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连马谡都舍得杀,为什么纵容法正作威作福?

2020年07月16日06:38:17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马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天下混乱的三国时代,涌现了不少璀璨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如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三国英雄以诸葛亮最为完美,这一方面得益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热捧,另一方面也是诸葛亮为人、治国、掌军全方面优秀的原因。不过,一向以道德高尚、治国严谨著称的诸葛亮却有时候也未必能面面俱到,其中典型的就是纵容法正。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连爱徒马谡都舍得杀,却为啥纵容法正作威作福呢?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能明白诸葛亮这一辈子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能够体会诸葛武侯撑起蜀汉的艰辛。

马谡是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资治通鉴》记载“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由于刘备夷陵之败损失了不少青年才俊,马谡的存在让诸葛亮更加的珍惜。加上,马谡的兄长在夷陵战死,诸葛亮对马谡更是格外的照顾。因此,在担任诸葛亮参军期间,马谡有机会得到诸葛亮的言传身教,按照马谡自己的说法“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

如此亲近的关系,诸葛亮对马谡寄予厚望。然而由于第一次北伐,“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马谡过于自负,导致了街亭惨败。这一次,蜀军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不得不对所有人进行相应的惩戒。而对于街亭失败的主要责任人下令处死“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尽管在这个事情上,有蒋琬以蜀汉缺少人才为由请求,诸葛亮也还是没有饶过马谡。

可以说,处死马谡并没有太多的争议,因为诸葛亮一直坚持以法治国,是一个典型的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在他的治理下,蜀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尽管诸葛亮的法非常的严苛,但因为公平,所以大家也都没有怨言。诸葛亮治理蜀汉,法是其根本。马谡犯了大错,诸葛亮依法治罪,这符合他自己的原则。

纵容法正

可是,如果了解过法正的人,可能就会为马谡鸣不平了。法正是刘备入川后最擅长奇谋之人,为刘备夺取益州立下了大功。而作为益州亲刘派的代表,自己又能力出众,自然得到了刘备的高度认可。于是,在刘备的重用下,法正成为了仅次于诸葛亮的人物。

据《三国志》记载,法正为人睚眦必报,而且喜欢公报私仇,“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对于一向高洁的诸葛亮,坚持以法治国的诸葛亮,这一次却并没有以法处置法正。当时虽然有人弹劾法正,“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但诸葛亮却并没有选择处置法正。

那么,连自己爱徒都舍得杀的诸葛亮,难道会舍不得杀自己的隐形政敌法正(法正当时已深受信任,如果不是早死,以刘备对他的喜爱,地位说不定能高过诸葛亮)吗?显然不是不舍得,但是却实实在在的纵容了法正作威作福。

马谡之过确实很大,但在蜀汉后期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有大臣求情的情况下,并不是非杀不可。法正虽然触犯了诸葛亮制定的法,但诸葛亮不说处罚,连基本得劝都没有,而是直接纵容。诸葛亮对告发法正的人回答中有一句“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这是非常直白的允许法正有特权的意思。

那么根本原因在哪呢?且听小编仔细道来。其实诸葛亮以法治国、处死马谡、纵容法正,其实很明显不是从什么阴谋论或者弄权的角度来出发的,这两种陈词滥调都解释不了诸葛亮的这一诡异行为。诸葛亮一直以来为世人崇拜,原因就藏在这里面。诸葛亮的行为准则是从国家大义的角度出发,怎么样做对国家更有利,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去做。

原因剖析

第一次北伐,正是严明军纪之时,蜀汉本来就弱小,如果因为马谡是自己的爱徒就不处置,这让辛苦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怎么想?诸葛亮以后还怎么带领这支队伍?所以,第一次北伐,杀马谡是毫无争议的。而纵容法正,也是出于公心。以刘备当时的实力,极度需要益州人的支持,而且需要有奇谋之人替刘备出谋划策。至于作威作福,只要不伤根本,本来就是可大可小之事,诸葛亮犯不着因为这种事情触犯法正。因为法正本来就是睚眦必报之人,只能哄着,才能对国有利。

如果抛开诸葛亮的身份,仅仅从个人随心所欲的角度出发,那么别说一个法正,就是关羽、张飞犯法,一样照办不误。但作为治国的丞相,诸葛亮是不可能去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行动的,只能是事事以国家为第一考虑对象,取大义而弃小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