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孟达和平辽东是司马懿一生中最精彩,最经典的两次战役。这两战中司马懿凭借出神入化的用兵谋略被明朝刘伯温《百战奇略》编录在册。然而平辽东后,司马懿对辽东的屠杀及其人口遣返政策,极大的破坏了已经繁荣起来的辽河两岸的农耕经济,再次倒退到游牧经济,统治辽河两岸重新变成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司马懿东征辽东前,那里都是汉人居住的地方。等攻克襄平后,司马懿大肆杀戮,城中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千余人全都被杀,同时收户四万,人口三十万,并将中原流人悉数迁回原地。在汉代,辽东地区本来就是多民族的群居区,汉人一离开,当时的少数民族自然而然填补辽东地区的空白。当时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鲜卑、匈奴等部趁机进入辽东,促使辽东地区的主人由汉人换成胡人。这样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东北千年无汉人。
然而,从当时的社会现状、经济、政治、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来看,司马懿平辽东所采取的政策,无疑是具有历史局限性。
曹魏在三国中占据中原地区,故其政治中心在中原。毕竟曹魏有五都之说。《魏略》曾提到 “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五都对曹魏而言,泛指非常重要的城市。故曹魏的兵力固然都集中在这些重点城市里。再说曹操从陈留起兵,陈留是曹魏势力发展的起点;而后奉立东行的汉献帝于许昌,许昌成为曹魏势力提升的中间点;然后封魏公,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城,邺城则是曹魏势力壮大的顶点;最后,其子曹丕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洛阳就成为曹魏势力飞跃的终点。
辽东相对于中原而言,天气恶劣,地方偏僻,很容易水土不服,还容易生病。辽东地形,以山地为主,要是没有向导,特容易迷路,根本去不了或是去了就回不来。另外,曹魏离辽东甚远。按《三国演义》记载,即四千里之地,往百日。三国时的里应是沿用汉朝的长度。东汉一里相当于现代的四百多米,准确点四百一十五点八(415.8)米。四千里就是现在的一千六百六十多(1663)千米。四千里再加上辽东恶劣的自然及气候条件对现在科技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但对古代,古人而言,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那也是与蜀道不相上下,照样难于上青天。然后,曹魏的社会现状。曹魏在三国中虽实力最为强大,但军事重心仍旧放在防御东吴和蜀汉的进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魏国调兵到辽东,所需时间特别长,对后勤保障就是一种考验,压力极大。这也是当年郭嘉用计策除去二袁(袁熙、袁尚)而不是让曹操亲征辽东的原因之一。
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不高,根本无力支撑一支大军如此远距离的征战。此外,还存在辽东的民族问题。三国时的辽东位置十分特殊,东有高句骊,西有乌桓,南有韩和濊,东北有夫余,西北有鲜卑。而高句骊、乌桓和鲜卑都是好战民族且辽东以山地为主,易守难攻。在没有必要的前提下,攻打辽东,空耗钱粮不说,还得驻兵防守北方游牧民族,这对当时的曹魏而言,吃力不讨好,还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因此,司马懿平辽东后不经意做了两件事,对后来的西晋末年动乱埋下隐患,间接导致了司马家走向覆亡。
司马懿基于个人的历史局限性,在平定辽东后,无意中做了两件事情,对自己所处的年代来说,倒没有多大影响,但对后世而言,莫过于让中原被五胡侵占、北方沦陷,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