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是中国隋朝的皇帝,他在位时修大运河,创科举,三征高丽,前无古人,虽然最后成了亡国之君,但他对中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了。
那么问题来,为什么要说他对日本还有那么大的贡献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重头慢慢说。
日本,古称倭国,这个倭字,还是中国皇帝汉光武帝高秀给赐的名。
从此中,日本就正式成为了中国的属国,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每一个新倭王上位,都要到中国来要赐封,否则就名不正言不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在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慢慢变得强大起来,当然,这里所谓的强大只是相对于日本来说的。
自以为腰杆硬起来的日本人,开始不满足只做中国的附属国,于是,他们想方设法的要和中国称兄道弟,想要和中国平起平坐。
作为中国的附属国,中国的儿子,想要爬上来当中国的兄弟,中国当然不愿意了。
于是,日本人动起了小心思。
不得不说,日本人是个忍辱负重的民族,近代日本人想要吞并中国,那是从几百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古时的日本,也是如此,为了能够和中国平起平坐,他们开始了漫长的谋划。
中国有很多的附属国,这些附属国,会定期的到中国来朝贡,然后从中国皇帝手中拿到丰厚的赏赐。
但日本人不同,他们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心机婊,每次来见中国,只送礼,不要赏赐。
时间一长,日本人在中国皇帝的心中,那就是一股清流呀,地感急剧上升。
一直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开始四分五裂,对附属国的掌控力量严重下降,日本人终于露出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他们派来了使者,从中国皇帝的手中,使计拿到了征讨南朝鲜(那时还不叫朝鲜)的任命,然后又一步一步的摆脱了中国的控制,虽然中国朝廷嘴上不同意,但实际上,日本已经不再是是中国的附属国了,至少日本心里是这么想的。
岁月如梭,一转眼就到了隋朝隋炀帝时期。
公元607年3月,日本人又派了使节到了长安拜见隋炀帝。
当时的日本大使叫小野妹子,虽然名为妹子,其实是个大男人,他来到大殿上,递上了日本的国书。
隋炀帝一看,顿时大怒,只见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无恙。”
日本倭王竟然在中国皇帝面前自称天子,而且还是日出处天子,排在中国皇帝的前面,什么意思,一眼就能看来出。
隋炀帝看了岂能不生气,但气归气呀,当时隋朝最大的敌人还不是日本,而是盘踞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高句丽。
隋炀帝生了气,又不能采取实际行动,而且日本和中国隔着大海,在那个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又方不可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日本再怎么折腾也就是过过嘴瘾而已。
所以隋炀帝气过之后,回了一封国书,在国书中把日本倭王大骂了一通,反正什么话难听就挑什么话写。
本来呀,隋炀帝想着,日本倭王见了这封国书,那感觉一定很过瘾。
但事实上隋炀帝失望了,因为这封国书根本就没递到倭王手中,国书去哪里了呢?被日本大使小野妹子故意让高丽强盗给抢了。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你想呀,他要真敢拿着这封国书回去交给倭王,以国书中的内容来看,会有他的好果子吃吗?
小野妹子回去之后,对倭王说,中国皇帝看了日本国书有多高兴,对日出处天子的说法有么的认同。
倭王一高兴,直接给小野妹子连升了好几级。
这一次的交锋,可以说隋炀帝吃了一个哑巴亏,让日本全国人民都认为,中国皇帝承认了日本倭王为天子的这一说法。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小野妹子再次访华,同来带来了一封国书,这次更过份,因为在国书中,日本倭王把自己的称呼又提高了一级,直接改叫“天皇”。
中国的皇帝叫天子,他们则叫倭王叫天皇,这不明显是在占中国皇帝的便宜吗?
当时国书的排头是这么写的:“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按理说,这回隋炀帝应该更加生气才对,但让人想不通的是,这回他竟然乐呵呵的同意,还收下了三个日本留学生,并亲自安排了信处。
从此,日本的倭王就正式称为天皇了。
当然了,“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几个字从没有出现在中国史书上,而是出现在了日本的《日本书纪》一书中。
而日本的这本《日本书纪》是一本为政治服务的书,是为了强调日本天皇的统治而撰写了。
所以呀,书中很多内容都是编的,并不是真的。
就比如“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几个字,很有可能就是为了强调日本天皇的合法性而编出来的,其目的是,你看,中国皇帝都承认我们的倭王为天皇了,这可是名正言顺呀。
现在日本的皇帝叫天皇,而天皇这一称呼正是始于隋炀帝时期。
不管是不是隋炀帝本意,但日本人就是借助了隋炀帝的名号,把他们的倭王变成天皇,写进了他们的史书。
中国的皇帝始于秦始皇时代,而日本的天皇始于隋炀帝时代。
所以笔者认为,隋炀帝对于日本的贡献不亚于秦始皇对于中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