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是汉初一个才华横溢的能人,一代大儒刘歆说,“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大文豪苏轼更是盛赞,“贾生,王者之佐”。
当然,并不是只有文人才对他推崇,明朝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也称赞贾谊,“文帝时,可当大臣者,惟贾太傅一人。”
由此可见,贾谊的确有天纵之才。然而,他这个人活得却十分悲催,空有才华而不被重用,以至于年纪轻轻的便抑郁而亡,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这出悲剧是怎么来的呢?
一、三种说法
通常的说法有三种:
网络配图
第一种说法是,不遇明主。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就贾谊的经历,写了一首非常出名的七绝,诗名《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在李商隐看来,贾谊虽有才华,但奈何皇帝却只把他当做一个牧师,问他的都是一些鬼神话题,根本没有看到贾谊身上闪闪发光的政治才华。
第二种说法是,运气不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写有名篇《滕王阁序》,其中有这么几句:
“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在王勃看来,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属于明主当道。但他还是怀才不遇,原因就在于运气不行,所谓“时运不济”,再翻译的话就是没那个命。
第三种说法是,小人谗言。司马迁把贾谊与屈原两个人记录在一个列传里,这种做法本身已经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态度,即贾谊和屈原是命运共同体——两人都是遭受谗言而被皇帝疏远的。本文为情缘阅读原创,未经情缘阅读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后来的刘向继承了这一观点,并情感强烈地称之为“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固写《汉书·贾谊传》时,文末的赞语引述了西汉刘向的说法。
这三种观点,哪一种对呢?
二、迷离真相
贾谊进入官场时,正值汉文帝时期,这是西汉有名的明君。而且,贾谊的人生开局还是相当漂亮的:
十八岁闻名郡县,二十出头便当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二十二岁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随后,文帝甚至有意再给他加加担子,让他担任公卿之位。
文帝是个明主,而且也曾经非常重用他,因此,不遇明主的说法很难成立。同样,认为贾谊运气不好的看法,多半也不能成立。因为皇帝给过他机会,而且贾谊也一度备受赏识。至于后来的半生坎坷,更多地是与政治斗争有关,是人事而非天命。
网络配图
所以,第一、第二种说法都不成立。既然如此,贾谊怀才不遇的原因就是第三种——小人谗言了?
从史料上看,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
贾谊担任太中大夫之后,表现优异,汉文帝本想要进一步提拔重用,让他担任公卿这样等级的高官。这本来是好事,然而却引起了一批大臣的不满,于是他们纷纷上书,向文帝进谗言:
——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翻译过来是,这个洛阳小子,小屁孩一个,一门心思想的不过是高官厚禄,朝廷大事都被他搞得乌七八糟。
听到一票大臣都这么讲,文帝便采信了。自此以后,他把贾谊晾在了一边,不久就将他贬到偏远的长沙国当太傅去了。自此,贾谊再也没有回到帝国的政治中心。
从事情表面来看,贾谊后来的不被重用确实出自谗言。然而,这种说法却有两大问题:
其一,这些指摘贾谊的所谓“小人”是,丞相周勃、太尉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重臣。他们都是追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立下大功的人,如果这些人都是小人的话,那谁可以称得上贤臣呢?本文为情缘阅读原创,未经情缘阅读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其二,贾谊被贬长沙以后,汉文帝并不是自此对他置之不理。汉文帝前六年,是贾谊谪居的第三年,汉文帝因为思念贾谊,便将他征召入宫。
当时,两人在未央宫中祭祀鬼神的宣室会面,文帝因为刚刚进行过祭祀,便向贾谊询问了下鬼神之事,李商隐那首《贾生》讲的就是这件事。不过,不能因此就认为两人的会谈全都是围绕鬼神的。
会谈结束后,文帝大为感叹:好久不见贾生,以为他早就out了。没想到,我还是差了那么一丢丢。
不久,文帝改任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为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如果文帝当真厌恶贾谊,认为他没有大才,且一心只为权势——正如当初周勃、灌婴那样这样指责的,那么文帝怎么可能还会让他给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当老师呢?而且自此以后,文帝还时常派人向他咨询国事呢?
从上面种种不难看出,尽管有朝廷重臣进言叱责贾谊,但文帝恐怕并没有改变他对贾谊的欣赏与喜爱。因此,贾谊的被疏远,并非出自小人谗言。所以,第三种说法也不能成立。
网络配图
如果上述三种观点都不正确,那么,贾谊怀才不遇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三、复杂局势
这还得回到西汉的政治局势上来。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西汉初年,汉帝国内部存在三股政治势力:宫廷皇权、军功阶层与诸侯王国。
宫廷皇权不用多说,军功阶层指的是周勃、灌婴等一批与刘邦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他们拥有较大的政治势力。诸侯王国,指的是刘邦所分封的各诸侯国,起初是韩信等异姓王,后来被刘氏子弟所取代。
这三股势力共同支撑着汉初帝国。不过,他们的势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文帝初年,宫廷皇权变得相对较弱。原因很简单,文帝这个皇帝宝座,是周勃、灌婴等人军事政变的结果,即史上有名的诸吕之乱。本文为情缘阅读原创,未经情缘阅读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因此,文帝即位后,打压军功阶层势力以加强皇权,成了一件势在必行的事。为了达到这一点,文帝颁布诏令让列侯之国,即让列侯返回封国居住。
列侯是刘邦对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功臣的爵位分封,比诸侯王低一等。周勃、灌婴等大功臣,都被封为列侯。列侯有各自的封地,但是,他们平常并不在封地居住,而是都集中住在长安。本文为情缘阅读原创,未经情缘阅读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文帝让列侯之国,政治意义重大。其一可以使这些军功贵族远离政治中心,其二能够有效阻止列侯之间的串联。
当列侯都集中居住在长安之中时,互相联络非常容易,这是诛诸吕一事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当他们各自回到封地后,再要彼此互通有无就变得相当麻烦,因而对皇权的威胁就降低很多了。
这个之国政策,正是出自贾谊之手,史书上说,“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因为贾谊迎合了皇帝的治国方针,于是,文帝便在廷议之中提出了任命他为公卿之位的想法。
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了周勃、灌婴、东阳侯等众口一词的上书反对。列侯们枪口一致指向贾谊,攻击他年少轻狂、贪于权势等等,其目的并不在人,而在于他所提出的政策。只是文帝事先已经采纳了,因而不能明说以公然抗旨罢了。
显然,贾谊是陷入到了皇帝与军功阶层两种势力的斗争漩涡之中了。
网络配图
四、一颗弃子
文帝推行旨在削弱军功阶层势力的列侯之国政策,列侯当然不甘就此束手就擒,他们一方面摆出各种各样的拒绝之国的理由,另一方面借由攻击贾谊表明他们的政治立场。对此,势力还不够强大的汉文帝无法强力执行。
一时间,双方陷入了政治僵局。
这种情况下,贾谊成了牺牲品。汉文帝抛出贾谊,将他踢出中央政府,流放到遥远的长沙国,同时,又解除作为军功阶层代表的周勃的丞相一职。如此,双方各退一步,政治僵局就此打开。
所以,贾谊的不得重用,根源在于他的主张触动了庞大的军功阶层的利益,纵然皇帝非常欣赏他,出于政治考虑,也只能把他当做一颗弃子去对待。这是贾谊最大的悲哀之处。本文为情缘阅读原创,未经情缘阅读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