军人物和优秀管理团队集聚。实行股权奖励、优惠购股和期权激励,让企业家的智慧和创造价值得到尊重和体现。引导企业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任用的新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建设技术工人专业培训基地,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加强人才资源引进开发力度,鼓励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到我省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博士、正高职称人才,一定要按有关政策从优落实政治、经济待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6.优化发展环境。优化政务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制度,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和完善重点工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实行行风评议。优化执法环境,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建设,保障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破解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大项目用地等方面制约因素,按照用地向工业倾斜的原则,保证重大工业项目和重点园区的用地。
五、切实加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组织领导
1.配强领导力量。成立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指导协调,制定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整体规划并组织实施,调度重大项目建设,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各级党委、政府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各级党委政府抓工业的领导力量。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工业,党政领导要加强对工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联系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及时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组织部门要从大中型企业、省直有关部门、相关高等院校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懂经济、熟悉工业的中青年优秀干部充实基层领导岗位。
2.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建立新型工业化统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专门的统计和评价指标,把新型工业化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目标考核办法,制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由各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实施考核并兑现奖惩。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谋工业、抓工业”的绩效纳入考察领导干部个人和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3.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统筹协调各种资源,有机整合各种力量,研究制订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部门领导协调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有关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新型工业化的进展情况。
4.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的共识。加强对工业政策法规、重点优势企业、名优特新产品和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和经营团队,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氛围。
2007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