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宋朝最终并没有收回对南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燕云十六州。宋朝建国以后,又被北方少数民族辽夏金蒙轮番欺负(先是和辽夏两国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接着又被金占去了半壁江山,再接着被蒙古灭国),所以,后人对后周皇帝柴荣就颇多怀念。都觉得,如果赵匡胤没有通过陈桥兵变,侵夺后周的江山的话,柴荣很有希望实现真正的大统一。
后人对柴荣充满这样的期望,还有一个原因是,柴荣活着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给他三十年光阴,那他将用十年来统一天下,用十年来让百姓休养生息,用十年来实现国富民强。可惜的是,说过这句话后,仅仅过了六年时间,柴荣就生病去世了。
还有一点,柴荣曾经攻打过燕云十六州,只用了三个月就收复三个州,可偏偏在这时候,柴荣生了重病去世,他的小儿子继位,军队不得不回撤。已经打下的三个州,又被辽国给收回去了。
那么,如果柴荣如他说的,再活三十年。也不说三十年,哪怕只再活十年,他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实现统一天下的目的吗?
因为历史已经过去,其实谁也不敢说。不过,咱们可以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柴荣的军队和赵匡胤的军队,以及赵光义的军队,谁更强大?很显然,柴荣的军队更强大。
因为在柴荣的时代,不但柴荣打起来厉害,赵匡胤打起来也很厉害,可以说是两支劲旅。不过到了赵匡胤时代,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他一般很少亲自打仗,都是部下在打,这样,其实相当于少了两支劲旅。
再说赵光义时代,因为那时候已经搞过杯酒释兵权,打仗很厉害的将领都回家养老了。留下来的,又畏首畏脚,所以肯定不厉害。事实上,当时最厉害的只有杨业,而杨业却是北汉的降将,并非宋朝的嫡系军队。
除了将领外,再看领导的水平和意志力。柴荣打仗显然是最坚决的那一个,也是相当强悍的那个。而赵匡胤则显得稳重很多。何以见得呢?就比如进攻策略,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换句话说,是先易后难还是先难后易。柴荣选择的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赵匡胤则相反。赵匡胤也打过北汉,甚至都包围了北汉的都城晋阳。但是当他发现契丹前来救援的时候,立刻就撤兵。他和柴荣比起来,要稳重很多。这两个人的策略,究竟谁更好,这个很难说。
赵光义的军事领导才能就差得远了。他有两大战略失误,一是消灭北汉后,没有休整就匆匆打契丹,以至于失败。二是第二次攻契丹的时候,猜防大将,搞阵图,搞遥控指挥,也导致失败。
从这里可以看出,就军队战斗力和智慧能力来说,柴荣大于赵匡胤,再大于赵光义。这样感觉柴荣多活些时候,的确有实现大统一的可能。
但是,我们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藩镇割据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五代的老问题,五代之所以朝代更迭那么快,就是这个问题老是解决不了。先是地方节度使造反,后来是中央禁军将领造反。那么,柴荣活的时间长一点,节度使和禁军将领会不会造反呢?这是肯定的。
事实上,当时张永德和李重进就争权夺利得很厉害了,赵匡胤又后来居上。这些危机已经凸显出来了,愈演愈烈了。只不过这时候柴荣恰恰就去世了。柴荣会怎么来治理这些将领,其手段有赵匡胤高明吗?按照柴荣强硬的性格,真的很难说。
如果柴荣解决不好藩镇的问题,他的后周,说不定还就是一个短命王朝。赵匡胤不造反,难道其他将领不造反?一旦内乱发生,柴荣要实现大统一的梦想,只能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