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2020年07月22日06:43:58
发布部门: 天津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津政发[2006]1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天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一年。做好2006年各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部署,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要求,树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努力完成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全市“十一五”良好开局。


天津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二月二十日


天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市各方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八次全会部署,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加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五大战略举措,保持了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366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连续10个季度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725.5亿元,增长26.8%,创近8年最好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6.8亿元,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0亿元,增长13.9%。外贸进出口总额534亿美元,增长27.1%,其中出口274亿美元,增长31.4%。实际直接利用外资33.3亿美元,增长34.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9元,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02元,增长10.4%;新增就业2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上述指标都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十五”计划圆满完成。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工业快速增长。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全面推进,十大工业项目加快实施,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工业增加值增长17.9%。电子、汽车、化工、冶金等六大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实现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1.6%。重点推动了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无缝钢管、力神锂离子电池、中空纤维膜材料、赛橡轮胎机械等拥有自主品牌的高科技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服务业稳步发展。制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 (津党发(2005)4号)和《天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津政发(2005)23号),启动一批物流、旅游、商贸重点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港口吞吐量2.4亿吨,集装箱运量480万标准箱,分别增长16.7%和25.8%;机场旅客吞吐量215万人次,增长26.1%。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引进了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渤海财产保险公司开业,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成立,渤海银行筹建工作完成并于2006年2月在津开业,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获国家批准。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行业有新的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达14.3%,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增长27.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28吨标准煤,下降1.5%;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费量0.12万千瓦时,降低1.6%。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标准煤1.62吨,取水量29.4立方米,分别下降3%和3.8%;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8%,提高0.7个百分点。
(三)“三农”工作得到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意见,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农村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粮食总产量137.5万吨,比上年增加12.2万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成效,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58.4%,提高2.2个百分点;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70%,提高5个百分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快建设。农村工业的整合和投入力度加大,一批企业向园区集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0%。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重点推进了一批新城和中心镇建设,开展了“宅基地换房”示范村镇建设试点,实施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全年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15万人,农村城市化率46.5%,提高2.5个百分点。
(四)滨海新区保持快速发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编制完成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并上报国务院。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启动实施。 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获国务院批准。临港工业区完成围海造陆12.1平方公里,天碱搬迁改造项目开工。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京津城际轨道交通、滨海国际机场扩建、东疆港区等项目开工建设。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和电子口岸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全年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608.6亿元,增长19.8%,占全市的比重达43.9%。十八个区县生产总值增长16.9%,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五)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结构优化,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70%,港口、公路、地铁等交通投资增长60%,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增长20%。 58个市重点建设项目总体进展好于往年。天钢东移、中维药业VB1产业化、京津公路拓宽改造、天津港滚装码头、地铁一号线等22个项目建成或部分竣工。一汽丰田新花冠轿车、LG渤化氯乙烯、高新纺织工业园、天铁板材基地、京沪高速公路天津段、杨柳青热电厂、陈塘庄热电厂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海河综合开发加快推进,清淤工程基本完成,大沽桥通车,奉化桥、保定桥主体完工。拓宽和新建一批城市道路,快速路年内新增通车里程39公里,累计120公里。住宅竣工1305万平方米,增长24%,商品房现房销售收入增长39.3%。友谊新天地等一批大型商业设施建成开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修风貌建筑60座。继续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验收。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1%,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污水集中处理率75%,提高5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4%,空气质量二级良好天数比例达到81.6%。
(六)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保持好势头。加快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规范运行,617项审批事项实现“一站式”服务。出台了促进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政府规章和政策措施,70%以上的行业协会完成与行政机构脱钩。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面70%以上。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加大。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与上海联合交易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了全国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出台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私营个体经济新增注册资金349亿元,累计达到1620亿元,销售及营业收入增长36.2%。对外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跨国公司的高层交往增多,成功举办了亚欧财长会议、意大利天津周、新加坡天津周等活动,扩大了天津的影响。全年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74个,增长42.6%。调整外贸结构取得进展,民营企业出口增长86.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45%。拓宽了与兄弟省市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合作领域,外地来津投资实际到位额340亿元,增长42.4%。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发布了“产业技术进步指导目录”。推进了与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民航总局等的科技合作。中科院计算所曙光机高端服务器产业化基地落户我市,重型技术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在津建设。电动汽车、干细胞及基因工程等产品技术研发居国内领先水平。市级科技成果登记1508项,10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受理专利申请1.16万件,增长38.7%。教育布局调整继续推进。累计建成48所示范性高中校,接受优质教育的高中生比例超过75%。师范大学、理工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中等职业学校专项建设工程抓紧实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按新口径达到51%。 “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全国推广。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0急救中心扩建工程等竣工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个区县。人口出生率7.4‰,低于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成功举办了第15届全国书市,开展了首届社区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在全国十运会上我市金牌总数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女排实现三大赛事“大满贯”。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物档案、民族宗教等工作都有新进展。
(八)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4.7万人。全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4.2万人。完善了工资指导线。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了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增加了对低保户和优抚救济对象的补助,多渠道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扩大了城镇养老、医疗、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实施了生育保险,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出台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增加了保障住房供应,全年竣工廉租房2944套,提供经济租赁房4000套,妥善解决拆迁困难居民和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旧楼区综合整修累计完成1813万平方米。商业进社区、菜市场建设等工程取得很大进展。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20项实事圆满完成。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是: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非常繁重;经济总量不够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艰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偏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加。对于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一年。根据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总的部署和要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要求,树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全面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实现“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8%;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8%;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增长23.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新增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费量降低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
上述目标,与“十一五”规划作了衔接,综合考虑了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注重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高标准和积极进取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在实际执行中要力争更快更好。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围绕功能定位,全面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
按照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好滨海新区,尽快形成大开发、大建设的气势。
抓紧完善各项规划。按照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尽快完成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专项规划,编制功能区控制性详规,细化各功能区建设方案,把规划进一步落实到空间、土地和项目上,为新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切实维护规划的统一性、权威性、严肃性,发挥比较优势,统筹兼顾,一体化推进。统一规划产业和社会事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发展质量。
抓紧建设大交通体系。发挥滨海新区土地整备中心、投资控股公司的作用,搭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加快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津蓟高速公路延长线、京沪高速公路天津段、京津城际轨道交通、滨海国际机场扩建、天津港25万吨级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项目建设,建成黄万铁路、津秦沈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启动津汕高速公路天津段、津滨大道、港城分离交通枢纽、蓟港铁路复线、液化天然气接卸码头等项目建设。抓紧开展天津港直通西部地区铁路通道、津秦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改善海港空港的集疏运条件。
抓紧启动产业功能区。滨海化工区,加快实施乙烯炼化一体化、天碱搬迁、蓝星化工新材料、临港工业区开发等项目,启动新港船厂搬迁改造工程。抓紧第二套大乙烯项目前期工作。东疆港区,建设防波堤、北港池6个集装箱码头,加快围海造陆和路桥等配套设施建设。中心商务商业区,加快开发区商务区、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建设,启动塘沽于家堡地区规划和拆迁工作。海滨休闲旅游区,加快建设国际游乐港,启动主题公园、中心渔港等项目。临空产业区(航空城),加快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空港加工区、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筹建地铁、城际铁路引入机场配套工程。临港产业区,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建港造陆工程。
抓紧推进综合改革。争取国家支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创新、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北方地区和全国的综合改革提供示范和经验。争取设立东疆保税港区、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办好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使滨海新区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高水平实施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围绕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引导和扶持电子信息、汽车、化工、冶金、医药、新能源和环保等产业扩大规模,提高集中度。加快实施新花冠轿车、ZZ发动机、天铁板材基地、钢管公司三期扩建、飞思卡尔集成电路、三星通信手机扩能、LG渤化氯乙烯、天士力现代中药等一批水平高、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以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为依托,带动配套企业和产品发展,完善产业链,提高优势产业的集聚效益。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抓好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抓紧组织信息软件、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资源与环境等10个领域中一批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启动实施基础应用软件及高端通用芯片、节能环保汽车、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生物质利用、现代物流系统、重大疾病防治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二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抓好电动汽车、力神公司五期扩建、轿车车身模具、头孢菌素中间体等产业化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组织实施25兆瓦非晶硅太阳电池、生物工程发酵类药物、汽车电子等10个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骨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品牌,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抓紧计算机病毒防治、细胞产品、重型技术装备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积极争取海水淡化、电动汽车等工程研究中心列入国家计划。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科技产业孵化功能。四是优化创新环境。研究制定科技投入、税收奖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支持创新的政策。有效利用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创业投资,构建高科技企业投融资平台。推进股权激励试点,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高科技企业。继续抓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建成高新纺织工业园,抓好重型机械、工程机械、环保成套装备等基地建设。加速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用好工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继续推进工业战略东移。有条件的区县规划建设都市型工业园,发展特色产业。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坚决把好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和环境保护关,防止低水平建设。抓好要素平衡,加强运行调控。抓紧杨柳青热电厂四期、东北郊热电厂、陈塘庄热电厂三期和新一轮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建设,启动北疆电厂建设,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津党发(2005) 4号)和《天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津政发(2005)23号),以海河综合开发为主线,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旅游和商贸流通业为重点,实现服务业发展新突破。今年服务业增长比上年明显加快。
推进海河服务型经济带建设。加快海河上游两岸环境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堤岸改造,建成奉化桥、保定桥、蚌埠桥,开工建设富民桥等六座桥梁。高标准建设商贸、文化、景观工程,启动和平节点、南站CBD等项目,加快建设海河水上运动世界和运河文化商贸区,建成古文化街商贸区和大悲院文化商贸区。继续实施五大道、静园、博爱道和温州道地区风貌建筑的保护开发。启动海河中游都市工业区、海河生态旅游区和海河下游港口贸易经济区的开发。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启动京津新城现代物流中心、北方水产物流中心、劝业香江商贸物流中心等项目。构建以海港空港为重心的区域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培育物流市场主体,引进一批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推动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剥离物流功能,实行采购、销售业务外包,发展专业物流公司和工贸物流企业集团,构建供应链管理模式。精心筹划天津国际港口城市市长论坛和国际物流大会。建成粮油、棉花、钢材等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办好津洽会等商贸会展活动,推进现代批发贸易体系建设,增强商品集散功能。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继续做好引进银行、保险机构工作。探索金融综合经营业务。支持渤海银行、渤海财险、恒安标准人寿、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大力发展资本、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扩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引进知名中介机构,促进会计、律师、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业更快发展。
积极发展旅游业。围绕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全力推进12个旅游主题板块和10大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启动小站练兵、中心花园、金融名街、官港水库旅游区等项目,突出休闲旅游特色。
全面提升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业。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住房货币化分配。优化住宅结构,继续增加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廉租房和实物还迁房供应。启动新家园居住区建设。扩大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发展新型业态,活跃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文化、健身、保健、物业、家政等社区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规划编制和指导。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抓紧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及新农村布局规划。依据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效益,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重点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
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稳定粮食生产,扩大优质高效种养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75%。二是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支持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引导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上下游衔接紧密的产业集群。三是促进农村城市化健康发展。按照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以宅基地换房的原则,搞好华明镇、小站镇、大良镇等示范村镇建设。优化村镇布局,加快新城和中心镇建设。继续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农村城市化率达到49%。
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提高教育装备水平,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有重点地对区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改扩建,加快实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二是增加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通信、水电管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完成户厕改造任务。三是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新型合作医疗覆盖范围,做好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工作,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四是统筹发展城乡劳动力市场。研究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和管理体制,拓宽农民就业门路,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提高择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五)优化投资结构,确保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预期目标为1820亿元。重点投向是:提升滨海新区服务带动功能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统筹城乡发展的农业和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加快海河综合开发的服务业、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
全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61项,总规模2712亿元,2006年投资658亿元,占全市总额的36%,比重比往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这些项目,逐个明确进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实施。新开工项目,实行前期工作责任制,确保如期开工建设;结转项目,合理安排工期,力争多完成工作量;计划年内竣工项目,保证施工质量,尽快投产发挥效益。
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安排市重点前期项目48项,总规模1617亿元。对这批项目,要逐个明确前期工作进度要求,落实责任人员,做好规划、用地、资金等准备工作,力争及早具备实施条件。同时,结合全市“十一五”规划以及各地区、各行业规划的制订和实施,继续筹划一批事关全局和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充实大项目库,增强投资持续增长能力。
努力解决投资增长的瓶颈约束。一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超前科学规划,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保障建设用地需求。通过示范村镇建设,置换出土地指标,用于新项目建设。推进零土地招商,鼓励都市工业、楼宇经济的发展。加快围海造陆工程进度。注重节约和集约用地,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二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银企沟通,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用于建设。做好滨海新区大额政策性贷款工作。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通过投资基金、集合信托等形式,把更多的民间资金转化为投资资本。做好扶持优质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等融资工作。
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等制度,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落实招标投标条例,规范建设领域招标投标行为。加强对国债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的审计、稽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监管水平。
(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在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切实做好节水节能节地工作。加快实施节水工程。在高耗水行业推广成套节水、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水网络集成等先进技术。建设咸阳路、北仓、东丽再生水厂,推广使用再生水。积极发展海水淡化。抓好热电冷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10个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严格土地管理,制定不同行业土地利用定额标准,发展多层厂房。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减少浪费,提高综合利用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大港石化、开发区生态工业、汉沽电水盐联产、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工业废物、生活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废弃物的源头控制。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公众逐步形成节约、循环的消费行为模式。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推进蓝天、碧水、安静等环保工程,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加快建设双林等污水处理厂,建设贯庄、青光垃圾焚烧厂。继续搞好外环线内河道治理,完成纪庄子河、津港运河、南运河改造。巩固西堤头等7个污染片的治理成果。加强扬尘、噪声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以建设生态新区为突破口,保护和修复七里海、团泊洼、北大港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市区铁路沿线绿化改造。污水处理率达到80%,垃圾处理率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4%。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抓住有利时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对外开放在提高质量和水平上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问责、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公共服务的体制构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发挥市和区县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作用,加快第二批审批事项进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完成行业协会与行政机构脱钩,建立行业协会与政府的联系沟通渠道和行业协会评价体系。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对重点事项实行社会公示、听证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和新的投资调控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对非经营性项目逐步实行“代建制”。筹建市招投标中心。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重组和做实一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规范国有企业授权经营,努力使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减少损失,在流动中保值增值。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结合国有集团公司的改制重组,探索中小企业分级管理模式,逐步将管理权限下放到区县,为壮大民营经济创造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调整改造和技术创新,妥善解决职工整体分流和特困企业、壳企业退出问题。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我市的实施办法以及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环境。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及社会事业等领域。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融资环境。
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继续扩大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鼓励国内短缺的基础原材料进口。建立国际贸易服务保障机制和公平贸易预警协调机制。完善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和电子口岸的功能,提供高效便捷的口岸服务。加快发展远洋运输、国际旅游等优势服务贸易。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继续吸引优势产业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引导外资投向附加值高的加工制造环节和先进技术领域。研究制定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投资性公司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环保领域的招商引资。拓展招商渠道和方式。强化规划和产业链招商,发展以商招商、代理招商,完善多层次招商体系。鼓励外资并购和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行工业物业小区管理,吸引海外中小企业来津投资。继续组织高层次招商活动,办好香港天津周、新加坡天津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合作开发资源、承包工程、开展劳务合作。打好“服务牌”、“中华牌”,加强与兄弟省市特别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内联引资取得新成效。
(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教育为基础、人才为支撑,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整体素质。
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大力培养高科技创新、高层次经营管理和高级技能人才。落实人才引进的各项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津创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全面完成示范高中校建设。启动“历史名校”建设。稳步发展普通高校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建成天南大联合研究大厦、工大一期工程,启动城建学院扩建等项目。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职工素质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
加快卫生资源调整。抓紧建设海河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推进医大总医院、医大二院、中医药研究院建设,启动中心妇产科医院扩建和新天津医院建设,建成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一中心东院。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认真做好高致病禽流感等传染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1‰以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作一批反映天津发展成就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办好国际少儿艺术节、妈祖文化旅游节、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成天津出版、新华发行集团组建工作。建成中华剧院,启动文庙、中国大戏院改造、数字电视大厦、今晚传媒大厦等工程,建设少儿艺术中心、华夏未来二期等项目。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成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
加强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全面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继续做好民政、民族、宗教、档案、科普、文物保护和国防动员等工作。
(九)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
努力增加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4050”人员都能就业。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新生劳动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东移改制企业富余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搞好就业指导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完善落实政策,建立企业职工收入与效益增长的联动机制。坚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政策,调整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依法加强扩面征缴工作,将我市应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研究制定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推进医保网络建设,实行实名就医。完善大额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医疗诚信体系建设。
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开工建设快速路三期、地铁二、三号线和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新建一批公交场站、停车楼等设施。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继续搞好旧楼区改造。推进商业便民网点连锁化和菜市场标准化,基本完成农村市场“三进”工程。加大城市市容环境清整力度,全面提升市容环境管理水平。做好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20项实事。
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发展慈善事业。做好对城乡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确保不让一家一户过不去。搞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加强对药品、商品房价格和医疗、教育收费的监管,保持物价基本平稳。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维护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安全预警机制。强化安全管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全市各方面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圆满完成,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附件:天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