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文物往往都有着不同的气质,比如,秦汉的文物往往显得古朴;两晋的文物显得飘逸;唐朝的文物豪迈大气;宋朝的文物则精致可爱。
如果观察殷商的文物,便会发现,殷商文物往往透着一股狰狞和恐怖,时常可见一些猛兽食人的图案和各种抽象怪兽的形象,仿佛商朝人在刻意地描绘出鬼神的威严和人类的卑微。
这是因为,商朝是一个极为迷信的王朝,3000多年前,鬼神和巫术统治着中原大地,那是一个血腥的时代,一个活人献祭的时代。
商人是一个极为迷信的民族,在他们的信仰中,世俗世界的一切都逃不出超自然力量的支配:
生者的世界里,支配一切的是无处不在的精灵和神明,他们和人类相处于同一个世界,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能通过神力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变成了“鬼”,在死者的世界里过着和生者世界类似的生活,他们并没有与生者的世界隔绝,常常作祟,让生者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不管是精灵、神怪还是鬼,在商人的信仰里,这些超自然的力量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世俗的世界,人们的健康与疾病、丰收与饥馑、胜利与失败、生存与死亡都是这些超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人类在超自然的力量面前,除了小心侍奉、取悦他们之外,毫无反抗的能力。
理解了商人信仰的这个基本原则,就能理解考古所见的商文化中那股神秘阴郁的气质。
有学者统计,在大型献祭活动中,商朝人最多曾经一次杀死了500多人当作祭品。商朝人这种对死亡的偏爱并不仅仅局限于殡葬活动,而是渗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不止是在大型祭祀活动中广泛的使用人牲作为献礼,哪怕是新建一座房屋,在房屋的地基,承重柱,大门等部分,都会埋上那么一两个人牲作“奠基”之用。
作为一个有幸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笔者很难想象,在进入朝歌并直观了解到商人是怎么对待俘虏以及有不臣之心的部落首领时,周昌儿子们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卯,这个汉字,在如今人们的认识中,多和记录方式有关,但是在商代,它的代表着活人祭祀的一种形式。
具体的做法将人用类似现代屠宰厂的方式,将人挂起来,从中间刨开,掏空内脏,一分为二。
而这只是其中一种,作为先进文明的商人,在祭祀这件直接影响着王朝兴衰的大事上,丝毫不敢怠慢,创造力惊人。
除了卯,还有全牲(俎)、击杀(弹)、砍头(伐)、烧死(尞)、投水(沈)、取出内脏(副)等等。
商人们认为,上天主宰着人间的一切祸福,而已经死去的君王和贵族,则会升天成神,想要获得他们的祝福,就需要不断的献祭,牛,羊,人等都是上天喜欢的祭品,只有献祭的越多,神灵才会越喜欢,得到的祝福才越多。
从甲骨文的记载推测,商朝将首都迁至殷地之后,至少有上万人被残酷地处决,或被敬献给无形的鬼神,或成为死去贵族的陪葬。在所有关于殷商活人祭祀的文物中,有两件文物非常具有代表性,那是两件青铜甗(yǎn),今天陈列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展厅中。
甗是一种炊具,大体上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被称为甑(zèng),用以盛放食物,下半部分被称为鬲(lì),用以装水。下方的鬲被加热时,其内部的水会受热蒸发,蒸汽通过中间的篦(bì)子进入上方的甑中,将其内部的食物蒸熟。其原理和今天的蒸锅颇为相似,但是殷墟博物馆展厅里的那两件青铜甗非常特殊,因为它们内部都盛放着人头。
较早发现的一件青铜甗出土于1984年,由一个年轻的考古队员在一次发掘过程中偶然发现。
一般来说,挖出一个甗并不罕见,因为中国人对这种器皿的使用,从商朝一直延续到了汉朝,但这件甗最让人惊讶的是,它的上半部分,也就是那个名甑的部分内,居然有一个人头。
在场的队员无不惊奇,虽然古代墓葬中,并不缺乏类似的“人殉”痕迹,乃至到近代中国,也存在着妇女被用作陪葬的事件,但类似这样的现象却并不常见。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由于其特殊性以及稀少性,暂且把其定性为“个体现象”。
就这样过去十几年,类似的发掘还在继续,但类似这件甗的器皿,并没有再次出现,于是人们更倾向于这是一个“独立现象”。
直到1999年,同样是在河南安阳,在对一个规模较为庞大的墓葬进行发掘时,再次发现了一件装有人头的甗。
这立即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他们意识到,这很可能并不是一个“独立现象”,而对这片墓葬随后的发掘,进一步刺激着考古队员们的神经,大量的各类人类骸骨陆续出现在这个墓葬里,他们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有的拿着武器和盾牌,像一个武士一样在保护着什么,形象庄严肃穆,有的却死状凄惨,死前似乎受了很多苦。
而结合部分文献的记载,以及此前考古人员的发现,人们确定,在几千年前,那个叫做“商”的时代里,存在着普遍的活人祭祀现象。封神榜中,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被残忍的剁成肉泥,比干被刨心,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惩罚”。
商朝盛行人祭,除了迷信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商朝有充足的奴隶来源。
商朝定都殷之后,曾经有一段时期,气候非常湿润、暖和,彼时的中原大地还是一片亚热带雨林,今天已经在河南绝迹的犀牛和大象,当年却在殷商王朝的疆域内四处驰骋。在殷墟曾经出土了一副小象的骨骸,脖颈处还挂着一个铜铃,说明那是一只被人类驯养的小象,足见当时的商朝人和大象相处密切。
此外,在甲骨文中,“大有作为”的“为”字,看起来就像是一只手在牵着一头大象,这也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农作物往往会有更好的收成,更多的粮食储备意味着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大规模的军队,在殷商中后期的历史中,王朝迅猛扩张,骏马拉着两轮战车四处驰骋,一批又一批俘虏被抓回首都斩首祭神。我相信当时整个王朝一定信心满满,昂扬向上,坚信自己所献祭的鬼神会永远保佑自己。
然而,公元前11世纪左右,中国再一次迎来气候的转冷,与寒冷相伴的干燥也随之而来。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商朝后期一些卜辞中,“烄”字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了起来。
“烄”字在甲骨文里看起来就好像一个人被置于火焰上炙烤,其含义为“焚人”,是活人祭祀的一种,主要目的在于求雨。而商朝后期越来越多的焚人记录,意味着当时气候已经整体转向干旱,焦虑的商朝人不断地将人烧死以祈求降雨,可以想象,寒冷和干旱给古代农业生产带来的威胁有多大。
粮食减产会造成食物的匮乏,食物匮乏会使得整个王朝人心涣散,军队后勤崩溃,同时,被饥饿逼入绝境的各地方国和诸侯也会铤而走险,试图挑战中央王朝的权威。在古代社会,饥饿和造反常常相伴相随,殷商军队在王朝末期四处镇压,然而,他们数百年来一直崇拜的鬼神终究要抛弃他们了。
就在商朝忙于应对各方战事之际,居住在陕西周原一代的周族认为时机已到,在周武王姬发的带领下,早已对殷商心怀不满的各路诸侯聚集起来,在牧野讨伐商军。
公元前1046年2月1日,殷商与周人的军队在朝歌城外的原野上摆开架势,准备大干一场,二者的矛盾已无法调和,战争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自从决定开始灭商,武王周发就几乎没有睡过一场好觉,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与兄长伯邑考的惨死,让他一直难以安然入眠。
可这是一场不归路,一旦下注就没有结束,直至最终的胜利者的出现,周发心里很清楚,他几乎是在拿全体周人在赌博。
一旦失败,兄长的经历就会降临在全体族人身上。
随着清晨的雾气散去,双方阵容开始出现在对方眼前,周人这里会同盟友的军队,据记载,大致4万5千人左右。
而商朝的军队则像一片没有尽头森林。
被奴役了数百年的周人内心充满恐惧,虽然他们其中已经有很多经过了有效的训练,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心理障碍,在此时变得无比沉重。他们几乎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整顿队形,以防出现破绽,就在众人都快慌了神时,武王周发做了最后的总动员。
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
然而,商纣王忘记自己是如何对待那些奴隶的了,他忘了那些奴隶被斩首和肢解之前绝望的哭喊,忘了商朝人怎样虔诚地将奴隶们的血肉献祭给鬼神。周朝联军大兵压境之际,虚无缥缈的鬼神没有出来保佑残暴的殷商和同样残暴的纣王,那些被鬼神“吃肉喝血”的万千生灵又怎么会为殷商而战?
奴隶们临阵倒戈,殷商王朝灰飞烟灭,绝望之下的纣王站在高台之上,望着无尽的河山,将自己焚于熊熊烈火。在某种程度上,殷商君主成了这个王朝灭亡之前,最后一个被献祭给神明的人。
从周朝开始,中国人渐渐摆脱了对鬼神的疯狂崇拜,转而用道德和礼制来构建整个社会,此后数千年,中国社会中的世俗力量一直牢牢地占据着主宰地位,华夏大地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政教合一的全国性政权。
今天,主宰这片土地的不再是曾经那些虚无缥缈的鬼神,而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人们。