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0年07月21日05:09:18
发布部门: 山东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鲁政发[2006]75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三十日
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山东是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省份,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广阔的海洋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的一系列战略决策,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面对21世纪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产业发展重点和经济布局,搞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对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回顾与展望
十几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的决定》,海洋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省海洋经济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具备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良好条件。
(一)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1.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05年,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2490.3亿元,与“九五”末相比,年均增长18.5%;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145亿元,年均增长19%;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4.5%提高到了6.2%。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崛起,已成为新的增长点。
2.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2:29:39,调整为2005年的20:37:43。第一产业中,水产品总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第二产业中,船舶、水产品加工、海洋石油、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等产业实力不断壮大,原盐、纯碱、烧碱、溴素等产量均具全国第一;第三产业中,滨海旅游、海洋运输、海洋环境保护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迅速。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海陆联运能力提高。2005年全省港口达到25个,其中一类对外开放港口17个,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38400万吨,海运客运量1355万人次,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通航贸易关系。已建成济青、日竹、东港、东青、环胶州湾、烟栖、烟威、潍莱、烟台疏港高速等9条沿海高速公路,沿海港口群的后方公路集疏运条件明显改善。
4.“科技兴海”成效显著,支撑作用明显。组建了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建立5个国家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级科技兴海基地,20多个重大项目实验示范基地,6个省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海洋生物、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精细化工、海水淡化等领域的产业化示范工程20多项,取得海洋重大科技成果1200多项,其中有28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海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5.海洋法制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综合管理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实施渔业法办法》,颁布了《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山东省碧海行动计划》和《山东省海域使用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推行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确权审批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实行了海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制度,初步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防灾减灾网络,加强了海监、渔政、海事、边防海上联合执法,海洋管理步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
虽然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海域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管理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产业层次不高,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较差;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投入力度不足,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海洋污染严重,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较深等。
(二)优势与条件。
1.区位环境优越。山东半岛位居中国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既是中国最大的半岛,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山东半岛与各大洋相连,并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海上交通非常便利,是通向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大洲的重要门户。山东半岛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翼。半岛经济与日、韩、俄远东地区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条件得天独厚,有利于发展海洋经济。
2.海洋资源丰富。我省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26个,拥有与陆域面积相当的海洋国土资源。地处暖温带,日照充足,水质肥沃,适合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水生生物资源400多种,海参、鲍鱼、对虾、扇贝等海珍品驰名中外;海岸2/3以上为山地基岩港湾式海岸,水深坡陡,建港条件优越,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海岸地貌类型多样,人文和自然景观较多,主要滨海景点有34处,位居全国第三。特别是在海滩浴场、奇异景观、山岳景观、岛屿景观和人文景观方面,优势更为突出。适宜晒盐土地2740平方公里,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总净储量约74亿立方米,含盐量高达6.46亿吨;海洋矿产资源丰富,在101种矿产中已探明储量的有53种,居全国前三位的9种。渤海沿岸石油地质预测储量30-35亿吨,探明储量2.29亿吨,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为110亿立方米。龙口煤田是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探明储量11.8亿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对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和砂矿等六种资源进行丰度评价,我省位居沿海各省市之首。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科技力量雄厚。我省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国家驻鲁和市属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拥有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多,其中院士22名,博士生导师300多名,博士点52个,硕士点133个,另有近2000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拥有24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处海洋科学观测站台,20多艘海洋科学考察船,涉海大型科学数据库11个,种质资源库5个。国家安排的10个“973”海洋项目,我省承担了9项。另外,还承担了500多项“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处于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成果。以生化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为基础的海洋药物研制一直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开发了可生物降解环保型新材料、纳米多功能塑料、光生态膜、新型海洋酶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科技在我省海洋产业中的贡献率达50%以上,科技创新成为拉动海洋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
(三)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上看,自联合国制定《海洋法公约》以来,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把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维护海洋权益列入本国重大发展战略,向海洋要食品、要资源、要通道、要效益成为海洋开发的世界热潮。同时,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海洋斗争也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海洋新兴产业形成集群,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05年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7202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特别是2003年国家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后,沿海各省(市、区)都把海洋经济确定为新的增长点,制定了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重点工程建设计划,纷纷提出了“建设海洋强省”等战略目标。
从我省看,山东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技优势突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半岛城市群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生态省建设等一系列的战略决策。这些都为我省海洋经济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原则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以港口为龙头,以海洋产业、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业为重点,与半岛城市群建设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衔接,把发展海洋经济与全省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构筑“一洲二带三湾四港五岛群”的特色海洋经济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经济体系,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
(二)任务目标。
1.海洋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把海洋经济作为全省经济最大增长点来加以培植,推动海洋经济超常规快速发展。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145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省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占全省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2.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调整海洋渔业结构,大力发展造船、钢铁、石油化工、盐化工、海洋能源等临港工业,积极拓展滨海旅游、临港物流等海洋服务业,依靠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与技术转让,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到2010年,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0:37:43调整到15:45:40。
3.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海洋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修复,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全省COD入海量要控制在15万吨以内,总磷控制在0.6万吨左右,总氮控制在2.5万吨左右,90%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Ⅰ、Ⅱ类标准,沿海地区建成有效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4.区域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集聚效应的扩大、园区经济的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10年,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亿吨以上,使海洋经济区域成为全省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物流基地和国外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三)指导原则。
至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原则。大力调整渔业结构,努力发展海洋矿产开发、海洋化工、海洋旅游、临港工业、临港物流等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特别要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机遇,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和技术转让,推动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和升级。
至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把海洋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全局统筹考虑,与半岛城市群、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生态省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相结合,做到陆海统筹,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至坚持科技兴海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海洋科技力量雄厚和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海洋科技、海洋教育与海洋经济有效结合的体制与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依靠科技和人才,促进海洋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海洋经济的素质和水平。
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积极保护海洋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增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至坚持依法治海的原则。健全海洋法规体系,提高海洋法制意识,优化执法环境,积极推进海洋综合执法,强化执法监督,把海洋开发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培植高素质的海洋产业体系
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要求,积极培植壮大海洋渔业、船舶工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和海洋化工、滨海旅游、海洋运输等六大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一)积极发展山东半岛现代渔业。
充分发挥渔业在海洋经济中的优势作用,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和品牌渔业,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涉渔资源,推进渔区工业化、渔村城镇化进程,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渔业经济发达、渔区社会繁荣、渔民富裕文明、环境健康优美的现代渔业经济区。
1.规划建设四大渔业功能区。一是近海和内陆湖库自然生态渔业区。在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管理的同时,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培育修复近海和内陆渔业资源,科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资源保障体系。二是优势水产品生态工程养殖产业区。以海岸线为基线,向海陆两翼拓展,突出特色,创新养殖方式、模式,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和名牌品种。三是水产品加工产业区。按照“簇群集结、规模膨胀”的思路,扩建一批以水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进一步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把我省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水产品加工基地。四是渔港经济区。以渔港为依托,科学合理选划渔港临近区域,形成以渔业经济为主体,海上运输、船舶修造、滨海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聚集、优势互补的特色经济区。
2.组织实施渔业六大工程。一是渔业资源修复和保护工程。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减船转产工作,到2010年,全省报废中小型机动渔船5000艘,增殖放流水产苗种20亿尾(粒)以上,建造省级人工鱼礁示范区10个;在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场所,建立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场)40处,国家级濒危生物救护中心3处。二是渔业产业升级工程。加快实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抓好海参、海带、对虾、扇贝等十大优势主导品种和10个地方特色品种的健康养殖;稳步发展外海及远洋渔业,建设2至3处远洋渔业基地,发展3至4个实力强、装备水平高的远洋渔业企业,到2010年,远洋渔船达到360艘左右,产量35万吨;大力发展水产现代物流业,依托中心城市和中心渔港,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水产物流交易市场;积极拓展休闲渔业,着力培植游钓、观赏和都市渔业,提升休闲渔业档次和水平。三是渔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培育规模以上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家,组建规范化渔业中介组织100个,建设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实施出口加工拉动和名牌带动战略,到2010年本地水产品加工出口占出口总量的50%以上,培育10个以上年产值过10亿元的渔业品牌。四是渔业科技创新工程。构建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渔业推广体系,加强渔业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渔民技术培训,组织实施“科技入户百千万计划”,全面提高渔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五是平安渔业建设工程。加快省渔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建设3个省级渔业灾害救援中心和8个市、县级渔业救援机构,制定和完善海洋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涉外纠纷等应急预案,建立渔业安全长效机制和有效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六是现代渔区建设示范工程。着重抓好20个乡镇100个村的现代渔业示范点建设;大力实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7个中心渔港,8个一级渔港,配套完善渔船避风、供油供水、船用配件供应等基础设施,将渔港建设与渔区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繁荣渔区城镇经济。
(二)培育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舶工业。
与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相衔接,依托现有造船、修船企业,充分发挥区位、自然条件优势,抓住世界船舶工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坚持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搞好技术开发和产业协作配套,加强船舶产业规划布局,积极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造修船项目的建设。依托青岛、烟台、威海三大造修船中心,构筑北海船舶重工、烟台莱佛士、威海造船、黄海造船、青岛船厂、灵山船业六大平台,着力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品链,扩大规模效益。重点建设青岛海西湾、大宇烟台八角、胶南、即墨、威海马兰湾、皂北湾等大型造船项目,着力开发大型集装箱、散货船、石油天然气船三大主力产品和海洋工程船、远洋渔业船舶、豪华游艇、高速电动船等优势产品。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大船厂的分段制造生产体系,搞好配套服务,大力研发、发展船用钢板、系列柴油机、锅炉、锚链、五金、仪表、化工、建材、计算机、应用软件等配套产业,形成以造船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和新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到2010年,全省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
(三)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科技优势,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和海洋工程材料、海水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利用等领域深度开发和成果转化,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集中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产业。加强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为海洋加工工业和生物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生物资源;加强对共轭亚油酸、岩藻聚糖硫酸脂、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药物和脑营养物系列产品的开发,为医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肿瘤、肝炎、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型药物支持;加强对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生态化妆品的开发,满足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力争把青岛、烟台、威海建成我国一流的海洋生物工程产业基地。
(四)加快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业。
加强对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洋盐卤资源的勘探、开发与利用,大力发展产品深加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胜利油田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采收率,加大浅海埕岛油田开发力度,基本稳定石油产量;加大新油气田的开发力度,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进行战略投资,建立海外能源补充基地;配合国家搞好蓬莱19-3油田的开发工作,积极做好油田陆上基地的争取工作。石油化工,重点向大型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重点搞好齐鲁石化120万吨乙烯扩建项目建设,加快青岛100万吨乙烯和1000万吨原油加工装置项目建设,在沿海再规划建设1000万吨炼油项目,争取把淄博、青岛和渤海湾建成国家的石油化工基地。到2010年,炼油、乙烯、合成树脂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000万吨、200万吨、350万吨。海洋化工,依托山东海化、鲁北化工、青岛海湾等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生产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感光材料、溴系阻燃剂等溴系列产品,以及海盐系列产品,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
(五)突出发展港口海运业。
港口建设要以规模化、深水泊位化、管理信息化和港口功能多样化为目标,形成布局优化、功能完善、配套先进的港航体系。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型集装箱、矿石、煤炭和原油四大运输系统,在青岛、日照、烟台建设23个3-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形成以青岛港为干线港,烟台、日照港为支线港,龙口、威海等港为喂给港的集装箱运输系统,新增吞吐能力1100万标箱;在日照、青岛、烟台建设3个15-30万吨级的矿石泊位,形成由青岛、日照、烟台港组成的深水、专业化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新增吞吐能力6800万吨;在青岛、日照建设2个30万吨级原油泊位,形成以青岛、日照等港组成的进口原油中转运输系统,新增吞吐能力6500万吨;结合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大通道的实施,扩建和改造青岛、日照煤炭泊位,在日照、龙口等港新建6个5-10万吨级煤炭泊位,形成由青岛、日照、龙口等港组成的煤炭装船运输系统,新增吞吐能力8700万吨。进一步优化港口结构,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增强我省港口综合竞争实力。到2010年,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231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2亿吨,集装箱能力达到1400万标箱。
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远洋和集装箱运输,建立一支以远洋大型船舶为主,近远洋结合、大中小配套、船舶类型齐全、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运输船队,努力壮大海上运输能力。坚持“优化结构、鼓励更新、有序发展”的原则,重点进行海洋运力结构调整,从追求总量规模的外向扩张型向注重质量的内涵提高型转变,进一步促进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集装箱船、液化气船和滚装船。加速老旧船舶更新换代,降低船龄;加大海上客运向旅游化、舒适化、高速化、客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的力度,鼓励发展公路、铁路、水路等多式联运。到2010年,海洋运输船舶达到500万净载重吨,海洋货物周转量6200亿吨公里,其中远洋运输要达到6000亿吨公里,集装箱运输量800万标准箱,基本确立海运大省的地位。
(六)积极拓展海滨旅游业。
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海洋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以“走近孔子,扬帆青岛”,打造“中国黄金海岸”和“中国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海滨城市旅游规划,加大沿海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强化滨海大旅游观念,在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打破地区壁垒,加强联合与协作,实现半岛城市群“无障碍旅游”,走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路子,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国内著名旅游胜地。要突出海滨风光、历史文化和海洋特色,开发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工业参观和文化、探险、游船、渔村、渔业等特色旅游。重点抓好青岛海洋极地世界、中国海军博物馆扩建改造工程、崂山旅游度假区、蓬莱水城、烟台海滨、威海荣成天鹅湖度假区、日照太阳城主题度假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实现旅游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单一观光产品向多元产品的转化,提升旅游产业水平。搞好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游船专用码头建设,开辟海滨各城市之间的观光旅游线。策划组织好青岛啤酒节、烟台葡萄酒文化节、荣成渔民节、日照太阳节等有影响的节事活动。进一步加强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重点抓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周边市场以及俄罗斯、欧美市场的开发,加强省内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和周边市场的开拓力度,形成全方位的客源市场开发新格局。到2010年,达到接待境外游客261万人次,创汇14.6亿美元;接待境内游客8502万人次,旅游收入978亿元。

四、构建特色海洋经济区
根据沿海自然资源条件和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我省海洋经济应按照“一洲二带三湾四港五岛群”的构架展开布局,进行重点开发。通过发挥区域优势,科学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又一亟待开发的资源宝地。国家把黄河三角洲列为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该区要以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为主导方向,实行保护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继续加快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步伐,实现我省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新突破;充分发挥油气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和海洋化工、农用化工、精细化工,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北接京津冀、南连胶东半岛经济带的优越地理位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港口扩建工程,构架大交通网络格局;强化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滩涂贝类资源的农牧化经营和海水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大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保护好草地、湿地、动植物繁衍和栖息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好生物物种多样性;规划好不断增加的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模式,按照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走大规模、高科技、机械化、综合性、生态化的开发路子,并为区内其它各市发展用地的占补平衡提供空间。
(二)阳光海岸带黄金旅游区和健康养殖带特色渔业区。
我省海岸线绵长,地貌类型多样,资源得天独厚。要紧紧围绕打造“阳光海岸”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成各具特色的黄金旅游经济区和健康渔业养殖区。
1.阳光海岸带黄金旅游区。沿海七市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要按照突出特色、优化布局、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的原则,合理确定旅游形象主题,发展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业。青岛以承办奥运帆船赛为契机,突出“奥运扬帆胜地,海滨度假天堂”旅游主题,倾情打造“亚洲第一金沙滩”和“东方温情港湾”的旅游形象;烟台利用蓬莱和长岛的空间组合优势,发展“人间仙境、海上仙山”休闲度假游;威海突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这一主题,发展康体度假游和分时度假游,让“中国成山头,东方好望角”扬名世界;日照突出“海滨生态市,东方太阳城”旅游主题,重点开展中国北方最有魅力的太阳之城滨海民俗和避暑度假游;东营和滨州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这一主题,发展母亲河观光、滨州贝壳堤旅游、湿地生态休闲和油田工业旅游;潍坊以“世界风筝之都”为主题,打造中国民俗旅游胜地,以“国际蔬菜博览会”为契机,打造“中国菜园子”生态农业观光游。
2.健康养殖带特色渔业区。按照《山东省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布局规划》,山东海岸健康养殖带可划分为五大岸段。滨州、东营、潍坊岸段,立足本地贝类资源优势,加大对虾、卤虫、文蛤等海水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有重点地引进海蛰、海水鱼、海参等适宜滩涂养殖的新品种;扩大深水区养殖规模,同时加大封滩护养力度,进行高密度生态养殖示范推广。烟台岸段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压缩传统养殖品种,扩大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精养规模,研究全封闭循环水利用技术,引进和推广深海鱼类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威海岸段推广浅海新型筏式养殖模式,引进和推广工厂化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和生物净化技术,发展标准化深水网箱养殖,青岛岸段调整优化养殖布局,减少内湾养殖密度,限定近海养殖规模,拓展外海养殖及海洋农牧化生产。依托海洋技术资源和产业优势,运用现代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做好良种选育和培育,大力发展工厂化、深水网箱等集约化养殖模式。日照岸段通过深海网箱养殖、浅海综合养殖、立体养殖、工厂化养殖、人工鱼礁生态示范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区建设等方式来推动健康养殖业的发展。
(三)沿莱州湾、沿胶州湾、沿荣成湾综合经济区。
三湾充分考虑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海湾经济。沿莱州湾综合经济区,要大力发展海参、对虾、大鲮鲆等优质水产品的海水增养殖业,发展以出口创汇为主的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尤其是大宗养殖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渔业的产业化水平;要利用丰富的海盐和卤水资源发展盐及盐化工业,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盐化产品,加快开发潍坊市“三北”地区,促进产业集聚,建成全省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加大对流入莱州湾主要河流污染物的治理,防止海水内侵,实施生态功能区的修复与治理工程,净化湾内海域水质。沿胶州湾综合经济区,重点发展港口、旅游和渔业。胶州湾南部以港口区为主,充分利用环绕青岛的便利条件,做好承接日本、韩国产业转移的文章,大力发展船舶机械制造为主的临港和临海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及来进料加工为主的水产品加工业;湾北部则以海水养殖为主,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湾外两侧东起崂山头、西至唐岛湾水域和岸线,突出发展旅游业。沿荣成湾综合经济区,重点发展以海参、鲍鱼为主的高档水产品养殖,以海带为主的藻类养殖;加强以出口创汇为主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海带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展海洋生物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大海洋保健药品、食品的开发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成山头、天鹅湖等人文古迹观光及田园自然风光的旅游开发;依托黄海船厂、荣成第一造船厂的技术、设备优势,大力发展船舶制造业。
(四)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临港经济区。
充分发挥半岛港口群的优势,结合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临港工业基地和临港物流基地,形成产业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临港经济区。青岛港,是我国沿海区域性中心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也是能源、原材料运输重要枢纽,要以集装箱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原油、铁矿石、煤炭等大宗散货中转运输,加快区港联运建设,建成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充分利用强大的港口功能和区域发展龙头的优势,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高效集散手段为依托,积极开展进出口、转口和过境贸易,重点发展大型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形式,提高物流的流转规模、流转速度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保税区的特殊政策和窗口作用,深购远销,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照港,是山东沿海港口群南翼的主要港口,是我国北方地区能源、原材料重要中转运输口岸及集装箱支线港,要以煤炭、矿石和原油等大宗散货中转运输为主,兼顾集装箱等其他运输,建成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骨干。在进一步确立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沿线地区运输市场。积极开展港口中转、储运、货物联运和代理业务,建立综合配套的中转服务体系;与临沂大型批发城相呼应,加快建立日照大型进口商品经销和中转基地。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日照精品钢铁基地。烟台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发展综合物流的重要港口,是胶东和辽东两个半岛运输通道重要枢纽,北方地区重要集装箱支线港,要在巩固发展散货杂货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西港区开发,搞好与龙口港的整合与分工,重点发展矿石、煤炭、原油、集装箱运输,同时发展客货滚装服务;龙口港要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关系密切的有色金属、矿石、粮食、石油化工等中转业务和集装箱喂给运输,积极发展煤炭运输业务,力争使烟台港建成现代化亿吨大港,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骨干。要在发展提高现代物流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综合运输体系完善、黄渤海黄金水道的优势,抓住烟大铁路轮渡建设、形成南北交通重要枢纽和节点的机遇,北上、南下,积极拓展东北、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腹地,依托出口加工区,积极向国家申办国际物流园区,以开展货物转口、运输配送、跨国采购等服务贸易,努力形成面向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大型物流中心。威海港,是山东半岛重要的区域性港口,是新亚欧大陆桥东延韩国、日本的重要枢纽港口。其功能定位主要是为服务于本地的集装箱、煤炭、石油中转及进口。要以建设深水港口泊位,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提高港口吞吐能力为重点,并充分发挥邻近日、韩的区位优势和产业转移的良好契机,发展制造业和加工业。要充分发挥石岛镇作为我国北方最大渔港、渔市的优势,努力形成国际性渔货贸易区。其他港口城市也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努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临港物流产业。
(五)五大岛群开发保护区。
发挥我省海岛资源丰富、与陆岸距离近、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发的优势,在不影响军事需要、确保国防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制定全省海岛发展总体规划,以已有一定开发基础的岛屿为依托,优先开发36个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和有人居住的岛屿,重点开发保护五大岛群。庙岛群岛及烟台岛群:大多为基岩岛,要突出生态保护,合理开发,重点发展海岛旅游业和渔业,旅游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渔家风情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渔业重点发展现代化海珍品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同时,搞好风能、潮汐电站等清洁能源建设;积极筹备建设海岛科技文化中心,使其成为本省乃至全国海岛生态开发和社会综合发展的排头兵。威海岛群:全部为基岩岛,要发挥港口、渔业、旅游三大海岛资源优势,在发展优质高效渔业和旅游业的同时,发展海洋运输业,创建临海工业区和保税岛,发展外向型经济。青岛近海岛群:多为潮间岛、岛连岛和人工陆连岛,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建设能源、交通和港口工业群,发展外向型经济。其它应以灵山岛、田横岛、竹岔岛为中心,开发崂山湾、胶州湾附近系列岛群,重点发展以海珍品为主的增养殖业和依托青岛市的集旅游、度假、避暑、疗养为一体的海岛旅游业。日照近岸海域岛群:均为基岩岛,重点发展海产品增养殖业,适度发展旅游业;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近岸海域岛群自然保护区,保护鸟类、海珍品和文昌鱼。滨州近岸岛群:开发滨州地区近岸各个沙质岛群,重点发展浅海滩涂增养殖、盐和盐化工、经济和药用植物种植以及贝壳砂的开发利用等。

五、建设健康协调的海洋系统
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海洋污染防治。
结合生态省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渤海综合整治规划》和《山东省碧海行动计划》,实现海洋生态良性循环。按照《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严格执行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放制度,在重点海域推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实施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逐步实现自动监测,着力加强重点养殖区、排污口和敏感生态功能区的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监督治理,完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定期发布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为海洋环境管理和污染源治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建立海上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预案。严格监督海上石油运输,防止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沿海企事业单位、渔民、海上平台作业人员的作用,组建民间海洋污染事故监视队伍,强化海洋环境的监督和保护。进一步加大陆源和海岸、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将海区污染防治与沿海陆域尤其是城市的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开展污染区域防治。要对海洋资源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要搞好生产力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沿海新上重污染型企业,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重点污染企业坚决关停并转;推广科学养殖方式,着力降低自身污染,提高船舶、港口、海上石油平台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实施船舶及相关作业油类污染物“零排放”计划,控制海上污染源排放。加快沿海七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到2010年建成运营20座,日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要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脱磷除氮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行,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二)搞好海洋生态保护。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实施海洋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保护,在建设和管理好现有各种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岛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0一15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搞好水生濒危物种的繁育,严格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维护海洋物种多样性。重点实施莱州湾、胶州湾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修复与治理,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及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海防林,修复和保护近岸湿地,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建立近海主要渔业资源捕捞总量控制制度,严格实施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休渔制度,减少近海捕捞渔船数量,压缩捕捞强度,保护和涵养近海渔业资源。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对占用传统作业渔场造成渔民失海的,要给予合理补偿。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正确评估海洋资源的承载力,强化海洋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油气、矿产、海上运输、旅游等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合理开发保护海岸带、河口资源。
实施海岸带有序开发。要科学利用海岸带资源,突出区位优势和发展特色,按照《全省海洋功能区划》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及本规划提出的要求,科学制定全省海岸带发展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分区,分类管制,综合管理,引导发展的原则,合理控制和使用海岸带资源,保护和改善海岸带环境,把海岸带的开发建设纳入有序发展的轨道。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黄河口、小清河口进行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潮灾和海岸侵蚀;严格控制滩涂围垦和围填海。对围垦滩涂和围填海活动要科学论证,依法审批。严禁围垦沿海沼泽地、芦苇湿地和古贝壳堤。

六、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加强沿海港口城市、临港工业区以及主要海岛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交通设施。
按照加强内联互通和对外拓展腹地的要求,以港口为核心,加强港口、疏港交通和空中走廊建设,密切沿海、海岛地区内部和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着力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交通网络。(1)铁路集疏运通道建设,重点加快邯济、菏兖日铁路扩能改造,青岛至荣成城际铁路、青岛至日照铁路立项和开工建设,德龙烟铁路、黄大铁路建设、坪岚铁路改造及复线建设。(2)公路集疏运通道建设,适应沿海现代化港口建设需要,进一步搞好路港对接,建设专用疏港路并与高速公路连接;完善环海高速公路大通道,实现沿海重点港口之间的高速连接;加快高速公路东西、南北通道及省际出口的建设,进一步拓展我省沿海港口经济腹地。重点建设济青南线、潍坊至日照、青岛至龙口、枣庄至临沂至日照、新河至鲁冀界等高速公路,有效解决港口集疏运瓶颈问题。(3)机场建设,按照现代化国际空港的要求,重点搞好青岛机场的改建和扩建,完善配套烟台、威海等机场,增强客货集疏功能。(4)管道运输。重点建设青岛年接输300万吨LNG项目及相关输气管道、青岛一潍坊一淄博一济南、莱州一龙口一烟台、烟台一威海等干线及其相关的支线输气管道建设,形成网络化管道输气系统。同时,管道输油等运输形式也要有长足的发展。
加强有居民海岛的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主要海岛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是长岛群岛、养马岛等主要海岛的公路改造和客运码头及有关渔港设施建设。万人以上大岛配套完善车客渡滚装码头和快速客轮,3000人以上岛屿全部建成客货专用码头。
(二)水利工程。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重点搞好地表水开发利用的同时,突出搞好地下水管理,严格控制海水入侵区、地下漏斗区等敏感区域的地下水开采。进一步搞好水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重点实施南水北调和西水东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积极探讨南四湖蓄水和沂沭河流域雨洪水调向沿海地区的可行性,建设一批蓄水、集雨和地下截流工程,形成南水北调、西水东调、引黄济青干渠与沂沭河水系相互沟通、库湖串联、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的水网体系。加强沿海地区和有开发价值海岛的供水、防洪排涝等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防潮堤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主海堤重点防险段和建筑物工程达标。海岛要采取建设水库、河道取水、大陆引水、集雨窖池等多种方式开源聚水,建立节水型产业结构,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镇)。积极稳妥地推动中水回用,所有具备条件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都要建设中水回用设施。
充分利用海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利用和淡化产业。加快核能海水淡化等海水淡化项目的实施进度,早日开工建设青岛、烟台低温核能海水淡化项目;围绕沿海、海岛城乡居民和产业用水,加强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攻关,研究开发小型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海水淡化项目;制定海水利用鼓励政策和措施,扩大直接利用海水的领域和行业,力争沿海地区的高用水企业工业冷却水基本上由海水替代,努力扩大青岛大生活用海水规模,使之成为国家级大生活用海水技术示范城市,千方百计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问题,使海水淡化水成为海岛居民的重要水源。到2010年全省海水淡化达到40-50万立方米/日,海水直接利用达到129亿立方米/年。
(三)能源设施。
除沿海大型电站和主网架建设外,继续完善大陆向主要海岛供电工程建设,保障海岛可靠的电力供应,实现与陆上同网同价。加快核电建设步伐,海阳核电站基础性工作成熟,投资主体落实,已具备开工建设条件,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同时启动乳山核电站、荣成高温气冷堆项目和沿海第三核电站前期工作。利用海水资源,积极发展海水冷却电厂;综合利用海洋能资源,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资源,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用作海水淡化城乡公共设施电源的技术和设备,有效利用海洋清洁能源。
(四)信息网络。
加强陆地与海岛、海岛与海岛间的基础传输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网络化水平。扩大完善本地通信网,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等网络通讯。充分利用目前各种经济、安全、有效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讯技术,实现其他海岛地区信息传送和联网共享。加快“数字海洋”建设,充分利用近海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和沿海省(市)在海域管理、环境保护、海岛和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领域积累的丰富信息资源,建设海洋数据库,建立面向海洋经济、海洋开发管理和海洋决策支持的海洋信息基础平台和省、市、县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海上预警预报、搜救抢险、环境监测等信息系统配套建设。

七、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我省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中央驻鲁科研院所、省内科研机构为依托,充分发挥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整合作用,在发挥技术市场的联结作用和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通过规划、计划、产业和技术政策、课题招标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全省海洋科技资源。借助国家的支持,在青岛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技术示范基地,海洋勘探基地、潜水基地,把青岛建成集基础研究、技术推广、应用开发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城,辐射带动全省海洋科技的发展。实施人才强海战略,面向国内外广泛招揽高层次海洋开发科技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利用各种形式进修培训,加快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形成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和海洋产业技工。制定公平竞争、唯才是用的人才政策,营造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组织优势力量,强化优势集成,围绕海水增养殖、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精细化工、船舶制造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生态技术、海洋病害防治等重点领域研究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搞好技术储备,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海洋科技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一体化的新型体制,实现知识资本与产业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具备条件的科研院所要进入市场,成为高科技型公司,通过市场机制发展壮大。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人员下海经商,以技术入股、成果转让、合作开发等形式领办企业。
(二)拓宽融资渠道,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投融资体制,最大限度地融通社会资金,确保海洋经济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各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应向海洋产业倾斜,积极争取中央国债和预算内投资支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按照“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原则,严格海域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海域使用金和资源保护费,专项用于发展海洋经济。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着力搞好软硬环境建设,面向国内外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举办各种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外部资金投向我省海洋产业。积极引导、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经营权和资产转让、联合兼并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加大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搞好金融服务,对重点工程、骨干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优先提供贷款支持。省高新技术投资公司要加大海洋高新技术项目投入,省担保公司要积极为高新技术项目提供担保支持。
继续调整优化资金投向,突出重点,集约投入。政府的财政性资金,重点用于重大科技攻关,良种繁育、质量监测、灾害防治、资源探测、环保治理等基础设施和鼓励发展的项目贷款贴息;对于一般性竞争项目,尽快推向市场,通过市场运作,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三)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千方百计减轻灾害损失。
进一步加强海洋预报工作,依托省海洋预报台,建立完善的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岸站、浮标组成的海洋监测网络,加强海浪、海流、水温、盐、声的分析,加强海洋灾害的实时跟踪监测,有效开展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准确及时地预报风暴潮、海冰、海啸等海洋灾害性天气,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专业海洋预报服务。加快建立山东省海洋防灾救灾指挥中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现代卫星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整合军队、气象、环保、海监、渔政、交通、地震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海洋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海洋灾害的诊断、分析和处理能力,制定可操作的应急和防范措施,形成有效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加强海洋安全搜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军用和民用船只,配备适宜海上救援作业的拖航船、救护船、打捞船、疏浚船、漏油回收船以及消防船等,组建紧急救援队伍,合理布局搜救网点,完善海上救助通讯网络,采取先进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强化以直升机、搭载型巡逻艇和各种船只为骨干的海空联合搜救体系建设,提高我省海洋救护能力。
加强海洋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沿海防潮堤工程建设,重点加强沿海城市、经济开发区、旅游景点及低平海岸带等重点区域的防护能力,在重要入海河口地段修建防潮闸,逐步建成和完善风暴潮防御工程体系,使沿海城市及重要地段防护能力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尽早实施海防林二期工程,建立风蚀、水蚀防治结合,林种、树种合理搭配的沿海基干防护林带,形成沟、路、渠、堤、岸及农田防护林网于一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加强沿海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和地震区划研究,提高海洋工程及沿海的地震综合防御能力。
建立海洋气象预警系统和沿海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及气候变化应对系统。包括建设海洋气象信息集成与共享平台、海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海洋天气发布系统、海上重大事件应急响应服务系统和奥帆赛等重大海上活动气象服务系统;建立气候资源监测评价系统,实施气候能源开发利用与服务保障工程和沿海生态气候变化应对工程,使海洋气象系统更好地服务于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保证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进一步健全海洋综合管理法规体系,依法管海,依法用海。认真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盐业等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污染控制排放制度,加大对港湾等重点海域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填海、围海等改变海域属性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严禁乱开乱建盐田。尽快制定海洋倾废管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保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岸线资源使用管理等地方性法规,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强海岛开发管理,尽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继续完善海洋执法体系,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海洋法规普及宣传力度,搞好海洋执法人员培训,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执法手段建设,积极推进海洋综合执法,加强法制监督,全面提高执法综合素质和水平。搞好全省及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和海洋资源开发规划的编制实施,科学布局、充分论证评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强海域及岸线资源使用管理,建立适度开发、有序经营、持续利用的海洋开发新格局。
(五)切实加强对海洋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制。
建立集中统一有效的海洋经济建设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和落实临海经济带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功能区划,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领导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合理界定省、市、县(市、区)的管理范围和权限,明确有关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定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沿海市、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涉海各部门要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局,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开发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