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突厥真的痛恨唐朝吗 事实却不是电视演的那样

2020年07月24日04:13:28

突厥痛恨唐朝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近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正在热播。剧中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一群突厥人秘密潜入唐朝京师长安,并计划于上元节晚上发起一场足以摧毁长安城的破坏行动。这些突厥人为了达到目的,不仅手段残忍,而且将生死置之度外,完全一副要与长安城同归于尽的架势。那么问题来了,真实历史上的突厥人是否也像《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这些突厥狼卫一样痛恨唐朝呢?

历史上突厥与唐朝的关系相当复杂,双方在少部分时间处于“蜜月期”,在大部分时间处于交战状态,最终突厥被唐朝所攻灭。从现代人的观念来看,这就是典型的国仇家恨。可事实上,当时的突厥人认为,臣服于强者是天命使然,唐朝皇帝既是汉人的皇帝,也是他们的“天可汗”。因此在突厥疆域被并入到唐朝后,大多数突厥人接受了自己作为大唐王朝一份子的角色,根本谈不上仇恨。唐朝政府中也有大量突厥“公务员”,其中还不乏位高权重者,下面小编就来列举几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哥舒翰是唐朝历史上最著名的突厥人。从他爷爷那一辈人开始,他的家族就已经在唐朝为官。哥舒翰早年是个纨绔子弟,喜好喝酒赌博,整日游手好闲。四十岁那年,哥舒翰的父亲去世,按照礼制,他客居长安三年,但却遭到长安尉的轻视。在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后,哥舒翰下定决心要亲自建功立业,于是就投身行伍,开始了军旅生涯。

大多数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哥舒翰的天赋可能就是行军打仗。他在军中以号令严明,敢打敢拼著称。同时又因家境富足,所以轻钱财而重义气。因此他手下的将士们都心服口服。短短几年时间,哥舒翰因军功卓著而青云直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军官,一路晋升至开府仪同三司、西平郡王。“安史之乱”期间,哥舒翰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完成了“出将入相”的为官终极目标。

令人颇感遗憾的是,在“安史之乱”中期,哥舒翰被叛军俘虏。他没有保全气节,向叛军摇尾乞怜,结果仍被叛军所杀。一代名将,以如此窝囊的方式结束一生,实在令人感到惋惜和不值。

阿史那社尔是唐太宗、唐高宗两朝的重臣。他原是突厥王族,处罗可汗之子。贞观九年(635年),阿史那社尔率部归顺唐朝。唐太宗大喜过望,不仅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还将自己的妹妹衡阳长公主赐婚给他。从此,阿史那社尔就铁了心要为唐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阿史那社尔一生为唐朝开疆拓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先后参与了平定高昌,征讨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阿史那社尔以主帅(昆丘道大总管)身份率十万大军平定了西域大国龟兹。655年(永徽六年),阿史那社尔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追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唐太宗帝陵)。他的坟冢被修成葱山的形状,以纪念他平定龟兹之功。

阿史那思摩(又名“李思摩”)也是唐太宗时期的名将,他是东突厥贵族,曾祖父、祖父均是突厥可汗。东突厥灭亡后,阿史那思摩得到唐朝的起用,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封怀化郡王。其主要任务就是统领已归顺唐朝的东突厥旧部驻守漠南,对抗漠北的薛延陀。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阿史那思摩随军出征,结果在战斗中被流矢击中。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阿史那思摩在长安病逝,追赠使持节、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于昭陵。

史思明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然而让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史思明竟然也是个突厥人。史思明原名为阿史那崒干,因战功被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天宝年间,史思明升任平卢兵马使,成为边镇的重要将领。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联手史思明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唐朝自此由盛转衰。在“安史之乱”期间,史思明表现反复无常,先叛唐,后降唐,再又复叛称帝,最终于761年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除了上述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外,效力于唐朝的突厥人还有很多,其中的著名人物有史大奈(封窦国公)、阿史那忠(封怀德郡王)、火拔归仁(封燕山郡王)、执失思力(封安国公)等。这些为大唐帝国作出重大贡献的突厥人在唐朝历史上也算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