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湖南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湘政发[2005]6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湖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工作。
2005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继续坚持“五个统筹”,更加注重以工业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更加注重以经济稳健运行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的体制创新,更加注重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的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以改善人民生活、协调区域发展为重点的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利用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完成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各项任务。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有关部门组织下达和实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
二00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湖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精心组织、扎实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抓调控、促运行,经济快速增长。农业领域,加大了扶持力度,全省支农支出72.3亿元,增长28.2%;粮食播种面积7604万亩,总产562.1亿斤,增长15%;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4%,是近20年来最高增幅。建设领域,严格了耕地保护,建设占用耕地4162公顷,开发整理新增耕地5694公顷;撤销开发区129个,核减规划面积88.5万亩。投资领域,强化了薄弱环节,环保、卫生、公共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02.3%、68.2%和139.7%,制造业投资增长48.7%。生产领域,加强了煤电油运的调度,加大了融资力度,金融机构新增各项贷款552.5亿元,基本确保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信贷需求。有效的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运行。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612.26亿元,增长12%,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
(二)抓产业、调结构,效益明显提高。全力推进工业化。完成工业增加值1781.14亿元,增长15.9%。规模工业增加值1198.14亿元,增长24.1%,其中十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76.1%,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增加值增长28.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88.33亿元,增长27.9%。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116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1%、利润增长15.8%,连接基地1200万亩,带动农户490多万户。积极引导服务业。旅游总收入增长26.4%,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0.1%,批零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额增长12.8%;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9.84亿元,增长14%。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工业利润156.51亿元,增长55.3%;财政总收入608亿元,增长2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7.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8元,分别实际增长7.9%和8%。
(三)抓项目、筹资金,重点建设加强。在国家控制投资、减少国债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交通、电力、水利、城建、环保、社会事业等项目挤入国家计划,共争取各类建设专项资金56.5亿元,其中国债31.8亿元;争取开发银行贷款152亿元,确保了重点建设。耒阳电厂二期、凤滩水电站等竣工使用,涟钢冷轧板、江南轿车一期、长丰汽车星沙基地、衡阳特变电工、双峰海螺水泥、株洲地铁车辆制造工程等陆续投产,皂市水利枢纽、怀新高速、湘潭电厂二期、金竹山电厂扩建、岳阳华能二期等开工建设,石门电厂二期、株洲快速环道、常张高速、常吉高速等进度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129亿元,增长27.3%。
(四)抓两头、带中间,协调区域发展。“一点一线”地区,经济增长13.1%,其中长株潭增长14%,三市新增投资228.5亿元,启动实施了三市老工业基地、世行贷款城市发展、湘江生态经济带等建设。湘西地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制定了10个专项规划,部署的134个产业项目已启动102个,湘西地区4市32县经济增长10.8%,首次突破两位数。县域经济,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县(市)呈现竞相加快发展的势头。劳务经济总收入超过600亿元,增长11.3%。
(五)抓招商、重实效,扩大对外开放。“欧洽周”、“湘洽会”、“珠洽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世界500强企业现有28家在我省投资兴业。黑糜峰电站、长沙天然气燃气管网等项目的引进,开拓了公用事业领域招商建设的新途径。借用国外贷款取得新进展,全省山丘区城市防洪工程利用亚行贷款技术援助正式启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2亿美元,增长39.3%;引进内资5105亿元,增长52.2%。完成进出口总额54.4亿美元,增长45.5%。
(六)抓改革、动体制,发展活力增强。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市属、县属国企改革面分别达70%和90%。农村税费改革不断完善,降低农业税税率、免征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为农民减负17.7亿元。要素市场改革稳步实施,股票、债券等融资83.9亿元。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洮水水库项目法人招标,打破了包揽式建设的旧体制,探索了市场化运营的新机制。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以省直单位经营性资产脱钩为重点,深化了国有资产管理。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完成投资1134.5亿元,占整个投资的57.3%。
(七)抓实事、重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点考核的8件实事46个指标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5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4万人;发放基本养老金92.3亿元,160万城镇居民获最低生活保障,72万农村特困户获生活补助;督促偿还农民工工资3.9亿元。235个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项目,绝大部分可交付使用;3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15所重点高中教学用房、377个农村卫生院、18个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等项目建设符合进度要求;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8.1%和32.5%。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3亿元,21.2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
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确定的各项目标,除居民消费价格受粮食、生猪等农产品价格回升等因素的拉动,上涨5.1%,突破预期目标2.1个百分点,其余指标均超额完成。但是,我省经济综合实力与全国比有相当差距,在中部崛起中面临较大压力,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农业稳产增收基础不牢,二是工业集中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煤电油运及中介服务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同时,就业形势严峻,传统的体制性障碍远未消除,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性任务还十分艰巨。对此,要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稳健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至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12.5%和10%;
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
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以内;
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其中出口增长10%;
至财政总收入增长12%;
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7%和5%;
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以内。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继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计划农业投入234亿元。基地建设,围绕粮食生产,加快株洲、邵阳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争取常德、益阳两个基地的新建和续建进入国家计划;启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51个粮食主产县建设。积极落实国家“两减免三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产粮大县继续实行粮食直补。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300万亩以上。同时,布局建设“双低”油料、纺高支纱棉花等8大优势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围绕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5条产业链,对116家龙头企业,进一步落实土地使用、进出口管理等优惠政策。新、扩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和专业市场。基础设施,继续开展农村“六小工程”,新建与改造县及县乡公路1502公里,建成通村公路4300公里。抓紧24处病险库、50座中型水库、1500座小型水库和山塘江河的整治,加大欧阳海、青山垅等17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洮水水库、湖区城市防洪及皂市水利枢纽等项目开工建设。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信息、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实施一批动物防疫、林木种苗培育等工程。
(二)集中扶持十大优势产业。计划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80亿元。突出产业集群。围绕10大优势产业,重点抓好20条产业链,推动有共性的大、中、小企业向重点工业园区集聚。力争优势产业群增加值增长20%。突出核心企业。采取国债支持、财政贴息、企业债券、上市融资等措施,支持培育3一5家销售收入过200亿元、10一20家过100亿元、20一25家过50亿元的大企业。继续实施“小巨人”计划,增强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加快创业辅导、投资融资、技术支持等7大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突出技改项目。重点抓好江南轿车二期、湘钢宽厚板、衡管大无缝管、长沙卷烟厂联合工房、HEG二期、博云新材、九典制药、泰格林纸沅纸苇浆和怀化木桨、巴陵公司合成氨、山河智能大型桩工机械、天华牧业牛肉深加工等重大产业化工程,以及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突出信息化带动。支持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围绕十大优势产业,在技术设备、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技术升级;引导大型企业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综合管理系统;开展电力、交通信息化建设试点。
(三)积极引导投资增长。预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2250亿元,增长14%左右。坚持重点投向。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59个,年度投资783亿元。能源,计划投资150亿元,重点抓好石门电厂、华能电厂、金竹山电厂扩建,湘潭电厂二期,湖南电网主网架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益阳电厂二期、长沙电厂、黑糜峰抽水蓄能电站、鲤鱼江B厂等项目,做好核电及常德、株洲、新化、宝庆、衡阳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交通,计划投资171亿元。突出抓好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常张、邵怀、怀新、衡大等高速公路,株洲航电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吉茶、邵永、衡炎、株黄高速等工程。城建,计划投资150亿元,着力抓好长沙二环线、株洲城市快速环道、潇湘大道及市州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做好长沙城市轨道项目前期工作。努力筹措资金。在争取国债的同时,努力争取预算内资金。在引导信贷投入的同时,提高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在抓好已有融资渠道的同时,加大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投资参股、法人招标等方式引项目、引资金的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力争非国有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达60%。强化项目管理。结合“十一五”规划和中部崛起战略,针对性地做好项目储备、开发和申报,建立全省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库。加强重大项目稽察,规范招投标管理。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点一线”,突出抓好产业整合,支持岳阳石化和造纸、衡阳钢铁和超大型输变电设备、郴州有色深加工和电子信息产品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长株潭,以交通设备、工程机械等为重点,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以三市公交同城、清水塘和竹埠港化工区环境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五同”建设;以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世行贷款项目;规划和启动韶山小康示范市5个示范工程;加强整体品牌宣传,争取布局几个以长株潭冠名的标志性项目。同时,引导支持娄底、邵阳、永州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湘西地区,继续抓好西部药谷、凤凰旅游开发等168个产业项目及常吉高速、托口水电站等319个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财政扶贫、以工代赈等扶贫资金,加强20个国扶县和18个省扶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计划投入扶贫资金13亿元,力争20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县域经济,落实放权扩权等各项政策,支持一批经济强县率先发展。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衡东新塘、涟源杨市等5个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做好长沙、祁东2个国家县域经济试点县工作。
(五)拓宽服务业领域。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8亿元,增长11%。扶持生产服务。围绕市场流通,高起点规划和建设长株潭现代物流中心、全洲医药食品物流中心、星沙物流园;围绕信息技术,加快国防科大软件工程研究中心、长沙软件园等建设;围绕中小企业,完善咨询金融服务;围绕农民工就业,加强法律维权服务。引导生活消费。扩大旅游休闲,建设4条新的黄金路线,争取韶山、平江起义等6类革命纪念地共10个项目列入国家“红色旅游”规划。丰富文化生活,重点建设省出版科技园、省群艺馆、省科技馆、书报刊零售网络、三辰数字卡通城等项目。改善住行条件,鼓励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建立和完善汽车综合服务网络,加快停车场建设。加强行业规范。扶持各类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推动行业自律。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抓好食品安全、酒类管理、认证监督等工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六)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抓好三大改革。国有企业,基本完成省属国企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及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50%左右实现改组改制。农村经济体制,完善土地承包流转制度,落实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与安置制度,推进农村税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免征农业税。投资体制,加快投资立法,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和基础设施项目法人招标。完善资本、产权、土地、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体系,加速要素市场改革。二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基本完成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开展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及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三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建设突发性公共事件预警应急体系。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省以下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困难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注重招商引资实效。瞄准国内大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组织参与“港交会”,提高湘洽会等签约项目履约率。以十大优势产业、“一点一线”和湘西地区、开发园区为重点,组织专业性、分散性的招商引资活动。预期外商直接投资17亿美元,增长20%。扩大进出口总量。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支持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认证体系。探索建立全省大通关体系。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省内短缺资源。组织参与莫斯科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支持优势企业跨国经营。计划进出口总额59.8亿美元,增长10%。推动区域合作。深化与中西部地区、泛珠三角区及港澳地区合作,承接产业转移,鼓励省内企业跨省展业。
(八)全力办好八件实事。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社会保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以及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8件实事,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一是落实资金。调整投入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二是落实政策。降低项目收费,建立落实八件实事的“绿色通道”。三是落实责任。逐级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进行考核,把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计划投资55亿元。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落实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继续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及远程教育试点。巩固“普九”成果,完善义务教育一费制政策。优化高教资源,普通高校招生22.8万人。启动和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计划研发投入48亿元。继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依托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抓紧建设基础研发、情报信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其它社会事业,新建15个县级计生服务站和1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抓好社区建设及一批公检法司国债项目。生态环保,计划投资22亿元。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抓好一批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矿区沉陷治理等项目。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严格保护耕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新增退耕还林造林面积277万亩。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开展“以电代柴”工程试点。
(十)精心编制“十一五”规划。提出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政策,做好规划体系的研究、重要指标的测算、重大工程的筛选论证,完成《湖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发布文号: 湘政发[2005]6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湖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工作。
2005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继续坚持“五个统筹”,更加注重以工业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更加注重以经济稳健运行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的体制创新,更加注重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的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以改善人民生活、协调区域发展为重点的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利用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完成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各项任务。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有关部门组织下达和实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
二00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湖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精心组织、扎实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抓调控、促运行,经济快速增长。农业领域,加大了扶持力度,全省支农支出72.3亿元,增长28.2%;粮食播种面积7604万亩,总产562.1亿斤,增长15%;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4%,是近20年来最高增幅。建设领域,严格了耕地保护,建设占用耕地4162公顷,开发整理新增耕地5694公顷;撤销开发区129个,核减规划面积88.5万亩。投资领域,强化了薄弱环节,环保、卫生、公共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02.3%、68.2%和139.7%,制造业投资增长48.7%。生产领域,加强了煤电油运的调度,加大了融资力度,金融机构新增各项贷款552.5亿元,基本确保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信贷需求。有效的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运行。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612.26亿元,增长12%,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
(二)抓产业、调结构,效益明显提高。全力推进工业化。完成工业增加值1781.14亿元,增长15.9%。规模工业增加值1198.14亿元,增长24.1%,其中十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76.1%,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增加值增长28.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88.33亿元,增长27.9%。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116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1%、利润增长15.8%,连接基地1200万亩,带动农户490多万户。积极引导服务业。旅游总收入增长26.4%,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0.1%,批零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额增长12.8%;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9.84亿元,增长14%。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工业利润156.51亿元,增长55.3%;财政总收入608亿元,增长2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7.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8元,分别实际增长7.9%和8%。
(三)抓项目、筹资金,重点建设加强。在国家控制投资、减少国债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交通、电力、水利、城建、环保、社会事业等项目挤入国家计划,共争取各类建设专项资金56.5亿元,其中国债31.8亿元;争取开发银行贷款152亿元,确保了重点建设。耒阳电厂二期、凤滩水电站等竣工使用,涟钢冷轧板、江南轿车一期、长丰汽车星沙基地、衡阳特变电工、双峰海螺水泥、株洲地铁车辆制造工程等陆续投产,皂市水利枢纽、怀新高速、湘潭电厂二期、金竹山电厂扩建、岳阳华能二期等开工建设,石门电厂二期、株洲快速环道、常张高速、常吉高速等进度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129亿元,增长27.3%。
(四)抓两头、带中间,协调区域发展。“一点一线”地区,经济增长13.1%,其中长株潭增长14%,三市新增投资228.5亿元,启动实施了三市老工业基地、世行贷款城市发展、湘江生态经济带等建设。湘西地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制定了10个专项规划,部署的134个产业项目已启动102个,湘西地区4市32县经济增长10.8%,首次突破两位数。县域经济,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县(市)呈现竞相加快发展的势头。劳务经济总收入超过600亿元,增长11.3%。
(五)抓招商、重实效,扩大对外开放。“欧洽周”、“湘洽会”、“珠洽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世界500强企业现有28家在我省投资兴业。黑糜峰电站、长沙天然气燃气管网等项目的引进,开拓了公用事业领域招商建设的新途径。借用国外贷款取得新进展,全省山丘区城市防洪工程利用亚行贷款技术援助正式启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2亿美元,增长39.3%;引进内资5105亿元,增长52.2%。完成进出口总额54.4亿美元,增长45.5%。
(六)抓改革、动体制,发展活力增强。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市属、县属国企改革面分别达70%和90%。农村税费改革不断完善,降低农业税税率、免征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为农民减负17.7亿元。要素市场改革稳步实施,股票、债券等融资83.9亿元。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洮水水库项目法人招标,打破了包揽式建设的旧体制,探索了市场化运营的新机制。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以省直单位经营性资产脱钩为重点,深化了国有资产管理。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完成投资1134.5亿元,占整个投资的57.3%。
(七)抓实事、重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点考核的8件实事46个指标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5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4万人;发放基本养老金92.3亿元,160万城镇居民获最低生活保障,72万农村特困户获生活补助;督促偿还农民工工资3.9亿元。235个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项目,绝大部分可交付使用;3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15所重点高中教学用房、377个农村卫生院、18个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等项目建设符合进度要求;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8.1%和32.5%。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3亿元,21.2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
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确定的各项目标,除居民消费价格受粮食、生猪等农产品价格回升等因素的拉动,上涨5.1%,突破预期目标2.1个百分点,其余指标均超额完成。但是,我省经济综合实力与全国比有相当差距,在中部崛起中面临较大压力,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农业稳产增收基础不牢,二是工业集中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煤电油运及中介服务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同时,就业形势严峻,传统的体制性障碍远未消除,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性任务还十分艰巨。对此,要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稳健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至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12.5%和10%;
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
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以内;
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其中出口增长10%;
至财政总收入增长12%;
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7%和5%;
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以内。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继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计划农业投入234亿元。基地建设,围绕粮食生产,加快株洲、邵阳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争取常德、益阳两个基地的新建和续建进入国家计划;启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51个粮食主产县建设。积极落实国家“两减免三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产粮大县继续实行粮食直补。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300万亩以上。同时,布局建设“双低”油料、纺高支纱棉花等8大优势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围绕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5条产业链,对116家龙头企业,进一步落实土地使用、进出口管理等优惠政策。新、扩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和专业市场。基础设施,继续开展农村“六小工程”,新建与改造县及县乡公路1502公里,建成通村公路4300公里。抓紧24处病险库、50座中型水库、1500座小型水库和山塘江河的整治,加大欧阳海、青山垅等17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洮水水库、湖区城市防洪及皂市水利枢纽等项目开工建设。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信息、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实施一批动物防疫、林木种苗培育等工程。
(二)集中扶持十大优势产业。计划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80亿元。突出产业集群。围绕10大优势产业,重点抓好20条产业链,推动有共性的大、中、小企业向重点工业园区集聚。力争优势产业群增加值增长20%。突出核心企业。采取国债支持、财政贴息、企业债券、上市融资等措施,支持培育3一5家销售收入过200亿元、10一20家过100亿元、20一25家过50亿元的大企业。继续实施“小巨人”计划,增强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加快创业辅导、投资融资、技术支持等7大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突出技改项目。重点抓好江南轿车二期、湘钢宽厚板、衡管大无缝管、长沙卷烟厂联合工房、HEG二期、博云新材、九典制药、泰格林纸沅纸苇浆和怀化木桨、巴陵公司合成氨、山河智能大型桩工机械、天华牧业牛肉深加工等重大产业化工程,以及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突出信息化带动。支持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围绕十大优势产业,在技术设备、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技术升级;引导大型企业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综合管理系统;开展电力、交通信息化建设试点。
(三)积极引导投资增长。预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2250亿元,增长14%左右。坚持重点投向。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59个,年度投资783亿元。能源,计划投资150亿元,重点抓好石门电厂、华能电厂、金竹山电厂扩建,湘潭电厂二期,湖南电网主网架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益阳电厂二期、长沙电厂、黑糜峰抽水蓄能电站、鲤鱼江B厂等项目,做好核电及常德、株洲、新化、宝庆、衡阳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交通,计划投资171亿元。突出抓好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常张、邵怀、怀新、衡大等高速公路,株洲航电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吉茶、邵永、衡炎、株黄高速等工程。城建,计划投资150亿元,着力抓好长沙二环线、株洲城市快速环道、潇湘大道及市州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做好长沙城市轨道项目前期工作。努力筹措资金。在争取国债的同时,努力争取预算内资金。在引导信贷投入的同时,提高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在抓好已有融资渠道的同时,加大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投资参股、法人招标等方式引项目、引资金的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力争非国有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达60%。强化项目管理。结合“十一五”规划和中部崛起战略,针对性地做好项目储备、开发和申报,建立全省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库。加强重大项目稽察,规范招投标管理。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点一线”,突出抓好产业整合,支持岳阳石化和造纸、衡阳钢铁和超大型输变电设备、郴州有色深加工和电子信息产品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长株潭,以交通设备、工程机械等为重点,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以三市公交同城、清水塘和竹埠港化工区环境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五同”建设;以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世行贷款项目;规划和启动韶山小康示范市5个示范工程;加强整体品牌宣传,争取布局几个以长株潭冠名的标志性项目。同时,引导支持娄底、邵阳、永州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湘西地区,继续抓好西部药谷、凤凰旅游开发等168个产业项目及常吉高速、托口水电站等319个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财政扶贫、以工代赈等扶贫资金,加强20个国扶县和18个省扶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计划投入扶贫资金13亿元,力争20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县域经济,落实放权扩权等各项政策,支持一批经济强县率先发展。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衡东新塘、涟源杨市等5个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做好长沙、祁东2个国家县域经济试点县工作。
(五)拓宽服务业领域。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8亿元,增长11%。扶持生产服务。围绕市场流通,高起点规划和建设长株潭现代物流中心、全洲医药食品物流中心、星沙物流园;围绕信息技术,加快国防科大软件工程研究中心、长沙软件园等建设;围绕中小企业,完善咨询金融服务;围绕农民工就业,加强法律维权服务。引导生活消费。扩大旅游休闲,建设4条新的黄金路线,争取韶山、平江起义等6类革命纪念地共10个项目列入国家“红色旅游”规划。丰富文化生活,重点建设省出版科技园、省群艺馆、省科技馆、书报刊零售网络、三辰数字卡通城等项目。改善住行条件,鼓励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建立和完善汽车综合服务网络,加快停车场建设。加强行业规范。扶持各类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推动行业自律。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抓好食品安全、酒类管理、认证监督等工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六)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抓好三大改革。国有企业,基本完成省属国企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及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50%左右实现改组改制。农村经济体制,完善土地承包流转制度,落实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与安置制度,推进农村税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免征农业税。投资体制,加快投资立法,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和基础设施项目法人招标。完善资本、产权、土地、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体系,加速要素市场改革。二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基本完成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开展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及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三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建设突发性公共事件预警应急体系。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省以下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困难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注重招商引资实效。瞄准国内大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组织参与“港交会”,提高湘洽会等签约项目履约率。以十大优势产业、“一点一线”和湘西地区、开发园区为重点,组织专业性、分散性的招商引资活动。预期外商直接投资17亿美元,增长20%。扩大进出口总量。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支持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认证体系。探索建立全省大通关体系。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省内短缺资源。组织参与莫斯科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支持优势企业跨国经营。计划进出口总额59.8亿美元,增长10%。推动区域合作。深化与中西部地区、泛珠三角区及港澳地区合作,承接产业转移,鼓励省内企业跨省展业。
(八)全力办好八件实事。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社会保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以及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8件实事,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一是落实资金。调整投入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二是落实政策。降低项目收费,建立落实八件实事的“绿色通道”。三是落实责任。逐级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进行考核,把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计划投资55亿元。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落实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继续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及远程教育试点。巩固“普九”成果,完善义务教育一费制政策。优化高教资源,普通高校招生22.8万人。启动和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计划研发投入48亿元。继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依托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抓紧建设基础研发、情报信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其它社会事业,新建15个县级计生服务站和1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抓好社区建设及一批公检法司国债项目。生态环保,计划投资22亿元。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抓好一批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矿区沉陷治理等项目。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严格保护耕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新增退耕还林造林面积277万亩。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开展“以电代柴”工程试点。
(十)精心编制“十一五”规划。提出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政策,做好规划体系的研究、重要指标的测算、重大工程的筛选论证,完成《湖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